看來,這些年來反擊歷史虛無主義,還是產生了一些成效。至少《建軍大業》不像《建國大業》那么反動了。
《建國大業》拍攝、公映的2009年,正是歷史虛無主義甚囂塵上之時,新右派多年來解構革命歷史的觀點,在《建國大業》中被集中地、“藝術”地表現出來了,經常從領袖們的嘴里冒出公知的觀點——新中國“革命建國”的歷史,變成了“對民主黨派和民族資產階級承諾建國”的歷史。
《建軍大業》沒有像《建國大業》這樣明目張膽。不僅如此,甚至在影片已經結束,字幕也開始出現,有的觀眾已經站起來要退場的時候,又忙不迭的打了一塊“古田會議”的補丁。
這表明主創人員其實知道“建軍”成功的關鍵在哪里,只是他們實在不愿意在影片中表現罷了,但完全不表現又很難對觀眾和輿論交代,于是就打一塊補丁,搪塞一下了事。
《建軍大業》的問題是荒腔走板,并不重要的歷史事件,濃墨重彩,本該濃墨重彩表現的歷史事件,卻輕描淡寫,一筆帶過。
香港導演劉偉強追求的是“好看”。拍攝過《無間道》、《古惑仔》、《風云霸天下》的劉偉強,倒是不像內地那些深受新右派公知影響的電影人那樣刻意夾帶政治私貨,而是如同識途老馬一般,習慣性的把輝煌壯麗的“建軍大業”,拍成了一部蕩氣回腸的黑幫火拼故事。
的確,整部《建軍大業》中,除了劉燁扮演的毛澤東差強人意,依稀可見一點成熟沉毅的革命領袖影子外,其他角色都有點像黑幫人物,有的像“教父”,有的像馬仔。
葉挺將軍的孫子葉大鷹對歐豪飾演葉挺不滿,稱他“女里女氣”,我看未必恰當。但歐豪版的葉挺確實只是一個穿軍裝的“小馬哥”而已,給觀眾的感覺是“我葉挺出來混就靠三樣,夠狠,義氣,兄弟多”,如此而已。葉挺作為“北伐名將”的氣質,則連影子也看不見。當然,這應該不是歐豪的問題,而是劉偉強的問題。
《建軍大業》的荒腔走板,主要是在兩個方面——
第一、對共產黨為什么要“武裝反抗國民黨”,影片的交代過于表面化。
不錯,在影片的開頭,確實用了許多血腥的鏡頭展示國民黨對共產黨的屠殺,但由于回避了“階級斗爭”和“反帝”這兩個最根本的因素,這種屠殺看來更像是香港黑幫電影中經常出現的兩個團伙之間的無原則仇殺,“你殺了我兄弟,所以我也要殺你兄弟”。國共之間,正義與非正義、革命與反革命、光明與黑暗的區別都被淡化了。
四一二大屠殺為什么會發生?關鍵在于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運動觸動了土豪劣紳和帝國主義列強的利益——前者一再葬送了中國的工業化,后者則希望中國永遠做他們的殖民地——蔣介石在他們的壓力與誘惑下選擇了叛變革命。
蔣介石的叛變葬送了國民革命。
伴隨北伐而起的國民革命,目標有兩個:“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蔣介石投降了帝國主義,宣布“國民革命軍是列強各國在上海的好朋友,絕不用武力改變租界的現狀”,反帝的目標被出賣了;在帝國主義和江浙財團的支持下,蔣介石變成了中國最大的新軍閥,“打倒軍閥”的目標也失敗了。
第二、影片對三河壩阻擊戰做了過于濃墨重彩的表現,幾乎占了整部影片一半的分量,以至于我認為《建軍大業》還不如改名叫《血戰三河壩》算了。
劉偉強這樣做,可能是為了把電影拍的好看——《建軍大業》也的確因為這些宏大戰爭場面變得“好看”了——但卻使整部影片失去了重心。
無疑,三河壩阻擊戰是英勇的,可歌可泣的,但它在“建軍大業”過程中的地位卻并沒有那么重要。三河壩戰役確立了初創時期人民軍隊的建軍原則了嗎?沒有!通過三河壩戰役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了嗎?也沒有。事實上,無論有沒有三河壩戰役,今天的黨史、軍史都不會有什么特別大的變化。
湘江戰役是重要的。盡管紅軍損失慘重,但畢竟掩護中央縱隊渡過了湘江,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創造了條件;上甘嶺戰役也是重要的,因為戰役的勝利迫使美國回到談判桌前,為朝鮮停戰創造了條件;塔山阻擊戰也是重要的,因為戰役的勝利確保了我軍攻克錦州,也就確保了遼沈戰役的勝利……
但三河壩阻擊戰不是這樣,甚至還在戰斗進行中,朱老總指揮的后衛部隊在三河壩浴血奮戰要保護的目標——南昌起義的主力部隊,就在潮汕地區被打散了。戰斗,成了沒有保護目標的戰斗。
《建軍大業》中有一個讓人非常不舒服的鏡頭是:三河壩阻擊戰血肉橫飛,極其慘烈的場面剛一結束,鏡頭中就切換到了周恩來身著西裝馬夾在香港一間裝潢考究房間里喝茶的鏡頭,似乎犧牲了那么多人就是為了保護他撤到香港。
其實,劉偉強只要稍微加一點周恩來、葉挺、賀龍等在潮汕地區激烈戰斗,然后撤退的場面,就可以改變觀眾的印象。主創人員為什么要這么黑周恩來?不解。
對“建軍大業”最有決定性的事件是三灣改編和古田會議。但前者在影片中只有一句話,后者則是影片結尾處匆匆打起的一塊只有幾分鐘的補丁。不了解歷史的觀眾根本無從感受這兩件事重大意義。
嚴格說起來,三灣改編才是“人民軍隊”建軍的真正起點。毛委員通過三灣改編,創造性地確立的“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根本區別于舊軍隊的、嶄新的建軍原則,這是中國共產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實踐,標志著毛澤東主席建設人民軍隊思想的開始形成。
水流千遭歸大海。以后朱德帶上井岡山的南昌起義余部也好,彭德懷帶上井岡山的平江起義余部也好,都要按照毛委員在三灣確立的原則進行改造。
所以,有了三灣改編,才有了新型人民軍隊!今天我們才能夠隆重紀念建軍90周年。
除了這些根本性問題,《建軍大業》的有些細節也嚴重歪曲了歷史。
比如,南昌起義前夕,張國燾以中央代表,中央臨時政治局五人常委之一的身份,要求推遲起義,引起反對。
在影片中,當時還不是共產黨員的賀龍軍長居然強闖黨的會議,掏出左輪手槍對準張國燾的腦門,惲代英還威脅要讓張國燾“意外死亡”,而主持會議的周恩來居然始終一言不發,這就太離譜了。
共產黨不是哥老會,不是青紅幫,張國燾的決定即便是錯誤的,也要通過黨內程序解決,而不能直接訴諸武力威脅。這樣的場面看似有“個性”,實際上丑化了革命領袖,也丑化了賀龍元帥,甚至暗示了后來張國燾在長征途中發“草地密電”,要用武力解決黨內紛爭的正當性。
另一個細節是,朱德在南昌起義前夜,設宴款待敵軍軍官,為起義創造條件。夜深之后為了拖住要回營的軍官,居然召來了一大群妓女!
這對共和國“第一元帥”的形象損害太大了,完全把他塑造成了江湖黑老大。
革命的目的是高尚的,手段也應該是高尚的。在艱苦的戰爭年代,雖然有時也會不得不采取一些策略手段,但也是有底線的,絕不能采用無恥手段。
毛主席歷來反對為了目的不擇手段,曾經指示即便是情報工作,也主要依靠政治感召力,而不許采用“美人計”之類的下流手段。
其實,關于這場宴會,朱德元帥在《朱德自述》里講得清清楚楚:
我被分配的任務是宴請朱培德下面的一些軍官,一直搞到夜晚九點,還拉在那里飲酒。可是因為發命令太早,一下走漏了消息。那是一個副營長去報告的。他們得到消息,立刻驚怕起來,馬上派人來叫這些軍官立刻回營。他們起來要走,我也不好阻擋。他們走了,我也就回去。我趕到賀龍的司令部告訴他消息已經走漏了。于是不得不提前兩點鐘暴動就開始了。
歷史的真相也許并不如故事那般驚心動魄、引人入勝,但是真實的歷史卻更能反映出當時一觸即發、劍拔弩張的危急時刻。
《建軍大業》為什么不尊重這個基本事實呢?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戰勝了無數內外敵人,從勝利走向勝利。但《建軍大業》以及此前的“大業”系列表明,在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誰戰勝誰的問題,還遠沒有解決。
做為一個老兵,謹以此文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