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會覺得,看別人的傳記是一種很自私的行為,把人物看的薄而透,妄圖從傳記中了解到被敘述的人物和時代的真相,了解到連人物本身都不堪回首的痛楚回憶。回憶是一層層揭開時光的高雅動作,而毫不留情掀開別人的時光印痕,并不道德。還好,回憶本身帶有選擇性,傳記也像是撒了一層灰塵,你得把它抹干凈再來看,會聞到時光留下的味道。帶有虛構色彩的《卓別林的最后一支舞》,展現出來卓別林的一生,自述結構對閱讀者的開放,遠超出我們對于熒幕中卓別林的印象,如此帶有趣味性與神秘色彩。
容易幻滅、情緒化的人通常喜歡看喜劇,用來穩定自己的神經系統,鞏固自己的理想主義。但很少重復觀看,反而會等個兩三年,待新鮮感積累到一定程度,會不自覺的想起它。好比我們容易悲傷的成年人,會不自覺的想起卓別林的喜感,但并不知卓別林喜感背后的辛勞與悲傷。
卓別林12歲半時,父親死于酗酒,母親患精神病,人生之路完完全全由自己掌控。先是舞蹈演員,后來成為馬戲團小丑,拳擊館陪練,在印刷廠做排字像是一道陽光照到生命層面,接著電影字幕工....對每一份工作都付之汗水與認真,很難說陽光到底何時給予他眷顧,的確的確日后的成功也是他應得的,可以說人每時每刻都在創造自己的人生。
而在生命最后六年,每年都要與死神進行一番“較量”,得以換取給幼子寫信的機會。卓別林逗死神笑的那些場景,在我看來,真是充滿無限傷感,雖是淡定,但也是時間給的沉淀。可以想象得到他老人家不太靈活的手腳,笨拙的換著姿勢,皺紋泛起了褶將這位老人慢慢吞沒。縱使看不見一點點喜劇氣氛,卻能在全書中感受得到卓別林的陽光明媚、積極向上。命運這般曲折,書中卻很少流露出卓別林的消極與悲傷,會乘很遠的火車,找最早發明電影的人,會在死神面前巧妙而堅持著對生命的熱愛。
要給喜劇定義,并不難,要定義喜劇的深度,卻得經過一番思量。讓你笑了忘乎所以的,并且向上的并非生活之下浮華隨大流的,它是與時俱進的,它可以讓你笑到心坎里流出淚來。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人,為生計百般操勞壓力又大,很少有誰像卓別林這部慷慨、仁慈的人拿自己當笑點讓別人笑點兒,這便是卓別林的偉大。
而這些喜劇的真正觀眾,是悲傷者。一方面心累的時候會看到燈泡里的黑暗,看什么都會喪失感覺,甚至半點消遣的心情,這些除了睡覺能給予安慰,就是喜劇了,當看到卓別林輕松的表演,眼神裝下的也是輕松。另一方面,對于悲傷者更不愿意任何慰藉,而觀看卓別林喜劇笑出聲來,慢慢自我恢復心情,又是沒有什么可以替代。悲傷者仿佛也可以看到卓別林眉頭垂下來的時候,看到卓別林綿延不斷的創作靈感。反正都是實實在在樂觀殷勤活著的個人,看見彼此,心存默契。
讀到最后,才讀出《卓別林的最后一支舞》豐盛何在。看透塵世、活透了的感覺,多說一句也是多,少說一句心里也覺虛的慌,在該走的時候,他走了,走的時候,像他的喜劇一般輕松。
“有人說宇宙是在一場不可知的大爆炸中誕生的,但以我的看法,應該是在馬戲團的表演上誕生的。在那里,一位女人在空中飛來躍去,一位男子以魔術盒捕捉了她的動作,然后無限制地復制,直到大地上布滿影子,然后再撒上木屑,填滿笑聲與淚水。克利斯朵夫,宇宙一定是這樣形成的,因為唯有在混亂的愛情里,每種花招與特技都是有趣的。”
最后這一段,正好印證了卓別林存在的使命感,與他喜劇所滋養出來的無限靈動。要讓我首選一個人做好朋友,我會首選卓別林,因為我覺得他真得很懂悲傷者的堅強與軟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