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狼圖騰》當初看了一部分,這次借電影的放映,認真地讀了一遍。
這個小說,應該是繼承蘇聯小說的風格,敘述冗贅,看起來很吃勁,在蘇聯文學已經式微的情況下,竟然還能憑著蘇俄文學的敘事風格轟動市場,不能不說是奇跡。
作者的遣詞造句還有相當功力的,他提出的狼性原則,從小說的封閉性架構來說,也能自成體系,具有某種合理性。對于積貧積弱的中國,提出強權哲學,不妨是一種救命稻草,姑妄言之,姑妄聽之。作者是以形象塑造見長的,而他的理論則是見縫插針地穿插到小說中的,作者把所有的他能想象到與見識到的現象,都歸結到狼的啟發,包括“孫子兵法”等等,都看成是狼的啟蒙,的確反映出作者的一種牽強附會的思維方式。甚至把西方文明也看成是游牧文化的一種延伸,甚至用“海狼”來偷梁換柱拿過來,作為草原狼的分支,來說明游牧文化搖身一變成了西方文明的內在精髓。這種為了自己的立論成立,采取了一種胡弄過去、比劃一下的手段,從邏輯學上是一種典型的偷換概念。但這些蒙混過關的敘事手腕,在小說里尚能得到原諒,因為小說的強大的形象氣勢,能夠遮掩掉作者的理論框架。這也是歷史上很多小說在思想上是反動的,但并不影響它能憑借著形象而不朽。比如《飄》反黑奴解放,但并不影響其形象上的可取之處。
《狼圖騰》的小說里一個鮮明特征,是表層上不涉及政治,而是把它的立足點放在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不過是作者的一種回避策略。其實作者在小說里始終在進行著一種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二元對立”式價值認定,用游牧文明的狼性文化,來否定農耕文明中的所謂羊性文化,思維方式相當的單一,并沒有在這之間建立一種中和地帶,作者的這種絕決的價值判斷,是很令人覺得奇怪的,為什么作者要執拗地用他認定的一種文明來否定另一種文明呢?其實作者的思維方式,結合他的個人經歷,就不難理解。據介紹,姜戎在插隊的時候,就因為反林彪而犯事,被關數年,后來又參加民主墻事件、八*九年風波,而八*九年還因此被關了一年半。看看作者在答記者時的回答:“我被關了一年半,罪名是‘反革命’”。
可見作者一直沒有離開政治,《狼圖騰》之所以從表面上給人遠離政治,是作者獲得話語權的一種策略。因為用作者的話來說,他在受控制期間,連出國都不可能。但作者在小說里把他的強烈的明暗判斷,轉換為文明的對比上來,用一種文明來否定另一種文明,來遮掩掉政治立場的過分裸露的外包裝,但透過文學描寫,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作者一貫游走在政治漩渦中的思維習慣來,這就是作者只要堅守地認定一種理念,便是蠻橫地暴力性地宣揚出來,也許這正是他當年曾經參與的紅衛兵運動及之后的各種運動所釀成的習慣思維孓遺。
《狼圖騰》里有一個核心的故事,就是“養小狼”的故事。但這個故事的核心內涵,是與小說的主題是相矛盾的。因為這個小狼的故事,證明了狼是永遠沒有人性,永遠無法與人性相合拍的,所以小說里小狼只能死路一條。但到了電影里,卻把小狼放走了,這無疑是照顧到作者拼命地鼓吹狼的精神的溢美環境,不然,倒像是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
然而,如果縱深地看下去,《狼圖騰》并不是孤立的,它的背后,竟然有眾多的文學作品圈定神秘的作者身上。
姜戎在小說《狼圖騰》發表之后,一直沒有露面。但是,他的形象卻在其它的書里,并不寂寞地亮相著。
首先在楊沫的兒子老鬼的《血色黃昏》里,姜戎提供了他文革期間被迫害遭受酷刑的原始資料。
而姜戎的第一任妻子張紅軍,以野蓮的筆名寫成的《落荒》里,則完整地交待了《狼圖騰》背后的現實生活。
與《狼圖騰》不同的是,姜戎的第一任妻子完全注重的是人事。它基本完整地交待了插隊的前因后果。
在《狼圖騰》電影版改編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小說里沒有的片頭,電影用較大的場面,表現了知青們下鄉時的鏡頭,其中還有在穿越長城、進入草原的場面。
這樣的描寫,在《狼圖騰》中是沒有的。《狼圖騰》只有狼以及與狼相關的事。而在姜的前妻張紅軍的作品里,我們卻看到小說描寫了知青們是出于什么樣的動機,來到內蒙古的,又是為什么來到最邊遠的牧區的。在《落荒》中,我們可以看到《狼圖騰》電影版里未予交待的來龍去脈,比如穿越了長城,逐漸下沉到牧區。很難讓人不想象一下,電影《狼圖騰》有沒有參考過《落荒》,因為沒有《落荒》里的人事的交待,《狼圖騰》里的沒頭沒尾的人物走向便讓人搞不清楚。
值得稱奇的是,姜戎的插隊隊員、同樣是一個女人的張華,也用逍遙的筆名寫了一部紀實小說《羊油燈》。
在姜戎前妻與前隊員的兩部小說里,都把姜戎定位在相同的判斷上:他野心十足,投機政治,出賣朋友,虐待妻子,在性取向上,都有一點變態的傾向。
這兩部小說出版于2001年,但是卻遭到了被禁的命運。
然后在2004年,姜戎的《狼圖騰》出版了。
與前本部女人的作品銷聲匿跡并被禁的命運相比,《狼圖騰》卻一鳴驚人,一飛升天。
《狼圖騰》里提出了狼性文化,但事實上,恰恰是作者推崇的狼性文化,戰勝了前兩部女人的可能只屬于“羊性文化”的文學作品,從這里可以看出姜戎再次在文學創作上,比那些受他傷害的女人們技高一籌。
姜戎的親身經歷,證明了他自己創造的狼性精神理論的放之五湖四海而皆準,至少他以狼的文化打開了自己的生存天地。
張華在談到她們之所以寫作揭露姜戎的文學作品,是“因為知青發現他的表現不好(如果他不是重蹈覆轍的話),才有了2001年《羊油燈》《落荒》的出版。”
她還提到姜戎在八*九年時,知青們對他的看法。“89年時,知青正看著呂嘉民表演,大家潔身自好,從不會落井下石。”說明在姜戎危難關頭,知青并沒有揭出姜戎所謂丑惡面目。直是到了之后,大家看到了姜戎的進一步的丑惡表演,才寫書揭發他。
這時候,姜戎還沒有出版《狼圖騰》。估計是兩個女人的書刺激了姜戎必須進一步發憤圖強,埋頭寫作,如果他不寫出《狼圖騰》,他永遠無法咸魚翻身,并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九十年代姜戎從牢獄里放出后,一直沒有工作,而他的前妻、前友、前親人,都在各種文字留下他的卑劣的形象,于是,他的唯一出路,就是寫一部小說。
在明確了這樣的動機后,姜戎另辟蹊徑,不去糾纏人事矛盾,而是寫人與自然的沖突,殺出了一條血路。他巧妙地回避了政治與是非的泥沼,通過自然與人類的關系,來演繹他的雷同的政治思維模式,這就是必須踩住一個、力頂另一個,就像文革時期他慣用的一樣。不過,《狼圖騰》是不是純粹動物小說?這是很值得懷疑的。里面的群狼圍捕軍馬的描寫,其實完全是作者虛構的,但這種狼的把對手逼到預定的陷阱的政治手腕,結合姜戎一生在政治風潮中的經歷,我們能夠隱隱地找到某種寓言的味道。所以姜戎一直聲稱《狼圖騰》是一個體系。一生關注政治并投身政治的姜戎,可能正在這里為小說注入了醉翁之意。
現在看來,當我們深入到《狼圖騰》的匪夷所思的背景幕后,會發現一個更加陰暗的深淵。這里是一個陰暗的人性的深淵,我們無從判斷誰是誰非,誰對誰錯。
即便在姜戎前妻的小說《落荒》里,我們也對作者對姜戎的形象塑造,感到一種不可思議的貶損與丑化。小說里彌漫著一種強烈的不能原諒的恨。但他們已經于1977年離婚,離2001年出版小說的時間,也已經24年,這么長的時間,仍然無法化解心中的對前夫的仇恨,這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
恰恰反映出姜戎前妻心里揮之不去的對姜戎的留戀,如果沒有一種愛,是不可能產生持續二十多年的仇恨的。
那么,姜戎這個人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品質?他是一個卑鄙的小人,一個厚顏無恥的性*虐待狂,一個玩弄女人為能事的投機分子?
姜戎1984年與張抗抗結婚,那么,我們能不能從張抗抗的文字里,尋找到姜戎的真相?
這是網上搜索到的一段姜戎(真名呂嘉民)的哥哥的文章片段,介紹了姜戎是如何與張抗抗認識的:“1982年10月,黑龍江作家張抗抗因小說獲獎到京領獎。在京期間她認識了北京“民主運動”的一些青年人,并邀請他們到香山游玩,這期間由人介紹她認識了呂嘉民,呂早就在物色有名利地位的女人,所以在香山時拼命纏住張,主動向她討好接近。張自視名流,看不上他,對她較為冷淡。呂毫不止步,即往中國青年出版社招待所對她單獨拜訪,又以他的所謂“反林”事跡、“獄中斗爭”和“感人經歷”以及“偉大事業”來招搖撞騙,又大談對張抗抗小說的評論,來表現自己的“高見”,他這故計重演的手段果然見效,兩人競談的非常投機,感情關系火速發展,張回哈爾濱后,他倆書信來往頻繁,不到二個月張就給呂寫了三十多封信,給呂寄200元前供他享用,又在信中畫好她的住處圖示,寫明鄰居上下班的時間,通知呂到哈爾濱與她幽會,并關照呂去時攜帶好避孕藥品,呂即以考察市場為名到哈爾濱,用馬列所研究生院的畢業證書作證明住在張處附近的旅館里,趁鄰居上班時與她幽會。不久,他即向李南(第二任妻子)宣布,他已與張抗抗確定了愛情關系”。
張抗抗生于1950年,較1946年出生的姜戎小四歲。
姜戎與張抗抗相識的時候,張抗抗身邊已經有一個的女孩。這實際上意味著張抗抗之前有一段婚姻。
于是,我們找介紹張抗抗情感經歷的書。
在《女作家的情和愛》一書中,收有張抗抗的《他還是他》,談到她如何與姜戎,也就是呂嘉民的相識過程:“認識他,是在北京站的月臺上。我們都是去送一個朋友。……朋友介紹說:他就是呂嘉民。我看見一個高而挺拔的男子向我伸出手。”當時這個時間是秋天。此文接著介紹,幾天后,他們一起騎車去香山。這一段的敘事順序,基本與姜戎的哥哥回憶是一樣的。反方向證明了呂的哥哥所述基本是事實。
在香山之旅中,據張抗抗的敘述,“見到我他顯然十分欣喜。眾多的青年朋友中,我感覺出他默默的興奮中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氣質吸引著我。”可以看出,張抗抗還是注意到了姜戎,并不是像姜戎的哥哥所貶低的那樣,“張自視名流,看不上他,對她較為冷淡。”
張抗抗繼續寫到他們在香山之旅歸來的時候進一步接近著,“騎車回城的途中,不知怎么的,騎著騎著就只剩下他和我的自行車并排走著;騎著騎著我們就與朋友們拉下了很遠。”“朦朦夜色下,我望著他穩沉而寬厚的肩膀,覺得他很有力量。后來我們在城里一條街道的紅綠燈下分手,……想著自己也許是遇到了一個很好的朋友。是我一直希望得到的那種真正可以原以為精神朋友的人。”
可見,張抗抗對姜戎的印象是不錯的。姜戎自有他的魅力所在。
張抗抗接著回顧了兩個人的再次見面,這是她準備回東北之前,姜戎騎車來看她,“我沒想到他真的會來找我。”可見,她的心中已經對他產生了欲罷不能的印象。她當時住在一家出版社的招待所,正是姜戎的哥哥的回憶錄中所說的中國青年出版社。這些細節,幾乎與姜戎的哥哥所述完全一致。
姜戎的哥哥說二個月后,姜戎到哈爾濱私會張抗抗。在張的文章中,繼續有著如實的交待:“那個冬天他穿一件軍大衣走進了我哈爾濱的小屋。”
在這里,張抗抗提到了自己有一個女兒。姜戎“以為我至今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他相信一個獨立堅強的女人才能與他共同度過人生。至于‘名女人’,對于他既不是媒介也不是障礙,他不會受任何世俗觀念的束縛。”
張抗抗對姜戎的評價是相當高的,她想說明的是,姜戎看重她,不是她的名,而是她的個性堅強。
但是在姜戎前妻、前友人、他的哥哥的筆下,姜戎完全是出于攀附張抗抗之名,才絞盡腦汁,拋棄前妻而與張抗抗走到一起的。
同樣的男人,還不同的女人眼里,卻顯現出完全不一樣的質地。
姜戎投奔張抗抗得到了什么好處?他有沒有一個打算,依靠張抗抗的名氣與地位,打入上流圈?我們不得而知。但一個勿庸置疑的事實是,《狼圖騰》一書的責任編輯安波舜,正是張抗抗的眾多作品如《情愛畫廊》、《牡丹的拒絕》的責任編輯,從某種意義上講,《狼圖騰》這種沉悶的小說,如果沒有張抗抗的社會背景,是很難能夠進入出版程序的。從這個角度講,姜戎在退休后的最后一搏,的確是借助了他的妻子的力量,正變相地應證了反對他的力量所聲言的姜戎追求張抗抗的動機所在。
張抗抗對姜戎的溢美之詞,與姜戎之前的熟悉的人否定評價,幾乎還到一個天、一個地的巨大差距。看看張抗抗對姜戎的評價:“他嚴峻的外表內里熱情與浪漫的藝術氣質使深深感動并喜歡。”他“真誠而又激情”。“我景仰他的坦蕩磊落、執著與豐富。”更為奇特的是,他還是一個能夠制造出一個女人的男人,“獨身生活11年來,他真正喚起了我窒息而失望的愛火,將我重新還原為一個女人。”
張抗抗筆下的姜戎,善于關心人,對她有求必應,對張抗抗與前夫的孩子關懷備至,孩子主動稱他“爸爸”。這哪里是其他的女作家筆下的具有病態的性*虐待狂的男人?
關于張抗抗的第一次婚姻,我們也只能在零星的書籍中找到零星的記載。在《奇人韻事》一書中,寫到張抗抗在文革后,曾經向一家紅衛兵刊物投稿,雖然張抗抗因家庭出身問題,背有黑鍋,但那個主編并沒有嫌棄他,為她發表了,給她留下好感。后來兩人一起到黑龍江插隊,到了新地方,那個男人很是失落,一度消沉,張抗抗覺得拯救他的辦法就是與他結婚,但終是裂隙無法彌補,結婚一年多,也是1972年4月離婚。當時應該生下一個孩子。后來張抗抗與姜戎見面的時候,曾經說起她的孩子已經十二歲。
姜戎一直有著強烈的政治欲望,他是如何與張抗抗之間獲得一種平衡的?其實,我們看一下張抗抗的文學作品,會發現她也有著對政治有著強烈的關注,在中國三個最知名的同輩女作家王安憶、鐵凝三個人中,張抗抗是對政治最感興趣的一個人。張抗抗后來凝固地在她的文學作品中張揚的是一種自由精神,她對姜戎在八*九年的遭遇也時有激烈的看法,對姜戎的遭際表達強烈的不滿。在《赤彤丹朱》里,她在敘述父母遭受到的遭遇的時候,還念念不忘地聯想到丈夫身上的沖擊。P403:父親“一生所受的苛虐也可算是終于結束了。但那并非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就在我寫這部小說的時候,新的冤情和莫須有之罪,依然在我身邊此起彼落地生長蔓延。然而宇宙本不知何以為初,又安知何以為末呢?也許在終結之前很久,另一種開端,其實已經正在發生著、替代著、演化著了……”也許在這部關于家族的傳記文學中,流露出的是她與丈夫姜戎之間理念上的相似。其中的反思:“革命者或是同情革命的人,到頭來統統被革命所‘革命’,那么革命究竟是為了什么呢?難道她年輕時所希冀的那個平等、民主和自由、富足的社會,只是一個虛妄的夢么?”P379:“在‘革命’這個神圣偉大而崇高的旗幟面前,‘人’顯得何等渺小、卑賤而微不足道。假如人們為了‘革命’而原以為非人,那么革命究竟又是為了什么?”P398:“如果社會理想的實現需要以人的價值喪失作為代價,那么這種社會理想的‘價值’究竟何在呢?”P402:當革命給予了他們關于自由平等的理想時,‘組織’卻需要他們用個人自由作出抵押。革命與自由本互為因果卻又互不相容,這大概是許許多多知識分子革命者,所始料不及之處。”
我們由此看出《狼圖騰》從文本上引起了對中華文明的思考,而在文本背后,我們卻看到了更為恐怖的喪失人性的罪惡與卑鄙,而這種恐怖在一個著名作家的筆下,又是以一個完美男人的姿態出現的。我們無法去考證這后面究竟哪一種說法的真假,但在中國當代文學中,能有一部作品像《狼圖騰》這般故事后面還有故事的作品,可能《狼圖騰》是一個鶴立雞群的一部。它讓人們思考,究竟哪一個是人性的真實?人格的魅力是否會導致文字的力量的差異?我們作為無辜的受眾,迷茫在《羅生門》般的各自為陣、相互歧異的說法中,令我們在文學的虛無的迷障中,越來越覺得真正的現實離我們更加遙遠。
小說故事梗概
1陳陣與蒙古老人守候著山口,看狼伏擊黃羊。想起兩年前,路遇狼群包圍騎馬的自己,幸好用鋼蹬嚇跑了狼群。后來又與老人的兒媳合力捕殺了沖進了羊圈里的狼。今天伏擊,卻見狼暫時撤退了。
2
獵人打黃羊,蒙古老阿爸帶陳去看狼圍捕黃羊,耐心設伏,放走頭羊,把其它狼逼入雪窩子。
3老人帶領大家來捉羊,用雪筏進入雪湖中,放了母羊及小羊,老人提到大命之說,認為狼是維護了自然的大命。、
4老人留下了一些凍羊,回走。陳又調查飛狼入石圈之墻的原委,去查看天葬,春時,一群外地人套出了雪湖地點,取走了所有的黃羊。(都知道的雪窩子,怎么還要套出來?)
5
以巴圖視角,描寫他衛護軍馬的事。因為掏狼窩,狼群暴戾,而白毛風又起,狼群趁此襲擊軍馬群,巴圖驅馬趕狼,狼逼馬入沼地,巴圖百般阻撓,狼舍命趕馬,馬一路損失,趕入泥沼。巴圖失敗。(此處渲染狼的殘暴,歌頌馬的勇敢,與前面的站在狼的立場有矛盾,作者的觀點一直在游移。)
6馬被逼入沼澤,巴圖凍傷,被同伴相救,包世貴帶人來勘察現場,看到了狼道圍著馬尸。又見死馬在雪地里,承認了狼的兇暴,寬待了巴圖,分析是因為掏狼激怒了狼(強調狼啟發了人,開啟了游牧民族的智慧,丑化漢人。)
7
隊里決定圍狼,而陳陣干的是放羊,有一次,發現一狼潛伏在坑里,獵去了小羊,他覺得了解狼,必須抓一頭小狼,與楊克商議云掏狼窩。(提到放羊時看名著,打發時間)
8
老人叫我過去,原來是與他一起到沼澤地里放夾子,目的是狼產生誤解,以為人在此設伏,讓狼麻木,其實是借此機會圍獵狼。放夾子的時候,又反思人的殘酷,是否是取自于狼。(老人一片信奉狼,一邊在套狼,這種矛盾性,作者繼續不能自圓其說。)
回來后,告訴老人想云掏狼窩,巴圖講起小時候鉆進狼窩抓狼的事,巴雅主動要求前去。
9陳陣與楊克來到狼處,找到了一個洞,狼從洞里出擊,差一點就套到,后用炮仗熏,后面的一個洞里冒出煙,才發現狼已經從那個洞里逃出。二郎狗追之入葦叢。另一只狗繼續尋找,找到了一個洞,陳陣爬了進去,但中途被卡住,只得回來。
10在請教了老人之后,大家再去尋找,果然用狗找到了狼的一個小巢,挖了土后,很快抓到了小狼,帶了回來。
11陳陣以研究狼為借口,留下了一只最大的公狼崽,放在地洞里,并放入母狗窩內,小狼搶奶吃很兇,這時,隊部命令,明天去打圍捕狼。
12老人帶著陳陣來到沼澤地里,果然狼在那里吃死馬,臨天亮時,展開了包圍,把狼群逼到包圍圈,隊長伏在山上,展開了狼與狗的大戰,獵人套狼,終于消滅了大狼,大家趁興而歸。(這里的真實性值得懷疑,老人帶隊去圍狼,怎么知道在那里吃馬的?為什么沒有踩到夾子上?而伏在山后的人,又是如何知道狼會進去的?這種包圍圈與狼逼羊的時候很想象。描寫到狼與狗的戰斗,也覺得有一點太神異。)
13巴圖匯報頭狼逃到了葦叢里,包代表(軍代表)命令燒葦,但并沒有見到狼,只見用來配種的牤牛被燒死了。陳陣回來,照看小狼。
14
狼皮制成了狼旗,小狼一放下就逃走,陳陣放羊。
15巴圖為洗雪昔日的敗績,和另一人去伏擊狼,發現三狼,追之,打傷一腿,狼瘸腿腳逃到邊境外。
16老人和陳陣去尋找新牧場,看到黃羊在此,狼打圍殺死了許多黃羊,認可了此牧場。
17
烏場長被免職,包復員,繼任,兩人一路行,談到要開墾農田,烏表示反對。
18老人反對養狼,后包場長來,送烏場長住宿處,同意陳做養狼的實驗。
19來到草場,包順貴想殺白天鵝,楊克多次阻止,最后他還是槍殺了天鵝。發現了兩只老狼,公狼摔下山崖,母狼自殺,扒垮了山洞。
20
同是知青的在養馬的張繼原來,大談馬經,介紹馬群里的兒馬如何搶母馬,又發現了鴨蛋,用蛋喂小狼(認為西方文明用是游牧文明,大段議論。
21
新牧場上,陳陣放羊,試狼煙無效,遇道爾吉,兩人談話間見狼襲羊,道爾吉用羊換狼,待狼吃飽后追之,殺狼一只,并說他當初與陳陣一起抱回的小狼,因咬其子而被打死了。
22
天熱,小狼自己自己挖了洞,有牧人想殺小狼,被阻。
23
楊克遇到了農區的蒙人老王頭,打死天鵝,用羊油換了天鵝蛋,放回巢內,但第二天,農區來的盲流又去殺了飛禽,但老王頭的牛卻被狼咬死了。
24夜,群狼夜嗥,小狼也叫了起來,老人認為小狼可引來降狼,避免馬群傷害,鼓勵陳陣繼續養小狼。
25
張繼原當馬倌來,帶來昨晚被襲的小馬肉,講述狼偷襲馬駒的傳聞,認為狼訓練了馬。
26包場長讓陳陣用小狼引群狼至,但小狼回聲,野狼不懂,終于撤走了。受到包場長的贊揚。
27
一日,陳帶小狼出,遇狼跡,拉小狼回,小狼怒咬陳陣,陳求醫生打針,方才免禍,遮掩了此事。
28
蚊群至,陳陣割艾草熏蚊,一戶新來的放羊戶的新媳婦入睡,羊跑出驅蚊,被狼咬死,大家都分了死羊。
29蚊災起,馬只好趕至沙地,狼趁此設伏,趁雷電之夜,撲入馬群,大傷馬群(在點重復上面的內容,對狼只是猜測的想象,而沒有統一的反派。)
30場團改制為兵團,要殺狼,張繼原捉來一只野兔,施予小狼,小狼才第一次吃了野物。
31
兵團參謀開車來,請陳陣當向導去獵狼,來到沙地,車與狼行,忽近狼射擊,打死了群狼,陳陣感到有罪,預感到草原即將無狼。
32回來時,射手們又繞路而行,兩車逼一狼,使狼奄奄一息而死亡。草原上到處掀起了滅狼的人民戰爭。
33
營包遷移,小狼死活不走,拉扯成傷,后放入車上才運至新營地。道爾吉在舊營盤里設夾子施毒,被老人破壞。
34老人發現老王頭正在山中毀滅性的捕獺子,一網打盡,轉而又見道爾吉帶領射手槍殺獺子,傷心不已。
35冬天至,小狼又被搬遷,狼群被滅,殘狼從蒙古那邊回來,小狼瘋狂應和,拉傷了喉管,奄奄一息。老人勸陳陣給其尊嚴而死,陳陣殺之。
尾聲:
四年后老人去世,要求天葬,多年后,陳陣和楊克到草原,已經面目全非,沙化嚴重,見到邊境處的巴圖一家,依然感到農區的壓力。
最后是陳陣與楊克對狼圖騰的議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