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文藝新生

戴錦華:《智取威虎山》不是接續(xù)歷史,而是歷史缺席

許荻曄 · 2015-01-25 · 來源:澎湃新聞網(wǎng)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原標題:《智取威虎山》是一部合格的B級片

  “《一步之遙》是不是爛片”的全網(wǎng)大討論仍轟轟烈烈,“《智取威虎山》是不是好電影”又開始成為新的話題。有粉絲心心念念“這一次,終于有機會看到最好的徐克”,也有冷眼者“看到眾人盛贊《智取威虎山》,我突然感到一股悲哀”。

  “徐克頗費苦心,《智取威虎山》是一部合格的B級片。”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說。

  在戴錦華看來,在改編這部紅色經(jīng)典的“超級文本”時,徐克保持了節(jié)制。她的觀影感受高于她的預期。“說它是一部B級片,不是指制片規(guī)?;蛑谱髻|(zhì)量,而是指徐克如期將《智取威虎山》重拍為一部好萊塢式的B級槍戰(zhàn)片”。片尾的彩蛋:車庫內(nèi)直升機上的打斗,在她看來,清晰地印證了此番重拍不是再度連接歷史,而是對歷史斷裂的一次“復檢”。歷史最后成了不可能的腦補。

  戴錦華出生于1959年,在上世紀80年代,身在“告別革命”的思潮中,包括她在內(nèi)的一代人“參與建構(gòu)了80年代的文化邏輯,同時也被這個邏輯所建構(gòu)”。彼時,50-70年代的文學、文藝等實踐,遭鄙夷、被遺棄乃至被審判。要過近20年后,她才意識到,割裂了那段歷史必然造成認知今日現(xiàn)實時的失焦。但到了此時,對50-70歷史的觸摸與叩訪,對于多數(shù)人來說已極為困難,甚至是不可能。

  正如同在《智取威虎山3D》里,媒體津津樂道于徐克展現(xiàn)的“真實”或“人性”,而戴錦華讀到的,卻是歷史邏輯的置換,重新剪輯過的歷史因此面目不清,或面目全非。“《智取威虎山3D》成功地實現(xiàn)了一個異質(zhì)化文本的同質(zhì)化講述;而《智取威虎山》/《林海雪原》這些今天讀來異質(zhì)化的文本,卻曾我們最為內(nèi)在和形構(gòu)主體的記憶。也就是說,這部影片再度標識了我們的記憶、也是我們自己的社會邏輯異質(zhì)化的過程。”戴錦華說。

  12月26日中午,戴錦華在北京大學接受澎湃新聞專訪,討論對《智取威虎山3D》的看法。

  敘述人:不是接續(xù)歷史,而是歷史缺席

  澎湃新聞:對徐克的《智取威虎山》感覺如何?

  戴錦華:最初得知由徐克重拍,感覺是怪誕。這部具有鮮明的冷戰(zhàn)歷史印痕的影片,由冷戰(zhàn)分界線彼端的導演來執(zhí)導,有怎樣的動力和訴求?在這樣的心理預期之下,觀感尚好,或者說,在我預期的底線之上。當然,對不同的觀眾,影片會具有極為不同的觀影效果。它可以是一部新文本——如果你對《智取威虎山》這部超級文本知之不多,或一無所知的話,這會是一部用心而且頗有節(jié)制的徐克動作片。你也可能有極為復雜的觀感,從興奮到憤怒,如果你對其原本頗為熟悉,甚至曾經(jīng)嵌入過你的生命。我當然是后者。作為一部重拍片,《智取威虎山》的原作,不是一部影片,而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序列:從50-70年最為家喻戶曉的長篇傳奇小說《林海雪原》,到1959年的同名電影——其中楊子榮的扮演者王潤身因此而成了不只一代人的銀幕偶像;不用說,此后是樣板戲,及其謝鐵驪執(zhí)導的舞臺藝術(shù)片《智取威虎山》。還有80年代和世紀之初的兩度電視劇改編。尤其是2003年,已竭盡了“重寫紅色經(jīng)典”全部的可能和癥候。因此,徐克何為?為什么是“智取威虎山”?

  澎湃新聞:對他的擔心主要是什么?

  戴錦華:說不上擔心了,準確地說某種憂慮。這幾乎是此前重寫紅色經(jīng)典的文本所必然的、甚至是必須的改寫:將高度政治化的文本非政治化;將工農(nóng)兵文藝中“喜聞樂見”的元素轉(zhuǎn)移為商業(yè)賣點,將深隱在文本內(nèi)部的情感驅(qū)動欲望化并外化,將人物抽離歷史與集體。對我來說,這是有幾分痛感與強烈荒誕感的觀影經(jīng)驗。因為,最終被改變的不只是文本,而且是歷史經(jīng)驗與記憶。相形之下,徐克還是相當節(jié)制的。非政治化、個人化、集體主義、政治信仰的力量的消失……當然地發(fā)生了,但仍作為某種劇情元素存在著,不再擁有內(nèi)在驅(qū)動與邏輯闡釋的力量。同樣,在預料中的,是徐克填充的是“高技術(shù)”元素:子彈時間或人虎斗、游戲元素或真人CS;栓子取代了老常與小常寶(和意義結(jié)構(gòu)中的李勇奇母子),青蓮替代了“蝴蝶迷”一類的工農(nóng)兵文藝版的蛇蝎美女,充當著欲望、誘惑、試探、復仇、價值客體等等多重動素。這與近期的徐克的奇觀電影相比,的確已大為節(jié)制;盡管無疑充滿的種種破綻和謬誤:深山老林中如何出現(xiàn)后工業(yè)空間;夾皮溝的墳場形同亂葬崗;荒村中如何突然出現(xiàn)了民眾和村長;青蓮究竟是一個有幾分姿色的村女,還是一個煙花女……但我們不會深究,因為它已經(jīng)不是一個與歷史有關的故事,而是一部港式/美式動作片。對影片文本而言,最據(jù)癥候性的、或直呼敗筆的,是韓庚出演的敘事人。當然,這并非真正的敘事人,而是扮演了某種引言人、引見者,徐克想通過他,將我們——今日中國電影觀眾聯(lián)系起、或帶回《智取威虎山》所標識的年代。他負載了故事的價值意義,負載了將歷史敘事個人化、非歷史化的功能——作為解放戰(zhàn)爭的局部戰(zhàn)役的東北剿匪的意義僅僅成為韓庚的家族傳奇,并為彩蛋式片尾奇觀提供了情節(jié)或情感依據(jù)。然而,正是這個設置外化了影片的文化特征,它與其說是歷史的重返、扣訪,不如說是標識出歷史的斷裂與曾經(jīng)主導的歷史、文化邏輯的消失。

  澎湃新聞:這可能是徐克帶入了自己的經(jīng)驗,據(jù)說他是1970年代在美國第一次看到了京劇《智取威虎山》,在當時就想以此改編電影。

  戴錦華:類似形而下的因素不足以解釋這一敘事人的設置,以及他極為游離、未能成為有機的結(jié)構(gòu)元素的失敗。如果說,坦克車的出現(xiàn)已然完全改寫了那段歷史的基本事實,而不僅是將智取威虎山改寫為強攻威虎山,那片尾的《美國隊長》式的飛機庫、直升機肉搏則成為歷史缺席的確證。當那段極為特殊的歷史及其歷史敘述的邏輯已煙消云散,一切皆為合理,一切皆有可能。我們索取和獲得的,只是眼球經(jīng)濟、娛樂狂歡而已。

  當然,早在《智取威虎山》之前,是馮小剛的《集結(jié)號》,在電影敘事的意義上改寫、替換了新中國電影獨有的戰(zhàn)爭、尤其是革命戰(zhàn)爭敘事的邏輯與路徑;其中,成功地蒸發(fā)了、或曰抹除了是歷史自身:以土地革命為戰(zhàn)爭動員和目的、軍隊政治化:“支部建在連上”、民心向背、以弱勝強的戰(zhàn)爭奇跡。不同的是,《集結(jié)號》是新的現(xiàn)實語境與歷史邏輯中的一部新文本,《智取威虎山》則是一部歷史文本,不論它是否勝任,它都直接承載著與歷史的對話關系。于是,青蓮、栓子母子置換的,是訪貧問苦、發(fā)動群眾、組織生產(chǎn)、志愿參軍、參戰(zhàn),即,人民戰(zhàn)爭的歷史事實;威虎山——張作霖、日本人軍火庫的劇情設置,“復原”了曾為人民戰(zhàn)爭改寫了的現(xiàn)代戰(zhàn)爭邏輯。動作片的商業(yè)性置換了東北剿匪與解放戰(zhàn)爭自身的歷史傳奇性。

  楊子榮:從集體中的個人英雄到“雙方的外人”

  澎湃新聞:現(xiàn)在也有一些關于《林海雪原》的本事出現(xiàn),比如說座山雕的陣容其實沒那么豪華,或者楊子榮的剿匪也不那么驚心動魄。那是否可以理解在50年代的語境下,曲波的《林海雪原》是一種革命敘事,而到了今天,同一個故事又出現(xiàn)了不同的敘事,包括徐克的電影?

  戴錦華:這不是新聞啊。文革期間,我聽過“戰(zhàn)斗英雄孫達德”的報告,講的就是類似的本事。今天重提類似本事將50-70年代的文學參照為“虛構(gòu)”,根本不值得回應。如果土匪不堪一擊,剿匪是這么容易的事情,或者說土匪這么不堪一擊那么東北的匪患為什么一直這么嚴重?為什么直到抗戰(zhàn)勝利,才有共產(chǎn)黨軍隊的剿匪行動?

  其次,曲波的《林海雪原》,不僅必然遵循著社會主義現(xiàn)實、毋寧說是工農(nóng)兵文藝的創(chuàng)作原則,但在這一原則要求下,最重要的改寫,不是放大土匪的規(guī)模和陣仗……(澎湃新聞:妖魔化?)土匪無需妖魔化,純?nèi)皇谴輾粘I畹男皭毫α?。為社會主義文化創(chuàng)作原則改寫的,是將土匪政治化,將其描述、定位為勾結(jié)國民黨政治勢力的地方武裝(不僅是土匪,而類似于民團),這樣,剿匪就被賦予了雙重意義:除了保境安民、解救百姓的意義,還賦予全局的、宏觀層面的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意義。剿匪,成了全國解放戰(zhàn)爭中的局部戰(zhàn)爭。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敘事、或曰工農(nóng)兵的特征之一是全景敘事(也可以叫全息敘事),表現(xiàn)的可以是一個村莊、一個人……,但每個故事都用于再現(xiàn)新的歷史邏輯和規(guī)律,用以構(gòu)成新的歷史圖景。所以,我不會同意你的“反正都是敘事”的表述,這類故事不一樣。它是特定時代、特定歷史中的特殊文本,負載的是建立新的歷史邏輯、社會規(guī)律和歷史想象的嘗試。今天,將其參照本事,指認為“敘事”,則是將其重新納入了“普世性”邏輯,抹除其歷史的特定位置與意義。

  不錯,《林海雪原》的寫作,依本著作者曲波的真實經(jīng)歷,故事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物都是真名實姓、確有其人;而深山中的頑匪不過是據(jù)險深藏、間或下山燒殺劫掠的匪徒。我還記得當年稱“戰(zhàn)斗英雄孫達德的”演講者說到,所謂偵查,多是在山頂上瞭望,尋找樹梢上細細的炊煙:因為深山里的土匪為了隱匿蹤跡,常常將大樹掏空半邊作為煙囪,在樹下埋灶起火——絕非小說、電影中那般張揚、猖狂。然而,《林海雪原》是一部小說、非虛構(gòu)作品,從未作為回憶錄或紀實性文本而定位。而且在50-70年代,與“三紅一創(chuàng)”這類主流的文學經(jīng)典文本相比,它更接近于其中的“新章回體”,具有革命戰(zhàn)爭傳奇、革命英雄傳奇的特點。在其特定的文化邏輯內(nèi)部,與本事的對照毫無意義——即使它依憑著某些真人實事,它也在寫作過程中升華為對“叱咤風云的無產(chǎn)階級英雄”的塑造;一如建國之初的名片《董存瑞》。事實上,50-70年代的作家作品的產(chǎn)生,有時會經(jīng)歷今天難于想象的創(chuàng)作過程:一批有故事的人被扶植和培養(yǎng)成作家;這些作家署名的作品,經(jīng)常包含了大量編輯的工作(注:曲波的原作為《林海雪原蕩匪記》,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龍世輝在人物、結(jié)構(gòu)、語言等各方面都進行了大量修改,包括角色白茹的設置與加入,最終以《林海雪原》出版)。一個資深的編輯會受到深深的尊重,因為很多小說是他“編”出來的,但他并不因此獲得編輯工作之外的聲譽,也絕不會謀求分享作品的報酬。這是那個時代個人與集體、與社會關系的一種縮影。同樣的邏輯,延伸到敘事內(nèi)部,便是英雄故事與集體主義精神、歷史唯物主義的宏觀圖景與個人在歷史中的位置的議題,也是難題。重復一個基本事實:50-70年代,中國文學、電影、文化的特殊,是在于它是建立一種全新的社會關系(也是生產(chǎn)關系)、社會文化間的關系。其中英雄敘事突出體現(xiàn)了這一新的邏輯與困境:故事以英雄為主導和線索,但偉人、英雄在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唯物史觀中,必須服從集體主義的價值邏輯,只能是“歷史必然軌跡交叉點上”的偶然。因此,必須有楊子榮的“出身雇農(nóng)”、“共產(chǎn)黨員”的身份前提;因此,“打虎上山”迷人,而小分隊滑雪上山奇襲威虎山同樣迷人。這是徐克的3D版必然、也必須改寫的部分。

  澎湃新聞:但在樣板戲里,英雄的集體生活倒比較少,反而徐克電影中,出現(xiàn)了很多集體生活的場面。

  戴錦華:軍隊的群體生活不等于英雄群像或集體主義。事實上,始自《集結(jié)號》,革命戰(zhàn)爭時期與銀幕上重歸,也徹底蒸發(fā)。階級表述與認同也蕩然無存,甚至最具時代特征的稱謂“同志”,也蹤跡全無。20世紀50-70年代的中國電影中,“革命歷史題材”占壓倒多數(shù),而“革命歷史題材”電影中超過70%的是“革命戰(zhàn)爭題材”。其原因在于,革命戰(zhàn)爭故事最適于、易于負載新的社會文化邏輯:建筑在階級論上的“革命大家庭”,英雄的成長、命名與消隱(于人民、集體之中),“黨指揮槍”……這也正是韓庚出演的“引言人”的意味和“可疑”——這個角色攜帶的尾聲、或者叫彩蛋,看似延續(xù)了、實則消解了紅色軍隊、軍隊和人民之為革命大家庭的表象。就像小分隊進入夾皮溝,憑借階級認同而展開的發(fā)動群眾成了同鄉(xiāng)互認,尾聲的“合家年夜飯”,則將軍隊-人民/“革命大家庭”改寫為血緣家庭與救命恩人間表述。當然,如果“過度”詮釋,那么,魚貫而入的鬼魂、或者叫英靈,則可以癥候性地視為紅色歷史的幽靈化。

  顯而易見,在徐克3D版中,最大的改寫是楊子榮的形象定位。在這部電影中,頗為怪誕地,他不僅不出預料地成了單打獨斗的孤膽英雄,而且成了雙重外人。他乘雪夜森林小火車“空降”剿匪小分隊,始終沒有得到203的基本信任(相反是疑慮重重),獨闖威虎山不僅是他的個人創(chuàng)意,而且是以申請離隊的方式只身出走(當然得到“追認”,否則,沒有交通,他深入匪巢的意義何在?一人搗毀威虎山?)。影片甚至設計了栓子對楊子榮的強烈恐懼,但片中楊子榮的造型并無特殊之處。同樣有趣的是,他幾乎從未獲得座山雕的信任,分分秒秒處在座山雕的懷疑與監(jiān)控之中,戰(zhàn)斗打響的第一分鐘,座山雕已經(jīng)指認出這個“臥底”。這又是為什么?

  澎湃新聞:影片突出了他不同于正統(tǒng)的革命戰(zhàn)士的一些特質(zhì),比如會唱二人轉(zhuǎn)。

  戴錦華:唱二人轉(zhuǎn),熟練把玩大煙槍,及極不和諧的素描本。對我來說,這不僅是對紅色敘事的改寫,也是對徐克熟悉的、香港臥底故事的情感結(jié)構(gòu)的改寫。在臥底故事中,最大的張力是雙重身份、雙重忠誠與背叛,是某種分裂與撕扯,是真相與扮演間的無從分辨,是正邪兩立的特殊邏輯。按香港學者羅永生教授的說法,這正是香港歷史中“勾結(jié)型殖民主義”的癥候性結(jié)構(gòu)。而在3D版《智取威虎山》中,相反的呈現(xiàn)是,楊子榮是雙重的外來者,而他自己則是一個不變的、近乎本真的形象:在小分隊里,他缺少軍人、革命軍人的莊重;在匪巢中,他沒有一個慣匪必需的“墮落”。影片因此喪失了臥底故事的基本張力:真我與角色之間的錯落和沖突,他甚至可以教育老八:人不是狗,不該待人如狗。這是打算自我暴露嗎?這一設計并非劇情邏輯的必須,也是我不曾預期到的改編。

  澎湃新聞:你預期到的是一個怎樣的楊子榮?

  戴錦華:我預期到的,是個人主義的、奇觀式的孤膽英雄。大約還會有某種性的欲望關系——最不堪的,就是電視劇式地設置某個情人或誘惑。當然,今日的劇情仍存在著破綻:楊子榮設計智取威虎山,原作中作用有三:查清“九群二十七地堡”所在、尋找進山之路、灌醉群匪;到了3D電影中,只剩下摸清進山路。而倒三角絕壁不設防的情報,如果沒有發(fā)動夾皮溝群眾的基礎,幾乎毫無意義(而影片中,荒村中突然出現(xiàn)的村民、村長拒絕合作;僅為栓子與一個小姑娘——想必是尾聲中的奶奶——的插曲提供場景,為頗似美國動作片的夾邊溝保衛(wèi)戰(zhàn)提供價值客體)。栓子,一個孩子帶路極為勉強。楊子榮獨闖匪巢,神奇固神奇,但這神奇對于主要劇情的意義有限。不錯,徐克在處理這部超級文本是以極為節(jié)制的,他畢竟沒有使用電視劇式的、座山雕的壓寨夫人是楊子榮的舊情人這類“恐怖”設計。徐克的處理可謂高明,但卻更空洞;他的全部作為,便是將這部紅色經(jīng)典文本電玩化與好萊塢動作片化。子彈時間、人虎斗尚不夠的話,便有了尾聲的“腦補”:直升機上的肉搏,以及不無“腐意”的“結(jié)局”:座山雕與楊子榮“牽手”懸崖,座山雕一句:“一個字:啥也不說了”,鳴槍(不是射向楊子榮)撒手而去。且不說50年代敵我對峙、善惡不兩立的意識形態(tài),在一名剿匪軍人和一個土匪之間,也無疑存在著巨大的倫理鴻溝。序幕中,紐約的party上,為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段落吸引的“韓庚”,因此而區(qū)別于根本無從指認那一場景、相反為美國動作片片頭曲而興奮的同代人;片尾,《美國隊長》是的腦補段落,卻在有意無意間成了“夫子自道”:3D版《智取威虎山》最終成就了一部主流商業(yè)動作片。和楊子榮一樣,我們都成了那段歷史——我們自己的歷史——的外人。

  澎湃新聞:我理解里這個外來的楊子榮里面可能有徐克的自喻在。

  戴錦華:你這個想法倒是有意思。徐克對于這段歷史、對于中國電影業(yè)說來,是某種“外人”。但由此引出的“內(nèi)”與“外”的討論,可能更有趣。港臺導演是中國(大陸)電影的外來者,可能也因此而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自己本土電影業(yè)的外人;但同時他們卻又是近年來快速崛起的中國商業(yè)電影的、相當程度上的主導者。《集結(jié)號》由陳國富監(jiān)制,獲幾項臺灣金馬獎;“中國夢的形象教材”《中國合伙人》由陳可辛執(zhí)導……;何謂內(nèi)?何謂外?我自己經(jīng)常提到的一個例子,一位臺灣朋友酷愛《潛伏》,自稱深深迷戀,但每看必悚然發(fā)抖,卻欲罷不能。對我的驚訝,她回答:發(fā)抖是因為不斷暗想——小時候聽的匪諜故事原來都是真的!而對于我,《潛伏》與我童年少年時代深愛的“地下工作者”“戰(zhàn)斗在敵人心臟”的故事幾乎全無聯(lián)系。這是更為深刻的內(nèi)與外的悖論,我所說的文化政治意義上的“反認他鄉(xiāng)為故鄉(xiāng)”:以他人的邏輯重組自己的故事,注定意味著自己故事的消失。當“我們”的故事,暗合了冷戰(zhàn)彼岸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故事依然是“我們”的嗎?

  澎湃新聞:《林海雪原》的男主角其實是少劍波,為何楊子榮成了最有魅力、最為人知的形象?

  戴錦華:在小說《林海雪原》里,“智取威虎山”是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而楊子榮是其中最迷人的人物。我最早讀小說,此后再找楊子榮,不再有突出地位,覺得很失落,有看不下去的感覺。因為少劍波的形象,在那個時代也并不新奇。我的少年時代,感覺有寫作者的自戀在其中,有點“瑪麗蘇”(喬治蘇?)的味道(笑)。而楊子榮則充滿傳奇性。當然,59版的電影的作用更大,王潤身的楊子榮是幾代人的偶像,更不用說樣板戲的作用了。

  重拍經(jīng)典:翻譯而非剪裁

  澎湃新聞:從狄仁杰到楊子榮,是不是可以理解徐克是努力在中國文化當中尋找母題,或者提煉一些具有群眾基礎的典型人物?

  戴錦華:(笑)你是受結(jié)構(gòu)作者論訓練出來的嗎?一定讓徐克個人成為所有問題的答案嗎?我們再回到對紅色傳奇和香港臥底故事的雙重改寫上。3D版《直取威虎山》的有趣,便是它事實上避免了與兩個傳統(tǒng)、兩種情感結(jié)構(gòu)間的對話——蒸發(fā)了政治內(nèi)涵、蒸發(fā)了“愿紅旗五洲四海齊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撲上前。我恨不得急令飛雪化春水,迎來春色換人間!”;也全然不見了雙重忠誠與背叛,不見了光天化日下的陰謀。唯一需要追問的,是楊子榮形象的外在與同一。別忘了狄仁杰固然有《狄公案》,但今日電影中的狄仁杰更多出自荷蘭人高佩羅的《大唐狄公案》——又一個他人筆下的“自我”故事。

  澎湃新聞:現(xiàn)在觀眾對《智取威虎山》接受度很高,乃至是圣誕檔中口碑最好的一部。

  戴錦華:是《一步之遙》幫的忙嗎(笑)?——中國電影市場的又一個怪現(xiàn)象。原因之一一定是徐克電影的觀賞性,包括動作和剪輯可謂漂亮,子彈時間、后工業(yè)場景、數(shù)碼人虎斗……。而且相對于狄仁杰系列,《智取威虎山》不只是造型的奇觀,而是更有節(jié)制地追求調(diào)度和動作設計的準確。這可能是某些觀眾感知中的“黃金時代的徐克”回歸吧。簡單說,我對這次《智取威虎山》認知,便是它將一個曾建筑在異質(zhì)性的文化邏輯上的文本同質(zhì)化了;而這部電影的原作(小說、電影、樣板戲)曾是我和同代人最為自我與內(nèi)在的記憶。也就是說,觀看這部3D電影,是再度目擊我們的記憶經(jīng)歷異質(zhì)化的過程。我自己無從想象不分享這段歷史記憶的人,會如何去面對這部電影。這已經(jīng)不只是代溝。

  澎湃新聞:戴老師之前與李陀老師有個對談,提到過你在重看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的時候,忽然發(fā)現(xiàn)它其實是一個很現(xiàn)代的戲。為什么當時會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

  戴錦華:那是一段很老的對話了。是在97或98年吧。當時已經(jīng)是回憶: 80年代,我們分享著強烈的“告別革命”的愿望,同時參與審判我們親歷的歷史,也意欲埋葬那段歷史。我和同代人一起參與了建構(gòu)80年代的文化邏輯,同時也被這個邏輯所建構(gòu)。那段歲月給了我們真知,也構(gòu)造了我們的盲視;那段歲月,我們參與將社會主義革命的議題轉(zhuǎn)移為現(xiàn)代化議程;卻無視于社會主義革命的命題自身攜帶著現(xiàn)代化議程,事實上,確立國家主權(quán)、實現(xiàn)工業(yè)現(xiàn)代化也是那段歷史無可爭議的巨大成就之一。在重新面對歐美、以歐美為唯一參照的文化想象中,我們將50-70年代的文化視作相對世界文化來說滯后、愚昧的文化來看待。直到1993年,我回到北大任教,講中國電影,文革電影我選擇了一部樣板戲,于是時隔十數(shù)年之后,我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看了《智取威虎山》。八個樣板戲,我這代人幾乎都可以名副其實地倒背如流,說句笑話,我小學時還反串過楊子榮“深山問苦”。我自以為無需做任何準備。但重看時,我?guī)缀跞珶o準備地目瞪口呆:當年觀影時無從指認、此后在記憶中完全抹除的元素此時幾乎是驚到我:樣板戲電影都是由第三代頭牌導演執(zhí)導的(也是第四代導演最早的電影實踐),作為現(xiàn)代戲曲完全由大型交響樂隊配樂演奏,打虎上山、小分隊奔襲的段落融入了大量現(xiàn)代舞的元素;舞美裝置、舞臺燈光、影片膠片都是當時世界一流的、也多數(shù)是進口的。當時的震撼,不僅讓我在文革后第一次獲得了重看樣板戲和文革電影的動力,而且讓我第一次意識到,十余年來,我們一直在以“反思”之名拒絕反思。那時候,我尚未在文化政治的意義上發(fā)生根本的轉(zhuǎn)變,但這次重看令我開始意識到,50-7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與歐美深刻不同的世界,不同,未必是“滯后”;其次是意識到彼時舶來不久的“后現(xiàn)代主義”或許曾早已實踐在紅色藝術(shù)之中了。那個被傾覆的古今中外的文化坐標,不僅是債務,或許也是遺產(chǎn)。

  澎湃新聞:徐克以3D形態(tài)為影片獲得了傳播效果,相對遺忘或擱置,是否會對當下更有意義呢?

  戴錦華:我無法接受你的這種假設。我拒絕抹除歷史烙印的同質(zhì)化改寫,不是說要擱置、雪藏這段歷史,而是要找到有效地路徑去叩訪那段歷史。這不僅是愿望,也是必須。我們今天的現(xiàn)實拜那段歷史所賜,也毫無疑問是那段歷史的延伸;因此它無疑是“作為未來的過去”。遺忘或閹割,是我拒絕的選項。重新叩訪或觸摸那段久已被擱置的歷史是困難的,卻并非不可能的。如果我們有重拍、重寫的計劃,至少應該包含真誠地翻譯異質(zhì)性的歷史邏輯的準備,而不是用當下主流的邏輯去“剪輯”那段歷史的事實和文本。這里包含巨大的歷史暴力。中國以自己的道路走到今天,也只能以自己的道路走向未來。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烏有之鄉(xiāng)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wǎng)絡無版權(quán)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南崗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tài)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走著走著,初心為何不見了?
  2.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3.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wǎng)友就笑了
  4.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5.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6. “馬步芳公館”的虛像與實像
  7.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yè)青年的牢騷
  8. 為什么走資派還在走?
  9. 子午|是誰在鼓吹用連花清瘟防治流感?
  10. 中美共治?中美國?G2?要認清中美正在加速脫鉤與對抗的現(xiàn)實,勇敢地直面碰撞!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qū)”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敢于戰(zhàn)斗,善于戰(zhàn)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fā)現(xiàn)的時候已經(jīng)怨聲載道了!
  7.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xù)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chǎn)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jīng)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shù)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fā)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chuàng)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nóng)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xù)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日韩中文字幕第二页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性爱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综合色精品 | 中文字幕乱码无遮挡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首页 | 亚洲日韩少妇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