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但是,這個帖不討論讓他時來運轉的《紅高粱》,而是探討他家鄉的“紅高粱”。在大于的這個系列中,一般都不討論他小說里虛構的故事,主要關注的是莫言本身的故事和相關的“故實”。
莫言的故事大都發生在“高密東北鄉”,據說指的是高密東北部的原河崖、大欄兩個公社的區域,莫言的家在膠河南岸一個叫平安莊的村子里。對農業來說,這里原來的自然條件并不好,膠河年年發大水,十年九澇。有民謠說:“平安莊不平安,十年倒有九年淹”,“十年九不收,收了吃十秋”。所以這里的老百姓一直貧窮,從來過的都是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也就是莫言說的:我小時候,氣候也和現在不同,經常下雨,每到夏秋,洪水泛濫,種矮稈莊稼會淹死,只能種高粱,因為高粱的稈很高。那時人口稀少,土地寬廣,每到秋天,一出村莊就是一眼望不到邊緣的高粱地。在“我爺爺”和“我奶奶”那個時代,雨水更大,人口更少,高粱更多,許多高粱稈冬天也不收割,為綠林好漢們提供了屏障。
不過據說這里早就不種高粱了,1987年張藝謀來拍《紅高粱》時,找不到高粱地的影子,不得不花300元/畝的錢請當地農民重新種了些高粱作故事背景。實際上,莫言也沒有真正見過“一眼望不到邊緣的高粱地”,因為在他懂點事的時候,這里作為低產作物的高粱已經基本上被淘汰,不好吃的高粱已經種得很少了。
帶來這種改變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新中國成立后開始的水利建設。一解放,高密就開始了以排水為重點的治澇改堿,修筑蓄排兼施的溝洫條田。這故事曾在1955年被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拍成電影并在全國廣泛推廣。特別是成立了人民公社后,和全國一樣,高密的農田水利建設掀起亙古未有的熱潮,并且取得了高密史無前例的成果。這一點,可以看看高密史志辦的《高密市水庫概況》——
峽山水庫,位于濰河中游的高密、安丘和昌邑三縣交界處。流域面積4210平方公里,總庫容13.77億立方米,屬大型水庫。1958年11月6日起,高密、安丘、昌邑、濰縣民工聯合興建,至1960年建成主體工程。高密承擔修建副壩,工段總長1.33萬米。工區內鋪設輕便軌道100條,總長5萬米,配斗車2500輛,共出動民工2.03萬人。
褚家王吳水庫 位于膠河中上游,褚家王吳南。流域面積344平方公里,總庫容為6570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2658萬立方米,最大泄洪能力為1250立方米/秒。屬中型水庫。1958年4月6日動工興建,高密、膠縣3萬名民工,于7月24日建成大壩、輸水洞和溢洪道。大壩自楊家欄子至褚家王吳西,長1758米,頂寬5米,高程56.4米,為均質土壩。至1979年,本縣先后完成弧形鋼板泄洪閘、開敞式溢洪道、交通橋、消力池、鋼筋混凝土無壓管涵放水洞、水力發電站、防汛公路、非常溢洪道等配套工程。自建庫至1985年,總投資411萬元,完成土方工程109.6萬立方米,石方19.5萬立方米,混凝土2.5萬立方米。
水庫防洪灌溉效益范圍跨高、膠兩縣。1975年8月15日發生特大洪水,由于該水庫蓄調作用,削減膠河下游洪峰量的74%。該水庫控制灌溉面積18萬畝,其中高密12.6萬畝。
馬旺水庫 位于馬旺西南五龍河西支上游。流域面積68平方公里,總庫容2700萬立方米。屬中型水庫。1959年10月動工,1960年5月建成主體工程。均質土壩全長1341米,其中主壩長203米,高程15米,頂寬5米;副壩長1138米,高程8米,頂寬6米;溢流堰寬30米,堰頂高程52米,最大泄水量530立方米/秒;鋼筋混凝土無壓管涵輸水洞,輸水流量4.6立方米/秒。1961年春至1982年,先后完成開挖溢洪道、壩后排水溝、非常溢洪道等工程。歷年投工23.7萬個,完成土方85.5萬立方米,石方15.3萬立方米,混凝土1.9萬立方米;總投資119.82萬元。
水庫建成后,五龍河下游防洪效果十分明顯。1971年,日雨量多達216毫米,水庫溢洪流量僅15立方米/ 秒,下游15萬畝土地免受水災。能澆地3.2萬畝。
拒城河水庫 位于拒城河西南、柳溝河東支上游。流域面積17平方公里,總庫容630萬立方米。屬小(一)型水庫。1959年10月13日動工,次年5月竣工。均質土壩長1817米,頂寬5米,高程41.6米;開敞式溢洪道兩處,最大泄水量28立方米/秒;鋼筋混凝土無壓管涵輸水洞,輸水能力3.05立方米/秒。共投工46萬個,完成工程量32萬立方米;總投資32萬元。水庫建成后,使拒城河、呼家莊兩社4萬畝土地免受洪澇災害,灌溉面積3000畝。對平日公路和膠濟鐵路起防護作用。
李家莊水庫 位于李家莊西南、五龍河東支流上。流域面積31.5平方公里。總庫容895萬立方米。屬小(一)型水庫。1959年11月5日動工,次年5月3日竣工。均質土壩長1350米,頂寬5米,高程54.1米;開敞式溢洪道,最大泄水量114立方米/秒;鋼筋混凝土圓管輸水洞,輸水能力4.53立方米/秒。該庫共投工58萬個,完成工程量45.2萬立方米;投資42.15萬元。水庫建成后,能灌地3.04萬畝。
此外,在丘陵區,共建成小(二)型水庫16座,控制流域面積共135.4平方公里。完成工程量14.84萬立方米;總投資28.92萬元。興利庫容281.3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3190畝。
這些浩大的工程,無一例外的全部是在困難時期,也就是在莫言“我們吃樹上的葉子,樹上的葉子吃光后,我們就吃樹的皮,樹皮吃光后,我們就啃樹干”的時候修建的。今天的高密,還是靠這些水庫在發揮作用。
今天再看這些資料,想象一下高密人民在那樣極端艱苦困難的條件下,還能夠創造出如此輝煌的奇跡,為子孫后代留下福蔭,要付出多少的努力和犧牲。為此,我們不能不向當年英勇豪邁的創業者致敬!向當年艱苦奮斗的高密人民致敬!向當年的人民公社致敬!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農田水利建設,今天的莫言也許還會在家鄉吃“紅高粱”,還要“半年糠菜半年糧”。但是,在“講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里,沒有說過這些農田水利建設對改變“平安莊不平安,十年倒有九年淹”的作用,也沒有提過是高密人民的艱苦奮斗才結束了昔日“從來過的都是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
為什么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大文豪”莫言看不到這些,想不到這些,不說這些也不寫這些呢?如果說他過去是為了不擇手段地去實現自己“每天吃三頓餃子,娶石匠女兒為老婆”的夢想,那么現在面對那些當年英勇豪邁的創業者們,是不是該摸著自己的良心說一點良心話了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