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我盡可能的觀看了由著名編劇作家高滿堂編創的電視連續劇《老農民》。
觀看《老農民》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我情緒不斷變化的過程——興致勃勃、質疑、義憤填膺。
我原以為《老農民》描寫的一定是中國農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如何戰天斗地而向大自然要糧的故事。當我從建國初期看到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則實在是看不下去了——這一切分明是在丑化建國三十年來的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分明是在丑化和攻擊新中國毛時代的三十年。鑒此,我對高滿堂《老農民》創作素材的來源不得不表示懷疑。
《老農民》中,部分農民的愚昧無知以及因愚昧無知和個人品德問題而表現出的一些丑惡行為在新中國前三十年也不能說沒有。但那些只是當時社會的個例,那些個例現象哪個時代沒有呢?將個例夸大渲染,進而以點帶面、以偏概全,這是出于編創者個人目的還是出于上面政治目的和意志的驅使?
如果高滿堂真的想編創一部能夠真實反映不同時代中國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的高質量電視劇的話,那么務必要到中國各地農村調查了解一番。如果光憑三十多年來的關于農村的資訊作為《老農民》創作素材而閉門造車的話,那么奉勸《老農民》一劇還是流產為上。
如果是出于秉承上面的指示而歪曲歷史為《老農民》造假的話,那么最好別再做編創了,以免惹來罵聲一片。其實,隨著《老農民》的播出,高滿堂已經很‘光榮’的贏得了罵聲一片了。畢竟也有人是在挨罵中出名的呀,如鳳姐等。
試問高滿堂——著名的農村艱苦奮斗精神“大寨精神”你了解嗎?著名的農村致富精神“華西精神”你了解嗎?你知道什么是“紅旗渠精神”以及紅旗渠精神創造出的人間奇跡“人工天河”的真實歷史過程嗎?
你要是真的想創作一部讓中國廣大觀眾真正喜歡的關于中國農民的電視劇精品來,那么就請多多了解這些吧。如果你本來就知道這些卻又故意舍瑜求瑕而拍出迎合少數人興趣和意志的糟粕來,那么你就等著挨罵、挨罵、再挨罵而在罵聲不絕中去領取你的編創獎吧!
我是一個從毛時代(毛時代為1949——1978.雖然毛主席于1976年逝世,但是后兩年仍然是基本執行毛主席路線、方針、政策的兩年,所以猶可稱為毛時代或準毛時代。)走過來的農家孩子,毛時代結束時我已經上了初中。無論是從年齡還是從受教育程度來講,我對毛時代后期的記憶和認識都是基本準確的。下面就簡要談一談我所經歷的毛時代后期的農村生產和生活感受吧……
上世紀70年代初期的時候,我所在的江蘇揚州某公社、某大隊、某生產隊是全公社最窮的一個生產隊。這個生產隊和其它生產隊一樣,在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在黨的政策的允許或支持下搞了這樣一些集體副業——畜牧業:養豬、養魚等。非糧種植業:西瓜等。幾乎所有農戶都有面積不等的自留地。這些自留地通常是用來種蔬菜以供自給自足,如有多余則可到集市上去賣錢。幾乎所有農戶每年至少要養兩頭達到統購標準的豬以及少則幾只、多則十幾只的雞等(甚至還有鵝、鴨等。)。兩頭豬,賣一頭而換取與豬重量相等的豬頭糧。年終殺一頭以供過年食用,并且也可以獲取與豬重量相等的豬頭糧。
在養豬的過程中,通常還具有一定積肥(用于農業生產的肥料)的意義。所養之雞生的蛋,農民們一般舍不得吃,通常是拿到集市上去賣錢。這些都不屬于資本主義尾巴。所謂資本主義尾巴,就是指具有倒投機倒把、剝削性質和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性質的商業行為。
在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樣的資本主義尾巴焉有不割之理呢?年終結算分紅時,平均每戶能夠獲取除平時分給糧食、以及農副業產品以外的二三百元農業收入(這是純收入,平時吃糧、吃蔬菜是不花錢的。那時的一個幾口之家年純收入幾百元是什么樣的經濟概念?)。記得74年的時候我們生產隊大半人家已經有了自行車、收音機和手表,少數人家還有縫紉機等。近一半人家已經蓋起了磚瓦房。
當然,客觀的說,毛時代確實沒有今天吃得好、吃得品種豐富,也確實沒有今天穿得好、穿得款式豐富。但是那時人民的精神生活卻是豐富多彩的。
就我們生產隊而言,那個時代,一天三頓,通常是早晚稀飯、中午干飯。每星期左右雜以小麥面、糯米面等并將以豬肉為主的葷菜用來打牙祭。
穿的衣服通常是咔嘰布、的確良布和滌卡、腈綸布等,棉衣的主原料幾乎都為棉花。只是顏色、款式較為單調而已。
那個時代的物質生活水平雖遠遠趕不上今天(今天在那個時代的基礎上已經發展了30多年了,物質生活水平高于那個時代實屬正常而必然。),但是較解放前已經高出很多了。那個時代雖然吃的東西的種類沒今天這么豐富、分量也沒今天這么大,但是所吃的都是安全放心的。
那個時代,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社會治安狀況也就更不用說了。用“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來形容則毫不過分。即便反毛者也無從反對。
總之,我以上的童年回憶和《老農民》是大相徑庭的。我們敬愛的習主席、李總理都是曾經在廣闊天地里鍛煉過的知青。如果他們看了將當年的農村給描寫得面目全非的《老農民》以后,那么會作何感想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