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由九夜茴小說改編、張一白執(zhí)導,上映半個月即打破5億元票房紀錄。
近幾年來,以青春片為代表的中小成本國產片屢屢創(chuàng)下市場奇跡,如《失戀33天》《人再囧途之泰囧》《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包括今年的《北京愛情故事》《后會無期》《匆匆那年》等,這些青春題材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80后、90后的喜怒哀樂,但同時暴露出許多問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故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青春主題。青春片作為一種類型電影,在上世紀60年代前后以“殘酷的青春”面目出現(xiàn)。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興起和發(fā)展,青春、時尚、反叛等青少年亞文化開始全面“占領”主流文化舞臺,全球文化中活躍的力量呈現(xiàn)出一種相對低齡化的特征,青春片也呈現(xiàn)出很多走向。
與偏科幻、動作風格的好萊塢青春片相比,今天我們國產青春片更多的是講述校園的青春和走出校園的職場故事,情節(jié)多為戀情、友情、競爭及背叛。青春不僅指稱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更是一種精神氣質和時代氛圍。從“五四”時期“新青年”登上歷史舞臺,到新中國唱響“青春之歌”,再到上世紀80年代“年輕的朋友來相會”,20世紀的青春故事往往與民族和國家的革命、歷史等宏大敘事聯(lián)系起來。
相比這些充滿理想主義的青春敘述,當下的青春片很少涉及宏大主題,愛情、友情、升學、工作是他們的關注點。當下的年輕人成長在一個經濟高速增長的和平年代,他們沒有經歷大振幅的社會變動,他們面對的最通常的問題是個人的小悲歡和小離合。正如《匆匆那年》中男孩陳尋為初戀方茴做出的最大犧牲就是高考時主動放棄13分的大題,以求能上同一所大學,而畢業(yè)聚餐中方茴的痛哭流涕也是因為高考沒有考好。
表現(xiàn)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當下國產青春片的整體特征是缺少跟這個時代的砥礪與激蕩,因而更像一種對現(xiàn)實有意無意的逃避。它們幾乎都訴諸單一的“懷舊”,不管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對90年代大學校園的追憶,還是《匆匆那年》對2000年前后中學校園的唯美展現(xiàn),都力圖喚起觀眾對逝去的青春年華的懷念。這些剛剛成年或進入中年的青春回想多少顯得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味道。借用另一部電影的名字來描述這一代年輕人,就是“老男孩”——他們還沒有真正變老,就已經在唱著“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歌曲,學生時代成為他們無限緬懷的人生段落。例如,《老男孩之猛龍過江》中,選秀失敗的筷子兄弟再次回到中學晚會的舞臺,他們期望自己從來都沒有畢業(yè)過;而《匆匆那年》的結尾處,陳尋渴望回到籃球比賽現(xiàn)場,重新開始與方茴的愛情。因此,我們當下看到的青春片,無論題材還是視野,可以說都非常有限,其氣象也明顯卑弱。稚嫩、無辜的面孔下為什么會隱藏著這顆蒼老的心靈呢?也許,與獨生子女一代所經歷的社會遭遇有關。
與上世紀90年代青春片中的叛逆、挫折的主題不同,如今的青春片中,“我們都是好孩子”,而且都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衣食無憂的好孩子。這些電影中沒有農村青年,就連小鎮(zhèn)青年、縣城青年也鮮有出現(xiàn)。這也許不能全部歸咎于創(chuàng)作者藝術視野的狹窄,它恰恰反映了這一代年輕人的成長局限。這些“溫室里的花朵”一旦走向社會,走進職場,立刻感受到市場經濟下的生存壓力,這或許就是他們渴望回歸單純校園生活的心理動機——因為那是一個競爭不太激烈,能夠享受到父母呵護、老師關懷、同學情誼的時空。青春應是仰望星空的青春,而我們目前的國產青春片缺乏奮斗色彩,把成長的代價等同于放棄愛情、夢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在這個意義上,這批青春片與其說在懷念已然消逝的青春,不如說只是講述了一個沒有青春的青春故事。
藝術觀念的局限封堵了青春片的多種藝術可能性。國產青春片要實現(xiàn)藝術上的提高,應該勇敢走出青春的小感懷,走出封閉的、夢幻般的校園想象,在更廣闊的世界中磨練青年的心智和視野,尋找和實現(xiàn)新的人生可能。不錯,電影是造夢的藝術,但它不等于鼓勵逃避。青春題材電影應該敢于“冒犯”觀眾,在造夢的過程中刺痛、鼓舞、開悟,讓青春綻放出多彩的夢想。
附:《匆匆那年》小說原作者訪談
九夜茴:爺爺曾是國民黨少將 未來會寫家族史
來源:山西晚報
由張一白導演執(zhí)導的青春賀歲片《匆匆那年》自上映后,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隨之而來的,是全民熱議。有人說:《匆匆那年》引發(fā)了對青春的集體共 鳴;也有人稱:電影對不起《匆匆那年》原著,對不起觀眾。不管怎樣,電影《匆匆那年》讓原著作者九夜茴,從一位幕后默默無聞的寫書人,走到了讀者和影迷面 前。
九夜茴,原名王曉迪,《私》小說主編。2005年憑借小說《花開半夏》一舉成名,隨后出版《風不飄搖,云不飄搖》《匆匆那年》等作品,她的文風開創(chuàng)了青春文學的新方向,不少作品被改編為影視劇。
對于電影有沒有原著好的問題,九夜茴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電影時長的角度來說,這樣比是不公平的。同樣是刻畫一個人物,電影中給的時間太少了,不能這樣單純地去對比。
談筆名:“九夜茴”是一種花
山西晚報:從《花開半夏》一舉成名,到《初戀愛》《匆匆那年》這些暢銷書,你的每一部小說都非常受現(xiàn)在的年輕人喜愛。大家都知道“九夜茴”,但是你的真名“王曉迪”卻基本沒人知道。能說說為什么叫“九夜茴”這個名字嗎?
九夜茴:這個名字有它的含義在里面,“九夜茴”是一種花,它在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只是一個傳說。我小時候便對“9”這個數字有莫名的好感,后來看 到九夜茴的傳說——它每九夜綻放一次,如果背叛過別人的人看到它,就會受到懲戒;如果被別人背叛過,見到它就會得到撫慰。但大多數人都曾經背叛過別人,也 被別人背叛過,所以這朵花兒雖然有著無限的魔力,但又總讓人有特別無奈的感覺。
山西晚報:后來就把它當筆名了。
九夜茴:先是網名,當時我只有十七八歲吧,被這個傳說吸引了,開始用“九夜茴”做網名,后來創(chuàng)作的時候,便自然而然將它用做了筆名。其實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只是自己喜歡而已。
談作品:做一個故事背后的人
山西晚報:在《匆匆那年》之前,你是一個藏在很多文字后的書寫者,但是因為《匆匆那年》的熱映,你從幕后被拉到了臺前。身為原著作者兼電影編 劇,無論是電影的首映禮,或是城市路演,都可以看到你的身影。在這部電影里,你的比重估計要超過以往任何一部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原作者,不只是營銷宣傳, 甚至從最初的策劃階段,到角色的選擇、造型的設計等,全程都在參與。應該說,你的狀態(tài)會有很大的變化,你覺得以前那種默默寫字的感覺好,還是現(xiàn)在這種不斷 出現(xiàn)在讀者和影迷面前的感覺好?
九夜茴:如果放到以前說,我很想做一個單純寫故事的人,我想隱藏自己,但后來發(fā)現(xiàn)其實挺難的。我一直覺得作品要在作者之前,可在互聯(lián)網時代,要想完全站在故事背后,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
山西晚報:《匆匆那年》《初戀愛》《花開半夏》是你的“青春三部曲”。我剛從出版方得到消息,三部曲將要結集出版面世,好像也將要拍成影視作品,是這樣嗎?
九夜茴:這三部作品確實都與影視掛鉤了,接下來最先以影視作品面世的可能是《初戀愛》。《初戀愛》被認為是最溫暖的一部作品,它講述了一個溫暖 而又傷感的戀愛往事:女主人公溫靜在高中同學聚會上,得知前男友的初戀不是自己,備受打擊,更聽到了一直暗戀閨蜜蘇蘇的孟帆因車禍去世。溫靜幫助蘇蘇收集 孟帆曾發(fā)表過文章的雜志,在這個過程中,溫靜拾回了自己丟失的時光,且孟帆的點點滴滴也重回她的記憶中,直到最后一本雜志的出現(xiàn),孟帆的文字才讓溫靜幡然 醒悟——她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初戀愛。
山西晚報:離別、錯過似乎是你每部作品的主旋律,你自己呢,還相信愛情嗎?
九夜茴:我是一個始終相信愛情的人,我認為其他所有的情感爆發(fā)出的力量都不如愛情的力量強大。愛情是上帝給人們的一個特別美好的禮物,甚至可以這么說,我是一個每次戀愛都像在初戀愛的人。
談家族:爺爺曾是國民黨少將
山西晚報:你是在北京胡同里長大的,回憶起自己從小生活的環(huán)境,有什么有趣的記憶嗎?
九夜茴:我家在我爺爺那一代,兄弟有17人,姐妹有28人,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家族。我的父親是知青,所以我從小隨爺爺奶奶長大,老一輩身上的文 藝范,開啟了我對文學的興趣。爺爺上中學時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他便投筆從戎,考上了黃埔軍校,又念了陸軍大學,后來做了國民黨少將。爺爺有很多朋友,每周都會 聚在一起談天說地、下棋畫畫,我便是跟著這群有文化的老頭兒漸漸長大,我之所以很喜歡中國古代文化,是受爺爺輩的影響,會聽到很多古代人物傳奇,會有人給 我講《太平廣記》之類的作品。
山西晚報:有沒有計劃將來把這些事情寫進小說里?
九夜茴:會的,未來我會創(chuàng)作一部家族史,而且對待這部作品會比以往的作品都謹慎、慎重。因為這個故事一直在我心里,我不停地在準備著。我不是十幾歲,而是幾歲的時候就知道這些事了,隨著成長,故事積累得越多,看法也越多,我希望自己能夠盡善盡美地將它表達好。
談現(xiàn)在:現(xiàn)在的我被曾經的我肯定了
山西晚報:作為一個作家,因為小說暢銷、電影叫座,你走到了更多人的視野里。很多暢銷書作家都會重視個人營銷,比如形象維護,比如粉絲互動,像郭敬明或者張嘉佳都有一系列的方案來對個人形象進行打造。作家偶像化,這似乎是一種風潮,你會不會這樣去打造自己呢?
九夜茴:將普通人的生活與公眾人物的生活區(qū)分開,是我最開始創(chuàng)作時就想好的,我不希望我的工作和生活攪在一起。對于現(xiàn)在雙重身份的生活,我覺得 還是挺好的,有自己的事業(yè),有自己的愛情,可以負擔自己的夢想,可以滿足自己的欲望。變老不再是一件傷感的事,30歲的我被16歲的我肯定了。
談時代:80后是懷舊的一代
山西晚報:因為你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作品也圍繞上世紀80年代生人展開,所以你被打上了“80后”的烙印。對于這個年代,你有什么樣的感覺?
九夜茴:我們80后其實是孤獨的一代,是很奇特的一代,生活小康,感情狼狽。我們的情感無處釋放,唯一的缺口是同學或是同伴。這個時代,感覺我 的生活在十年十年地往前過,速度很快,很容易產生懷舊的情緒,所以很多人通過《匆匆那年》來緬懷青春。我看了一個數據分析,走進影院觀看《匆匆那年》的觀 眾、購買《匆匆那年》的讀者均以90后居多,但小說是以80后為背景的,所以出現(xiàn)了“80后故事,90后買單”這個現(xiàn)象。不過我覺得原因是,現(xiàn)在整個市場 的消費群就是90后的,我愿意寫故事給他們看,就如當年,我們80后看70后的故事一樣。比如說《山楂樹之戀》,那是五六十年代的故事,打動了所有人。其 實那個年代,你我都沒有經歷過。
談未來:《曾少年》是青春小說封筆之作
山西晚報:你曾經說過:“青春是美好的,是上帝給我們的最好的禮物。不管美丑,貧窮富有,青春都會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但青春也有它殘酷的地方,它終究會失去,即使那么美好。
九夜茴:我是一個對青春有執(zhí)念的人,但無論怎樣執(zhí)念,我現(xiàn)在慢慢離青春越來越遠了,所以我要用新作品《曾少年》跟青春說再見了。我也在變老,慢 慢走過了青春時代,我考慮的事情、觀察的角度、自己的認知,都在不停改變,也不會再有那么細膩的文字了。新創(chuàng)作的《曾少年》這部作品,包含了我身邊所有人 的故事,人物很多,跨度很大。《曾少年》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都是曾少年,還不能完全和過去說再見,卻也不能成熟勇敢地面對未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