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吳宇森導演的《太平輪》,只能用無語來形容。該片無論是劇情還是拍攝手法,都爛到極點。更要緊的是該片從始到終都在宣揚著歷史虛無主義思想,不論是其劇情還是拍攝角度都是為此而設置的。我把該片的表現手法歸結于以下兩點:第一是以戰爭的殘酷抹殺人民戰爭的正義,第二是以主角的小情小義虛化國家的大仁大義。
先說第一點。影片開頭便極力塑造著主角雷義方“抗戰英雄”的形象,對此點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繪, 為后期淮海戰役中博取觀眾的同情做了很長的鋪墊。該劇中不斷渲染著戰爭的殘酷,換著角度講述著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役中的困境,絲毫不見其正面描繪幾百萬民眾推著小車支援前線的熱情。這種編排無外乎是想突出“抗戰英雄”雷義方英雄末路的悲情,洗白雷義方作為國民黨反動軍頑固將領阻礙中國民族解放事業的罪惡,從而讓人們無視解放戰爭的正義和偉大。這種手法除了讓觀眾同情國民黨反動派,讓他們對殘酷圍困國軍的“共軍”產生抵觸,還有什么其他意義嗎?該劇中還出現了女大學生喊出“自己人打自己人算什么本事”的場面,筆者真是為之一驚,這分明就是抗戰時期國民黨挑起摩擦后激起的大學生游行反對摩擦的口號啊,而吳導演竟然用在了解放戰爭中,難道是想讓共產黨“莫剩勇追窮寇”,一起沽名學霸王嗎?竟然妄想把英雄的人民解放軍說成趕盡殺絕的惡魔。該劇中特意把抗戰和解放戰爭放在一起,并且虛化了解放戰爭的背景,不是和國粉這些年來的宣傳方式很一致的嗎?都是為了用民族情懷去抹殺推翻反動政權的階級情懷的正義性。這種手法不就是典型的“歷史虛無主義”嗎?該片還不僅于此,在影片開頭,還展現著金城武飾演的醫生和日本士兵的“同袍情深”,片尾則展現著雷將軍和佟通訊兵的兄弟情深,吳導演的胃口的確很大啊,竟然想用這么些小“感動”和人們對戰爭殘酷的余悸來徹底否定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不懈斗爭的血淚史。然而這種反動思想畢竟不能暢快表達,吳導演只能遮遮掩掩的從旁渲染,因此也讓觀眾看得云里霧里,不知所云,筆者甚至中途打起了盹,最終該片未能達到“教育”目的,還招來了一大片罵聲,真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啊。
再說第二點。這部片據說是講愛情的,而我卻實在看不出什么愛來,我主要評論下金城武飾演的醫生和日本學生的愛情吧。這段說的是在日本侵占后的臺灣中學中,一個中國男學生如何與日本女學生發展出愛情,并且該學生后來還義無反顧的投生到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圣戰中”,戰后也沒見他反思什么,只不過是一如既往的牽掛他的日本戀人,好像為了愛情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精武門》,陳真也愛著一個日本女人,然而從始至終陳真都沒有忘記自己是個中國人,從來沒有失去過中國人的骨氣,更沒有轉投日本陣營。和陳真比起來,這個醫生為了所謂的愛情甘當日本人的鷹犬,實在是狗彘不食。吳導演想用這點小情小愛來洗白漢奸,未免太過直率了吧。該劇還展現了在淮海戰役中,國軍被重重圍困,軍長雷義方深切體恤基層官兵,甚至在斷糧的時候殺馬煮肉分給士兵,在中共的各種招降宣傳中,雷義方絲毫不為所動,寧死不降,最終“英勇就義”。就是這么一個鐵血漢子,你若問他為何而戰,為何不降,他只會呆呆的說句這是軍人的天職。可笑,軍隊是為什么建立的?是為了維護一個階級利益而建立的。國民黨軍隊的使命就是維護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官僚買辦集團的利益,他們打仗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這些人。吳導演你一句“軍人的天職”就想抹殺掉軍隊的階級屬性,是有意還是無知?在淮海戰役中,沒有幾個國民黨的基層官兵是想打仗的,他們都是窮苦百姓出生,只有幾個高級將官不肯降,甚至組織執法隊槍斃想要投降的士兵,因為他們怕投降失勢后變得和底層士兵一樣,再也不能頤指氣使,享受榮華富貴,這才是歷史的真相。這部影片中妄圖用雷義方和佟通訊兵的兄弟情來影射雷義方的下屬都是為了長官的義氣而作戰的,用此來掩蓋國民黨失去軍心的事實,以達到抹去解放戰爭民族正義性的目的,實在是下作之極!
在這部影片中觀眾是絲毫看不到解放前期人民群眾的勃勃生機的,是絲毫無法感覺即將迎接黎明的新中國的蓬勃朝氣的,只能體會到即將覆滅的國民黨反動集團的悲情。這么一首悼亡曲充分的闡釋了吳大導演“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身份,在他眼里官僚資產積極的覆滅就是他永遠的痛。我很奇怪為什么這種影片還能堂而皇之的上映,并且大行其道,習總書記提出文藝工作為人民的號召又一次被事實上忽視了。這也充分說明我國意識形態斗爭形勢有多么嚴峻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