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充斥熒屏的古裝“戲說”已被部分觀眾唾棄,“手撕鬼子”的鬧劇也受到揶揄抨擊,一些以革命史為題材的作品則因弘揚正能量而得到好評。但這還不夠,文藝要擺脫“將低俗當通俗”的迷思,走出“有高原無高峰”的困境,就要關注人民的現實奮斗。
億萬農民工蓋起一座座城市、萬千住宅,他們卻住在工棚里,這其中有怎樣的奉獻和艱辛?數千萬下崗職工再就業,逐步走出困境,這其中有多少汗水和淚水?三峽大壩、青藏鐵路,有多少普通職工的感人事跡?登月工程、航母下水,其中又有多少科技工作者的創造和追求?這些體現著當代中國特殊性和豐富性的現實奮斗,在當今的文藝中卻未能得到充分關注,甚至被屏蔽在外了。
能否從人民的現實奮斗中挖掘出價值和意義,關鍵在于文藝家的眼光和膽識。如果從“小資情調”出發進行創作,那么難免就會把失戀多少天,看成生活中最大的痛苦;把買個房結個婚,看成人生奮斗中最重要的目標;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待生活,面對時勢劇變、心靈激蕩的民族復興歷史大勢,看到的也只會是一個吃吃喝喝、男女恩怨的“小時代”。如果以為藝術形式的“創新”就是玩時髦,跟隨舶來的這樣“主義”,那樣“主義”,那就難免會被所謂“上億美元的空白油畫”忽悠,以為弄一把歪椅子就是藝術,以怪異文淺陋,最終孤芳自賞,自欺欺人。
文藝的魅力在于獨創:內容的獨創和形式的獨創。人民的現實奮斗,為內容的獨創提供了豐厚的基礎,文藝家們要走出個人情趣的小圈子,關注并呈現這一可歌可泣的現實生活,從民族命運復興和民族心靈升華的高度,提煉其中的價值和意義并充分地表現出來;形式的獨創源自內容的獨創,文藝家們應以自信的心態從事屬于自己的形式探索,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獨特的中國故事,進而生成獨創的中國形式。
人民的現實奮斗與人民休戚與共,呈現出當今中國的豐富性、特殊性和創造性,只有關注這些,文藝才可能講出并講好既有時代特色,又有藝術魅力的中國故事。▲(作者是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