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在市場化浪潮已經席卷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在利用市場機制推動文藝發展繁榮,同時也出現一些過度市場化傾向的時候,總書記的這番要求可謂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文藝生產的邏輯與其它商品生產的邏輯是不同的。人們對一般商品生產的評價,是能否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利潤,能否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使用價值。而文藝作品由于其意識形態的屬性,承擔著更大的社會責任,必須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是因為,一般商品是向人們提供物質需求,而文藝作品則是向人們提供精神需求,它對人們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和精神氣質、心理狀態的調整都會產生直接影響。那些健康向上的富有思想內涵的文藝作品,對人們的精神生活特別是對青年人的成長所產生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相反,那些庸俗低級的精神垃圾,對人們思想的消極影響也不可低估。
市場對文藝作品的生產和推廣具有強大的刺激和推動作用,對文藝資源的社會配置和人們多樣化的需求具有積極作用。但市場不是萬能的,它會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失靈。近年來我國文藝界出現的娛樂化、低俗化傾向,就是過度市場化下利潤動機的結果。在過度市場化的環境下,利潤動機被轉化成為了文藝形式,越來越多的文藝作品被忽略其精神產品的一面,而過多地強調了其商品的一面,像工業產品一樣進行簡單出售和市場交換。藝術家們對于作品藝術價值本身的追求隨之淡化,他們出售自己的作品,本來并不妨礙去追尋每件藝術作品內在的精神邏輯,而在過度市場化的環境中,藝術首先被作為商品來評價,被作為一般商品來出售。藝術作品的經營者們則更是遵循其利潤的邏輯,將其作為判斷作品的標準。于是,作品的娛樂功能被過度強化,而其藝術價值被大大降低。
從一些西方國家的現實情況看,過度市場化使得文藝成為資本積累的新場域,利潤的邏輯主導了文藝的邏輯,文藝完全淪為市場的奴隸。如在美國,自由化、商業化和放松管制使得為數不多的幾個傳媒寡頭控制了整個國家的文化產業。它們幾乎把觸角伸到了文化娛樂行業的所有分支:有自己的電視節目和電影,有用于制作它們的制片廠,播放它們的頻道,傳輸它們的有線網絡,租放它們的錄像帶商店,推廣宣傳它們的廣播臺和電視臺,以及與此相關的主題公園、電子游戲、玩具和衣服商店等等。如此一來,一個題材能否被制作成電影,除了票房因素外,是否產生協同效應或做交互推廣的潛力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考量標準。一項很好的創意,如果沒有產生協同效應或做交互推廣的潛力,那么它將不會被制作;而如果哪部電影便于推廣或者有著可以制成暢銷玩具的人物形象,那么它就有了被制作和放映的優先權。利潤的邏輯導致相同類型的電影被一次又一次地制作并搬上熒幕,而這對藝術本身無疑是非常有害的。對這種情況,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曾經拿起解剖刀進行過尖銳的批評和斗爭。
馬克思指出,“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性質。”文藝也不例外。在過度市場化的環境中,文藝作品被籠罩上一層厚厚的偶像光暈,它能否作為商品出售出去決定了文藝工作者的命運,而藝術價值則徹底臣服于金錢和利潤。“拜物教”一詞深刻揭示了藝術淪為市場奴隸的后果。
誠然,市場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方式,文藝的適度市場化有助于實現文藝作品的廣泛傳播,激發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我們說要警惕文藝成為市場的奴隸,并不是不要市場化,而是要把握好市場化的度。這個度的標準,就是要看是否把社會效益放在了首位。把傳播好中國精神,滿足好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作為文藝市場化的首要目的,這樣的市場化就是適度的;如果是把金錢當作目標,把利潤當作導向,那么這樣的市場化一定是過度的,就需要我們高度警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