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這是毛澤東寫于1930年的那篇著名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結尾段落,原文當時是為了回答年輕的紅軍將領林彪提出的井崗山“紅旗到底還能打多久”的疑問的,其實,毛澤東在興致勃勃地寫完這篇文章后沒多久,在共產黨內部也被排擠搞農業去了,雖然當時才區區37歲,他老人家仍然比別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看到了“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但大多數中國共產黨人仍然在葡蔔前進著,他們那時可能根本不相信毛有如此的好眼力。
巧的是,今年(2014)算得上質量最好的兩部電視劇,《十送紅軍》和《北平無戰事》都反復引用了這句話,而且都都將它作為劇集主旨的點睛之句,這是天意嗎?
不知道它們的編劇李修文先生和劉和平先生是否心有靈犀?
《十送紅軍》里,這段話出自參加長征的紅軍政治教導員賀堅(王雷飾)之口,賀堅是一名剛剛在蘇聯軍校鍍過金的紅軍“海歸派”,但來到蘇區不久即加入長征,長征開始時,他的指揮中仍然帶著不切中國革命實際的冒險主義,并使所在部隊遭到重創,幾經廝殺后,困境讓他越來越認清了中國革命的現實,并迅速找準自己的位置,但不久即戰死于遵義城外,為之后扭轉中國革命大乾坤的遵義會義流盡最后一滴血。
劇中,李修文用這段激情澎湃的話,支撐起賀堅這樣的紅軍“高知”的精神世界,并以此感染了身邊許多面臨死境的紅軍官兵,所謂朝聞道夕死可以,這句話就這樣變成了中國革命的“道”。
那是1934年底到1935年初的事。
14年后,即1948年底到1949年初,也就是到了《北平無戰事》故事發生的時間,這段話又一次被劇中的兩個人物引用,而且巧合的是,這兩個人物,亦皆身份復雜。
此話在《北平無戰事》中最早出自身兼國民黨鐵血救國會成員和共產黨員的燕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梁經綸(廖凡飾)之口,后又出自北平地下黨成員何孝鈺(沈佳妮飾)之口,與王雷在《十送紅軍》里驚天動地的激情朗誦不同,梁、何二人都是以極其低沉壓抑的語氣朗誦著它,但仍不失飽滿的激情。
梁經綸曾經是王八吃稱坨鐵了心的國民黨員,被派潛伏進共產黨的大學組織,并為蔣經國的鐵血救國會做過一系列特別工作,但劇集用這段話由他嘴里的說出,印證他那尚未泯滅的良知和對一個美好的中國未來的憧憬,當然,他不可能不知道這句話出自毛澤東的文章,而毛澤東正是國民黨的最大敵人。
其實,不管國1935年時的那位紅軍軍官,還是1948年時的這位國民黨軍官,他們共同心系的都是中國的未來,毛澤東為他們描述的中國未來,對這兩個價值觀完全對立的人有著共同的吸引力;而《北平無戰事》里的何孝鈺說出這段話的意義則在于鼓勵她的愛人,那位已經長期潛伏和未來仍然要長期潛伏的特別共產黨員方孟敖(劉燁飾)相信中國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其實,即使今天,在那些血雨腥風的革命時代過去幾十年后,毛澤東的這段話仍然讀起來令我們有些熱血沸騰,因為我們仍然心系著中國的未來?
那條航船,那輪朝日,和那個嬰兒,它們是否已然靠岸、升起和出生?
當然,如此物理或幾何式地解釋這樣一段具有強烈化學反應的詩意語言是愚蠢的,歷史就是歷史,現實就是現實,理想也就是理想,都都是根本說不清的東東。
不過,從這段話同時被兩部如此優秀的電視劇引用,并都為了表達故事的主旨意義上看,這才是令人驚嘆和深思的。
理想可以永遠不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