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會無期》:遮掩欲望的猥瑣青春
這個暑期檔電影票房角逐,前半期看點是以《變形金剛4》為首的5部美國大片不出一月狂卷40億元人民幣,后半期的重頭戲是“美片清場”之后,媒體聯手推給公眾的郭敬明《小時代3》與韓寒《后會無期》之“郭韓影戰”。我以為,郭片惡俗,韓片猥瑣。與《小時代3》赤裸裸地張揚物質主義的“青春夢想”不同,《后會無期》是用看似散淡隨性、實則覬覦名利之術,裱新著上世紀后期以來的陳腐的“青春叛逆”。
“郭韓影戰”打的不是電影戰,而是以網絡聯動紙媒的“粉絲戰”、“口水戰”。令人驚異的是主流媒體爭相炒作“韓寒《后會有期》口碑勝郭敬明《小時代3》”。甚至,不少在業界頗有影響的學者、批評家,也在紛紛認定《小時代3》為爛片的同時,高調指認《后會無期》為“有情懷的文藝片”、“是中國電影更新換代之作”。如此一邊倒地壓郭挺韓,是這些學廣資深的評說者曲意裝萌,還是中國電影真的“爛片無底線、評判無準則”?
從電影敘事看,《后會無期》是一部十足的爛片。它爛在不僅前后情節如“仙人跳”一樣毫無聯系地推進,而且每個情節本身的敘述也是不過腦的“神導”。如,男主角江河(陳柏霖飾)的“旅館妓遇”,占時半小時以上,破綻百出。實際上,因為影片根本無所表達,更不會表達,它充斥全片的似是而非、言不及物給這場青春秀涂上了“青春迷惘”的油彩。
這部“作家、賽車手韓寒”的導演處女作,雖被韓自稱為“一部很有誠意的電影”,但從情節到對白都充斥著對他人創作的仿襲,是一部毫無誠意的“電影雜攢”。在該片中,最出新意而且切合“后會無期”片名的橋段,是阿呂(鐘漢良飾)在森林中神秘出現,神侃騙取了馬浩漢(馮紹峰飾)、江河兩人的信任,從而輕易地騙走了馬的汽車。然而,這個橋段是美國經典公路片《末路狂花》(1991年)的一個雷同橋段的翻版(該美片中,是一男騙兩女)。又如,該片讓江、馬兩人煞有介事地探討“溫水煮青蛙”的人生寓意,不過是拾人牙慧、重彈西方電影老調。再如,阿呂那句“你連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則是對《失戀33天》中大老王那句“你連人都沒生過,你拿什么質疑人生”的模仿。
這部被自我標榜為“公路文藝片”的電影,在115分鐘的片長中,導演用以炫技的招數就是不斷地讓演員一邊背誦出戲的“段子”,一邊表演“韓氏猥瑣耍酷”。如,馬、江和阿三人模仿美國公路片《逍遙騎士》(1969年)中三個男子露天并肩撒尿。不同的是,該片人物將手上尿液抹在他人身上或自己身上。又如,江先將暗娼蘇米(王珞丹飾)的招嫖名片扔進馬桶,又馬上撈起來用洗臉毛巾擦干,馬隨即用這條毛巾擦臉,并且直呼幸福。
在這一系列“韓氏猥瑣耍酷”的“神戲”堆砌下,江河以極度裝萌、且臉譜化的表演向觀眾反復演繹著一個“博學而迂執”的“青春偶像”。然而,片中這位年輕的中學教師江河的人格是極端分裂的。他處處表現出不通世俗的迂執,但與暗娼蘇米初會,不過三句話就表現出如嫖客一樣油滑。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人前如古代圣徒一樣高潔矜持的江河,卻隨即毫無條件、沒有過程地迷上了蘇米,甚至在得知其設局詐騙自己后仍不棄不離。顯然,江的書生迂執只是導演安排的裝萌。江的猥瑣,就在他自以為是、不斷自我拆破的“裝”中。
《后會無期》是一部名不副實、邏輯混亂、沒有誠意的電影。它是一部打青春失意牌的“文藝片”,結尾卻是三年后如期歸來的男主角江河出書成名、情侶攜手的商業片俗套。江河美夢成真的結局表明:以平凡為色面、以叛逆為標簽、以迷惘為情調的“韓寒青春情懷”,骨子里是一個覬覦名利的夢。
“天才韓寒”:一個輟學生假造的文化騙局
作為第一主角的江河,扮相和神情都指向現實中的韓寒。江河與韓寒經歷了相同的“人生跳轉”:影片中一路失意落敗的江河在影片結尾時跳轉為“成名作家”,現實中韓寒從一個因學業極差被迫輟學的高一學生跳轉為“文學天才”。2012年,現實中的韓寒面對被質疑作品代筆,不能自證清白,與之“后會有期”的是,2014年,電影中江河的成功史是一段“仙人跳”式的空白。
2000年,7門文化課不及格的高一輟學生韓寒出版了“涉及的政治、歷史、文學知識無數,直接引用的文本數量非常浩大”的長篇小說《三重門》。不讀書而智識超群,學業差而才華出眾,如此韓寒當然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文學奇跡。
事實上,在20~21世紀之交,中國社會上下罹患“大師渴望癥”。因為大師缺失,國內教育廣受社會詬病,以高考為指揮棒的應試教育則首當其沖。應時而生的“天才少年作家”韓寒被文學權威和主流媒體聯手塑造為“反應試教育的天才英雄”。從2000年到2012年,他又從“天才少年作家”轉型為“公民意見領袖”。文學權威們無論是真信還是假信,無論其出發點如何,似乎都得到了神靈感召,在為“韓寒奇跡”推波助瀾的過程中,徹底放棄了學術理性和文學常識。
2012年春,由網友麥田發起,方舟子等眾多學者參與,國內網絡自發展開了長達半年的“質疑人造韓寒”活動。質疑者認為,韓寒的主要作品如《杯中窺人》、《三重門》及發布于博客的大量時評文章,均非韓寒本人所作;他們通過大量文本考辨、甄別,證明韓寒本人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時間條件完成這些署名文獻。
韓寒的回應包括三方面:其一,以惡劣辱罵麥田、方舟子及其家人為基本手段反擊質疑;其二,在包括電視視頻的媒體回應中,罔顧事實、出爾反爾、前后矛盾、錯誤百出地否認作品代筆;其三,兩次起訴、兩次撤訴,高調宣稱追究方舟子等人的“法律責任”,卻又不了了之;其四,出版自稱為《三重門》手稿的影印稿,但該書顯示,這個字工句順的“手稿”,只可能是“抄寫本”。
綜合韓寒回應質疑的公開表現可證明,已年屆30歲的作家韓寒,缺少合格高中畢業生應備的文史知識,缺少一個當代成熟青年應有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加缺少一個有教養的當代青年必備的社會道德觀念。這個暴露于公眾眼前的韓寒與寫出《三重門》及大量公眾認同、針砭時弊的博客文章的“意見領袖韓寒”格格不入。這就是說,“不讀書的天才韓寒”和“自由意見領袖韓寒”,只是當代媒體聯手文學界打造的一個虛假文化偶像。
不敢面對自己“天才成名史”的韓寒與《后會無期》中“博學迂執”又“欲望猥瑣”的江河是同形同質的。這種現實與電影的同形同質,如果導演真是韓寒本人,則是他對主角的無意識移情(自我投射);如果導演并不是韓寒,則是導演根本缺少誠意和底氣。但是,無論導演是誰,作為現實韓寒的電影化身,“很裝”的江河表現出來的只是“韓寒猥瑣”。
《后會無期》“很韓寒”,“很裝”,“很猥瑣”。“天才作家韓寒”,是當代文壇的最大丑聞。
“韓寒”:一個必須清理的反智主義招牌
成名15年來,“韓寒”已被文學界、媒體和市場合謀打造為一個擁有巨大吸金資本的品牌代言人。所以,韓寒的主要包裝商和長期投資商、《后會無期》出品方之一路金波敢于宣稱:“韓寒就是拍成一坨翔(網絡語意為‘屎’),我們也賠不了。”(2014年8月4日,《成都商報》)因為有暴利可圖,圍繞著“韓寒”,聚集著關系錯綜的多種利益集團。
正是這些利益集團將韓寒緊緊包裹,聯手抵制將其撕破偽裝、曝光真身的質疑。準確講,這個偶像的繼續存在成為無視社會公義的文化商人及其利益關聯者惡意斂財的文化幌子——這次主流媒體和某些影評“大V“對《后會無期》的力挺,背后是有利益鏈可循的。
韓寒一開始就以“反應試教育”為幌子,承擔了新世紀文化的反智主義英雄。在當代中國文化史上,韓寒是繼張鐵生和黃帥之后,第三個反智主義的“英雄代表”。韓寒說:“我不讀文學史,我就是文學史。”這話表現的無知、狂妄,與“文革”時期張鐵生、黃帥們的“讀書無用論”的狂言妄語一脈相承。
在2012年被質疑作品代筆后,韓寒作為品牌代言人,撕下了“自由公知”的偽裝,赤裸裸地進入低俗娛樂炒作。為了提高自己的商業人氣,他甚至協同網絡以年幼女兒為炒作對象,扮演“國民岳父”。在《后會無期》首映當天,“韓寒電影賣得好,小野嫁妝少不了”的廣告語赫然出現在某報上。這就是說,追逐市場需要,今天的“韓寒”已經露出了無底線迎合和刺激惡俗市場趣味的面目。
我以為,清理“天才韓寒成名史”,不僅是給歷史以真相、還文壇以是非之必需,同時也是肅清20世紀以來對中國文化毒害極深的反智主義流毒,給青年以正確引導的應有之義。著眼于反腐治國,“假造天才作家韓寒”的最后查證,不僅將坐實當代文壇的最大丑聞,也當是揭開當代中國文壇腐敗蓋子的一個關鍵契機。
附1:“現實”之路?平凡之路?——評韓寒《后會無期》
鄭月
這一次,韓寒攜電影《后會無期》歸來,身份轉換成了電影導演與編劇。這個年少成名的男人的身份總是處在變換與交織當中:作文大賽獲獎者、叛逆的退學少年、暢銷書作家、網絡“公知”意見領袖、職業賽車手,如今又成了導演。讀圖時代已然到來,人們對于影像的敏感與接受顯然超過了文字,于是拍電影自然成為許多非導演身份的“文化”人的選擇。作為文化工業中重要的一環,如今的華語商業電影無疑是一個利益的聚寶盆,連一些談不上電影的影像作品在商業化之后都能賺得巨大的經濟利益。所以此刻韓寒來插上一腳當然不足為奇,可是,這個文藝青年心中的男神當然不會如此袒露他的本意,給出的答案依舊是十分“文藝”:“拍電影一直是我的夢想之一。”
上映首日票房破7600萬,豆瓣電影評分7.6,看上去是一個不錯的成績,叫好又叫座。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影片情節比較簡單:幾個家在偏遠小島上的青年駕著一部城市型小車穿山越嶺,橫穿中國東西,在這一路上他們遇見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最后各奔東西,后會無期。如此一言以蔽之當然無味,其很“韓寒”的一面就是充斥著各種段子,有的插科打諢,有的金玉良言,以至于網友們在網絡上掀起了韓寒式造句的風潮。在這些豐富的段子背后,導演一直在跟我們強調一個詞“現實”。三叔說:“既然大家都沒本事,各走各路,這才是現實。”周沫說:“小城市靠關系和勢力,大城市多少公平些。”浩漢反駁:“在大城市,有關系有勢力,就會比別人更公平。”當江河樂觀主義地覺得水中煮著的青蛙在努力沖出鍋的時候,浩漢猛得扣上鍋蓋,來了一句“這才是現實!”鍋蓋猛然扣上的聲響像是一記響亮的耳光打在觀眾的心上,對啊,這才是現實!也許,韓導的意思就是在告訴你,我們每個人都是由溫水到沸水中的青蛙,無論你怎么折騰,現實就是狠狠地用鍋蓋把你憋死在鍋里,大家都是沒本事的人,就各走各路,誰也別管誰,后會無期。
可現實真的就是這樣么?難道現實就只是如宿命論般告訴你,我們怎么折騰都沒戲,憑著關系和勢力就會順風順水?現實不是這樣定格的觀念,它活生生地嵌在我們每個人的感覺經驗中,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如果我們認同的是這樣的“現實觀”,那無疑是對這個世界繳械投降。當我們面對懸殊的貧富差距,面對居高不下的房價,面對權力機構的橫眉冷對,面對如龍卷風般卷走我們錢的資本邏輯時,如果恰恰認同的是韓寒這樣的“現實觀”:“你別瞎折騰了,都沒用的,這就是現實。不如看看我的電影吧,讓那些在現實中飽受摧殘的內心在這里找到自我安慰的理由,同時消解在冷幽默的段子里吧,出了電影院的門,你依舊是一條好漢!”,那無疑正中資本下懷,韓導這個意識形態代言人的身份果真做得天衣無縫。
當這樣的“現實觀”與公路片形式結合時,就會產生出矛盾而卻又有美感的藝術效果。一臺車一直在路上行駛,穿越森林、沙漠、飛機場……即便這幾位主角是去與人相見,但目的明確,只是去找他們要見的對象,并沒有和其他任何人或者我們所處的都市發生交集。也就是說,故事本事選取的場景是和現實抽離的,是一個架空的時空,在這個架空的時空中,事情的邏輯可以不按照常理,似夢似幻,如一次不知真假的冒險。這種在路上的時空設置很符合當代都市青年的審美偏好,他們厭倦都市生活中的壓力與重復,于是向往“生活在別處”的美好想象,近幾年諸如《我就是想停下來,看看這個世界》、《遲到的間隔年》、《最好的時光在路上》這樣的旅行隨筆類書籍火爆圖書市場,搭車或者徒步去流浪的背包客的旅游形式挑動著城市青年蠢蠢欲動的心……似乎這種貌似奮不顧身拋開一切,行走在路上的感覺就是處理緊張都市感的良方。在電影中,鐘漢良飾演的角色就是這些人的代表,他說“我的偶像不是明星,是一顆衛星。”“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談何世界觀。”可是,這樣的“在路上”也許只是一種姿態,只是你逃避種種困難與矛盾,最終與它和解的方式而已。當整部影片都試圖在討論什么是現實的時候,恰恰用的卻是一種架空是時空觀,處理的方式是與現實毫不相關的“非現實”。那么讓人不禁質疑,韓寒在這里討論的“現實”,是真的現實,還是主流價值觀的一種翻版。
當這輛車一直在路上行駛,主人公們最終也各奔東西,故事似乎就要切著題目“后會無期”而終的時候,屏幕一黑,兩個大大的字“后來”出現在屏幕下方,后來,落魄的小學教員變成了大作家,小替身演員變成了大明星,妓女從了良……兩個字“后來”簡單地帶過了他們實現身份轉換的過程,很明顯,在此處導演已經駕馭不了故事的敘述,他在故事前半部分奮力表現的“現實觀”法則,在故事的結局上根本不適用,因此只能“后來”兩字帶過,這構成了故事結構上的漏洞與軟肋。故事無疑是矛盾的,既然“現實”是這樣的,那這些心懷樂觀的小人物的成功如何解釋,那個深諳“現實法則”的浩漢最終的杳無音訊是不是又一次印證了瞎折騰是沒用的?也許設置這樣的結局是想給那些每天勞苦奮斗著的都市人一絲希望,可敘事上的漏洞最終沒辦法給出合理的答案。
在電影的發布會上,韓導的姿態擺得很明晰“我們是來拍電影的,不是拍觀眾馬屁的。”意指這部片子并不是為了迎合觀眾而做的純商業電影,可事實上它的確吸引了很多的城市白領與學生走進影院,無論他們是商業片或者文藝片愛好者。我只能說,韓寒在這點上做得很隱晦。色調的選擇、鏡頭的運用、場景的選定、配樂的選擇,這些的確為影片蒙上了文藝片的面紗。同時,主角的選擇大多是當紅的偶像,影片的營銷模式也首次采用了大規模的網絡預售,韓寒的博客上每天在倒數距離上映的日期,甚至連影片中那條阿拉斯加犬的微博粉絲都有三十幾萬。這種商業與文藝的組合,正好切中了都市觀影者的胃口,因此,我們姑且說它是部文藝商業片吧。《小時代》在同時期也在熱映,相比《小時代》商業得明目張膽,《后會無期》的確隱晦了不少,起碼這些都市的“文藝青年”們不必因為在電影院撞到了熟人而慚愧羞澀。也許韓導不愿意聽,但仔細想來,《后會無期》不就是披著文藝面紗的《小時代》么。
這是部韓寒痕跡很重的影片,能看出他在試圖討論很多問題,關于信任、關于理想、關于整個世界,可給出的答案依然還是暗合了資本最大化所主導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這個叛逆的“公知”被收編了,還是他本身就是其中一員,是我們觀眾需要思考的問題。也許韓寒想告訴我們的答案就是如片尾曲唱的一樣“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抑或說,面對這樣的現實,無論怎么折騰都是沒用的,平庸才是唯一的答案。
附2:我們將何去何從
林岳芳
從2011年冬天,麥田提出“人造韓寒”之后,中國社會對韓寒的質疑一直不絕于耳。其中有文化界人士、專家教授,也有草根網友。網絡上,一度呈現兩個派別,倒韓派和挺韓派,兩派惡斗幾百回,曾被一些無聊之人稱之為“網絡大事件”。
實際上,挺或者倒,都不能涵蓋對韓寒質疑的真正意義!如果,韓寒的確是一個妙筆生花的博學之人,那么,他的成功我們應該送上掌聲。但是,假如韓寒是個幾百字小文都無法寫就的欺世盜名之輩,難道也要披著當代魯迅的炫目外衣,而讓全國青少年頂禮膜拜嗎?
韓寒能否寫作,從方韓大戰之初,韓寒“小破文”等已經讓我們有了自己的判斷,加上之前他博客上那些破綻百出、低劣不堪的文字,也已說明了他的寫作“能力”。之所以還有那么多人捧韓,一是因為韓寒身上巨大的廣告作用,二是那些中毒太深的韓粉仍舊不肯醒來。與其說這是韓粉的悲哀,不如說這是中國的悲哀!把一個不學無術之徒包裝成文壇導師,這背后,除了資本的力量,我懷疑是否還有其他勢力?看看在新政組閣之前,韓家及時拋出的“韓三篇”,我們不得不多打幾個問號!
今天,當初參與包裝韓寒的“中國青年報”刊發清華大學肖鷹教授的文章《“天才韓寒”是當代文壇的最大丑聞》,中國多家媒體予以轉載報道,一時間,質疑韓寒兩年后所集聚的能量,迅速爆發!網上討論異常熱烈。
肖鷹教授近幾年寫過多篇揭露、質疑韓寒的文章,但問號雖有力,又怎敵南方系、新京報、中青系等等媒體強大的話語權?再多的證據和質疑,都無法撼動韓寒那張編織了十多年的制假網絡!當然,就韓寒而言,一個剛及而立之年的年輕人,沒有那么強大的能量,所以,韓寒事件上,我們不禁要問:這股強大的力量來自何處?
這些年,韓寒利用身上的虛假光環,誤導、禍害了多少青少年?這個如今可能一時無法計算,但我相信,在今后的某一天,中國社會必然會為這個巨大的謊言集體買單!一個健康誠信的社會,文化猶如一支蓮花,有凈化人類思想的作用,而文化制假所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暴利對社會的沖擊、誘惑,于是,企業開始制假,商家開始售假,連小商小販都在制造銷售偽劣假冒產品,農民都學會了在即將成熟的水果上噴打藥物、把沒有成熟的西瓜用藥物催熟......文化作假帶來的“好處”,是誠信崩潰,全民作假!
當大量證據指證韓寒是個沒有寫作能力的“作家”時,參與制造、包裝、炒作韓寒的一群人還在為其狡辯、洗白。可人們心中如明鏡似的:韓寒不會寫作!當高高在上、如日中天的天才作家、當代魯迅被一層層剝去炫目的外衣,最后只剩下“全民岳父”這個低俗的稱號時,實際已經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韓寒。但是,文化制假與企業制假一樣,如果不被懲處,對社會起不到警示作用。
日本著名作曲家左村河內守被揭穿作品代筆之后,輿論嘩然,民眾憤怒,整個社會一片譴責聲,媒體更是一馬當先揭露左村文化制假!最后,左村河內守公開出來道歉,造假者丟盡尊嚴。可是,中國呢?韓寒寫作能力被質疑了多少年,依然屹立不倒、風光無限!剛下文壇大師的神壇,立馬坐上著名導演的快車......但是,我們堅信,即使陽光暫時被遮蔽,并不等于永遠進入黑夜!漫長的黑色褪去后,光明依然在人間!
習李新政之后,政治反腐、經濟反腐,讓中國民眾沉靜了多年的熱血再次開始奔涌,讓很多同胞對自己的國家又充滿了希望和信心。接下來,是該文化反腐了!今天眾多媒體同時刊發質疑韓寒的文章,民眾信心瞬間復蘇!可“中國青年網”評論員王海的一個微評,卻充滿了詭異,【中青微評:他是時代的韓寒】韓寒沒有吸毒,也沒有嫖娼。大體上看,他對青年還是一個勵志的偶像。他被戲稱“國民岳父”,這是網絡時代造就的玩笑之一。他的作品被許多人接受,這是變革時代的特征,不能粗暴定義為垃圾。世界多彩,我們應該把心胸放寬,接受他人的成功,習慣他人的歡樂。
作為引導年輕人的媒體,這篇微評實在太令人恐懼了!沒有吸毒、沒有嫖娼能證明什么?中國絕大部分正常人都不吸毒、不嫖娼!韓寒是青年勵志的偶像?是啊,這十幾年里,在韓寒反智誘導下,大江南北、華夏大地“逼”聲一片,可見偶像的力量多么強大!國民岳父是戲稱么?恐怕,是韓家為了電影上映而推出的惡俗下作的炒作手法吧?他的作品被大多數人接受?一個中年男人寫一本《三重門》,或許沒有出版社愿意出版,而一個黃毛小兒寫出一部《三重門》足夠轟動全世界,我們很想問問王海,韓寒的作品究竟是誰所寫?時代變革難道就是弄虛作假?世界的確多彩,但這些色彩起碼不能玷污人心,泯滅人性!如果,中國青年網要我們把心胸放寬,去接受假貨炒作得來的成功和快樂,那么,今后的中國,真的沒必要再對假冒偽劣產品口誅筆伐了!
誠信體系早已崩塌,中國青年網想帶領年輕人往哪兒走?盲目接受弄虛作假者獲得的成功,習慣弄虛作假者獲取的歡樂,如果這個就是中國青年網灌輸給年輕人的理念,那么,置法律法規、社會道德、誠信契約等等于何處?青少年需要樹立什么樣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我真的不希望心智未全的青少年們失去分辨黑白善惡的眼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