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韓寒攜電影《后會無期》歸來,身份轉換成了電影導演與編劇。這個年少成名的男人的身份總是處在變換與交織當中:作文大賽獲獎者、叛逆的退學少年、暢銷書作家、網絡“公知”意見領袖、職業賽車手,如今又成了導演。讀圖時代已然到來,人們對于影像的敏感與接受顯然超過了文字,于是拍電影自然成為許多非導演身份的“文化”人的選擇。作為文化工業中重要的一環,如今的華語商業電影無疑是一個利益的聚寶盆,連一些談不上電影的影像作品在商業化之后都能賺得巨大的經濟利益。所以此刻韓寒來插上一腳當然不足為奇,可是,這個文藝青年心中的男神當然不會如此袒露他的本意,給出的答案依舊是十分“文藝”:“拍電影一直是我的夢想之一。”
上映首日票房破7600萬,豆瓣電影評分7.6,看上去是一個不錯的成績,叫好又叫座。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影片情節比較簡單:幾個家在偏遠小島上的青年駕著一部城市型小車穿山越嶺,橫穿中國東西,在這一路上他們遇見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最后各奔東西,后會無期。如此一言以蔽之當然無味,其很“韓寒”的一面就是充斥著各種段子,有的插科打諢,有的金玉良言,以至于網友們在網絡上掀起了韓寒式造句的風潮。在這些豐富的段子背后,導演一直在跟我們強調一個詞“現實”。三叔說:“既然大家都沒本事,各走各路,這才是現實。”周沫說:“小城市靠關系和勢力,大城市多少公平些。”浩漢反駁:“在大城市,有關系有勢力,就會比別人更公平。”當江河樂觀主義地覺得水中煮著的青蛙在努力沖出鍋的時候,浩漢猛得扣上鍋蓋,來了一句“這才是現實!”鍋蓋猛然扣上的聲響像是一記響亮的耳光打在觀眾的心上,對啊,這才是現實!也許,韓導的意思就是在告訴你,我們每個人都是由溫水到沸水中的青蛙,無論你怎么折騰,現實就是狠狠地用鍋蓋把你憋死在鍋里,大家都是沒本事的人,就各走各路,誰也別管誰,后會無期。
可現實真的就是這樣么?難道現實就只是如宿命論般告訴你,我們怎么折騰都沒戲,憑著關系和勢力就會順風順水?現實不是這樣定格的觀念,它活生生地嵌在我們每個人的感覺經驗中,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如果我們認同的是這樣的“現實觀”,那無疑是對這個世界繳械投降。當我們面對懸殊的貧富差距,面對居高不下的房價,面對權力機構的橫眉冷對,面對如龍卷風般卷走我們錢的資本邏輯時,如果恰恰認同的是韓寒這樣的“現實觀”:“你別瞎折騰了,都沒用的,這就是現實。不如看看我的電影吧,讓那些在現實中飽受摧殘的內心在這里找到自我安慰的理由,同時消解在冷幽默的段子里吧,出了電影院的門,你依舊是一條好漢!”,那無疑正中資本下懷,韓導這個意識形態代言人的身份果真做得天衣無縫。
當這樣的“現實觀”與公路片形式結合時,就會產生出矛盾而卻又有美感的藝術效果。一臺車一直在路上行駛,穿越森林、沙漠、飛機場……即便這幾位主角是去與人相見,但目的明確,只是去找他們要見的對象,并沒有和其他任何人或者我們所處的都市發生交集。也就是說,故事本事選取的場景是和現實抽離的,是一個架空的時空,在這個架空的時空中,事情的邏輯可以不按照常理,似夢似幻,如一次不知真假的冒險。這種在路上的時空設置很符合當代都市青年的審美偏好,他們厭倦都市生活中的壓力與重復,于是向往“生活在別處”的美好想象,近幾年諸如《我就是想停下來,看看這個世界》、《遲到的間隔年》、《最好的時光在路上》這樣的旅行隨筆類書籍火爆圖書市場,搭車或者徒步去流浪的背包客的旅游形式挑動著城市青年蠢蠢欲動的心……似乎這種貌似奮不顧身拋開一切,行走在路上的感覺就是處理緊張都市感的良方。在電影中,鐘漢良飾演的角色就是這些人的代表,他說“我的偶像不是明星,是一顆衛星。”“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談何世界觀。”可是,這樣的“在路上”也許只是一種姿態,只是你逃避種種困難與矛盾,最終與它和解的方式而已。當整部影片都試圖在討論什么是現實的時候,恰恰用的卻是一種架空是時空觀,處理的方式是與現實毫不相關的“非現實”。那么讓人不禁質疑,韓寒在這里討論的“現實”,是真的現實,還是主流價值觀的一種翻版。
當這輛車一直在路上行駛,主人公們最終也各奔東西,故事似乎就要切著題目“后會無期”而終的時候,屏幕一黑,兩個大大的字“后來”出現在屏幕下方,后來,落魄的小學教員變成了大作家,小替身演員變成了大明星,妓女從了良……兩個字“后來”簡單地帶過了他們實現身份轉換的過程,很明顯,在此處導演已經駕馭不了故事的敘述,他在故事前半部分奮力表現的“現實觀”法則,在故事的結局上根本不適用,因此只能“后來”兩字帶過,這構成了故事結構上的漏洞與軟肋。故事無疑是矛盾的,既然“現實”是這樣的,那這些心懷樂觀的小人物的成功如何解釋,那個深諳“現實法則”的浩漢最終的杳無音訊是不是又一次印證了瞎折騰是沒用的?也許設置這樣的結局是想給那些每天勞苦奮斗著的都市人一絲希望,可敘事上的漏洞最終沒辦法給出合理的答案。
在電影的發布會上,韓導的姿態擺得很明晰“我們是來拍電影的,不是拍觀眾馬屁的。”意指這部片子并不是為了迎合觀眾而做的純商業電影,可事實上它的確吸引了很多的城市白領與學生走進影院,無論他們是商業片或者文藝片愛好者。我只能說,韓寒在這點上做得很隱晦。色調的選擇、鏡頭的運用、場景的選定、配樂的選擇,這些的確為影片蒙上了文藝片的面紗。同時,主角的選擇大多是當紅的偶像,影片的營銷模式也首次采用了大規模的網絡預售,韓寒的博客上每天在倒數距離上映的日期,甚至連影片中那條阿拉斯加犬的微博粉絲都有三十幾萬。這種商業與文藝的組合,正好切中了都市觀影者的胃口,因此,我們姑且說它是部文藝商業片吧?!缎r代》在同時期也在熱映,相比《小時代》商業得明目張膽,《后會無期》的確隱晦了不少,起碼這些都市的“文藝青年”們不必因為在電影院撞到了熟人而慚愧羞澀。也許韓導不愿意聽,但仔細想來,《后會無期》不就是披著文藝面紗的《小時代》么。
這是部韓寒痕跡很重的影片,能看出他在試圖討論很多問題,關于信任、關于理想、關于整個世界,可給出的答案依然還是暗合了資本最大化所主導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這個叛逆的“公知”被收編了,還是他本身就是其中一員,是我們觀眾需要思考的問題。也許韓寒想告訴我們的答案就是如片尾曲唱的一樣“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抑或說,面對這樣的現實,無論怎么折騰都是沒用的,平庸才是唯一的答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