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離開瑞金時有8萬余人,最后到達陜北時,只有數千人,真正是九死一生。
若無日后由這股力量重新興起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最后拿下全中國,這些事寫在歷史上,或者只是中國歷史中一股巨匪的興亡故事罷了,所以,說到革命的歷史,究竟是戰死烈士重要還是堅持到最后的勝利者重要,其實是一個悖反的命題,這就要看我們是出于什么樣的需要,和懷抱什么樣的情感了。
長征走完十分之九,來到六盤山下,“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之時,有個結結巴巴的紅軍班長賈學會(袁滿飾)收留了一個“娘的兒子”小滿加入紅軍,很不幸,年輕的小滿雖然頭腦里充滿了對革命和英雄的夢想,但他第一次上戰場的第一次沖鋒即中彈犧牲――看到此時,我甚至有些怪罪編劇和導演,你們哪怕讓小滿死在第二次戰斗里呢?
當然,其實這個故事不是講的小滿為什么犧牲,而是他一定或必須要為故事而犧牲。
小滿是自愿參加紅軍的,但他加入紅軍的行為卻違背了全家人的意志,這意志的代表就是“娘”。
小滿娘在這故事的幾集里僅有少少露面,卻被結結巴巴的紅軍班長賈學會無數次提起,當初賈學會行軍路上挨了雨淋,是小滿娘的善意照顧使之康復,但在另一面,小滿娘與同村的大多數村民一樣,對所謂革命和所謂紅軍說不上太多的好感和信任,更不相信這些破衣爛衫的人能最后奪取江山――所以,賈學會和他的戰友大腦袋以及幾十位紅軍戰士要在故事要完成的任務是將小滿的遺體送回到“娘”的身邊,而他們在戲劇沖突里要完成的任務是,他們既要把小滿帶上犧牲之路,又要最后獲得小滿娘的心。
劇中,賈學會最多說起的臺詞是:
送小滿(遺體),是我們紅軍對一個母親的承諾,也是我們紅軍對天下所有母親的承諾。
這也讓這個以幾十個紅軍戰士的生命換到一具紅軍戰士的遺體回家的“極不對稱”故事的里里外外都充滿了詰問式的崇高,這正如我在前文所說的,如果――我是說如果,走到陜北而尚能保存性命的那幾千名紅軍最后也全軍覆沒了,這一段中國革命留在歷史上不過是一段巨匪南北流竄的傳奇,與之相應的,送小滿,也就成了一群中了邪的紅軍戰士不堪提起的小段落,這里的生與死都不再具有任何神圣和崇高的意義。
看著畫面上為了把小滿送回到他將死的老娘的身邊,又想到上述,心中會酸楚異常,因為此劇呈現了我們從前從未曾真實面對的,而又相當真實存在過的那種悖論式拷問。
反思崇高,而又不顛覆崇高,是《十送紅軍》這個系列大故事最有藝術感染力的創作方式,它有如一把極為鋒利的匕首,力道精準地刺進從前那尊所謂崇高的軀體的皮膚里,使那尊崇高的肉體變得鮮血淋漓,但是,它又不會傷害這尊軀體里的任何,它只是劃開它的皮膚,讓我們看到它皮下鮮活的機理,讓我們感驗那種真實的刺痛。
其實,這個故事的真正主角是小滿娘,而不是賈學會,生來口吃的窮孩子賈學會,對“娘”這個字,甚至有著不可名狀的偏執的信仰與尊崇(那位戴眼鏡的紅軍團長亦如此),這到底緣于何?
劇中暗表,生來不幸不完美的賈學會,有著一位生來更為不幸不完美的娘,他的娘是位啞女。
難以忘記,在搶運小滿的過程里,賈學會與馬匪交戰中被生生砍掉一只膀子,那時那刻那種痛楚就會從他的肩頭直接傳導到觀眾的心上,這位動不動就內牛滿面的紅軍班長,堅強與勇敢的另一面是在他全班戰友面前的慈祥,我相信,主創者如此塑造他的個性,也是為了展示這剛烈的革命外表里的本質是慈愛的母性。
犧牲的小滿與他那位將死的娘,結結巴巴的賈學會與他那位一直活在他心里的啞娘――這人世間無數的不幸、難言的苦楚以及不可名狀的悲傷都被這個四角形的母與子“陣列”框定住,許多許多年前,那一群生來不幸、苦楚和悲傷的母親與兒子們,通過賈班長和他的母親,通過小滿和小滿娘,靈魂附體了。
說到痛悼于中國革命根由之悲苦,進而激憤于中國革命犧牲之壯烈,有甚于電視劇《十送紅軍》這第9個故事者,吾前所未見也。
因為,80年過去,回頭再看,那所謂的“對天下所有母親的承諾”,是不是已經實現仍然未可知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