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物癖與謊言
《小時代3》開篇呼應的是第一部的開篇,渲染了顧里、林蕭、南湘、唐宛如組成的時代姐妹花的深厚感情。但是,一個鏡頭切換,主角立即換成了上海。俯瞰的視角,迅捷的剪輯、蒙太奇,將上海最繁華的外灘、陸家嘴、南京東路步行街一并囊括在內,進行了密集展示。影院里出現了陣陣驚嘆聲:“上海怎么這么美!”
然后,時代姐妹花搬家。“富二代”顧里在上海市中心租了一套高檔奢華的私人公館。四人天天在私人公館里插科打諢,閑來無事就喝喝香檳,以及“cheers”。接著,她們集體去羅馬出差。不一會兒,鄰座的小姑娘感嘆道:“她們的生活太幸福了簡直。”好吧,劇透到此為止。
是的,這真是幸福的生活??纯雌渌麆倧拇髮W畢業的年輕人,租住在上海郊區,每天花個把小時擠地鐵、擠公交上班;再看看時代姐妹花,住的是私人公館,喝的是香檳,一出差就是去羅馬吃香喝辣,玩上好幾天。我們無意考究其“真實性”,如果這些橋段是電影整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也無可置喙??蓡栴}在于,這些情節,無論華麗的上海夜景航拍,還是羅馬奢靡生活的長篇MV,都與主題沒半毛錢關系。事實上,它們的存在,還嚴重干擾了電影的節奏。那么,為什么還要這么拍?
這正是電影《小時代》系列的一個突出特點——戀物癖。戀物癖是商品拜物教的核心表現,它是通過文字或影視手段對物的目光“撫摸”,來滿足心理上的匱乏感。戀物癖與物保持著一種精神調情關系,物的使用價值讓位于展示價值。個體實現的是對物的符號化占有與消費,以達到快感??梢哉f,滿足戀物癖,是資本生產者用來籠絡消費者的手段與方式。通過物的展示,他們讓消費者身份置換,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讓他們心甘情愿付款買單。
郭敬明正是抓住了許多人的戀物癖,組織了一次又一次聲勢浩大的奢侈品展覽會,一次又一次炫示了上流社會揮金如土的日常生活。電影里有數不過來的奢侈品牌:菲拉格慕、杜嘉班納、路易威登、GUCCI、CHANEL、BV、愛馬仕、Fendi、Marc Jacobs、迪奧、CELINE、施華洛世奇、Louis Vuitton、Burberry……迄今為止,中國大概還沒有哪部電影如此密集地展銷奢侈品。在小說原著里,郭敬明還會幾筆帶過上海的“另一種生活”:石庫門早晨倒馬桶的老人,擠地鐵趕著上班的年輕白領,低價服裝店的高音喇叭等;但電影幾乎不出上海內環一帶,就像顧里說的,去趟浦東她都會過敏,“浦東永遠就是一股水泥味兒”。郭敬明知道,戀物癖只關聯“這一種生活”,所以將他所知道的各種行情與信息組裝成一個萬花筒兜售,成功地滿足了不少人的戀物癖。他們用目光撫摸了美妙的名牌,美妙的生活,美妙的男性胴體,充滿羨慕、無限敬仰,陶醉在戀物癖滿足的瞬息快感中。
然而,萬花筒里的聲色斑斕,卻可能只是編造出來的謊言。萬花筒里,中國女孩是這樣生活的——穿GUCCI禮服,戴施華洛世奇水晶,拿Louis Vuitton包包,住的是私人公館,出行有豪車,在外灘最豪華的寫字樓上班,身著高檔晚禮服出入各種高檔聚會,被各路“高富帥”追求……這些女孩不僅包括顧里這種占盡天時地利的“富二代”,即便你簡單平凡如林蕭,家境貧困混亂如南湘,形象普通如唐宛如,你也可以過上這樣的生活。這是個赤裸裸的謊言!它抽去了當代中國生活的灰色背景,“蟻族”在大城市左右奔突的真實情境,以及個體生活的真實性。但是,在郭敬明的話語里,中國女孩就應該這樣生活。他成功地將自己的敘事編入“主流話語”,并構成了涉世未深的年輕一代的生活想象。
謊言的支撐
問題在于,這個謊言是如何支撐起來的?為什么觀眾明明知道“不可能”,卻愿意選擇相信?事實上,支撐謊言運行的,是個體(即所謂“小資產階級”)對資本態度的雙面性。他們對消費的渴望以及對資本生產邏輯的不滿,構成了一枚硬幣的兩面。
與小說原著一樣,郭敬明在電影中也隱藏著一個反抗的邏輯。他借人物之口反復傳達這種觀點——時代之大,對個體情感與精神形成了碾壓。這非常能引起觀眾共鳴,尤其是城市里的“小資產階級”。支撐城市運轉的,是資本的生產與消費;每個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v然人人都愿意沉醉在充滿物質感的城市生活里,也坦然接受資本生產關系為他們提供的一切便利,但作為生產與分配的一個環節,他們也承受著各種不公平、不自由,甚至壓迫和剝削。因此,他們都具有某種反叛意識。電影照搬了小說中幾段流傳甚廣的獨白,而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這一段:
我們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塵埃和星河光塵,我們是比這些還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時候突然改變方向,就陷入墨水一般濃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進深淵,你被疾病拉進墳墓,你被挫折踐踏得體無完膚,你被嘲笑、被諷刺、被討厭、被怨恨、被放棄。但是我們卻總在內心里保留著希望,保留著不甘心放棄的跳動的心。我們依然在大大的絕望里小小地努力著。這種不想放棄的心情,它們變成無邊黑暗里的小小星辰。我們都是小小的星辰。
這畢竟是上海,資本高度發達的頂尖國際大都市。它一方面允諾了時代姐妹花們聲色犬馬的物質生活,但資本生產的邏輯也深入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以“價值”,即金錢為衡量標尺,情感可以被欺騙、被取代、被買賣。因此,顧里因被葉傳萍羞辱與顧源鬧分手,南湘為了金錢背叛顧里,宮洺讓親弟弟周崇光“被死亡”……一切人與事背后,都逃不開“資本”的魔掌。在《小時代3》里,郭敬明又導演了一次“樂極生悲”的戲碼,仿佛《小時代2》顧里生日宴會的再現。由此,所有矛盾沖突集中爆發。那確實是“我們活在浩瀚的宇宙里”,人人都被龐大的資本運行體系所操控,再深厚的情感也顯得單薄脆弱。
然而,郭敬明硬是讓人物關系在崩盤邊緣又折了回來,起死回生,更加圓滿。他一而再再而三凸顯的是友情的主題。越是面臨考驗,越是經過誤會,時代姐妹花的感情更加牢固。就像她們唱的“友誼天長地久”,以及口頭禪“時代姐妹花,永遠不分家”。郭敬明企圖通過這樣一個友情神話,來對抗資本的碾壓,展示他的批判力量,并凸顯他的電影并不只是什么消費性電影,而是有所追求,是要獻給永遠不朽的友誼與青春的田園牧歌。
在“友情天長地久”“友情抵抗資本”這樣的高大上口號里,郭敬明成功地支撐了謊言,并成功地為戀物癖找到了依托和借口。他所展示的種種奢靡華麗的生活,不過是時代姐妹花深厚友誼的一種表現。我哪里是在炫耀羅馬游的高端大氣上檔次;我明明是想說時代姐妹花玩得多開心,感情多深厚,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觀眾不知不覺也落入這樣的邏輯,心安理得地實現了雙重的滿足:戀物癖,對物的渴望;美好情誼的堅守,對資本的批判。
彌合的實現與合格主體的塑造
不得不承認,郭敬明太具商業頭腦了。至少在電影里,他成功地實現了資本與抒情的完美結合,實現了個體(又是所謂的“小資產階級”)消費與反抗雙面性的無間隙彌合。時代姐妹花的友情,既滿足了抵抗的幻覺,同時也是麻醉劑,讓觀眾全然忘記他們的第一張面孔:在奢侈品與大都市燈紅酒綠里的目光撫摸與流連。戀物癖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也顯得如此理直氣壯。
郭敬明的影片不可能被禁。雖然,《小時代》的前兩部曾引起官媒的廣泛關注和嚴厲批評,但該系列所體現的價值觀,事實上與主流意識形態不謀而合。它們的訴求都是合格主體的塑造與生產,為既定的社會秩序服務。戀物癖帶來的幻覺與快感,無時不刻不在召喚著個體的消費自覺與消費沖動。他們心甘情愿地加入生產大軍,并得到這樣的允諾:只要循規蹈矩,就能獲得體面甜膩的生活,男的穿得起菲拉格慕,女的買得起愛馬仕。而抵抗的神話,又足以消弭他們在生產過程中因不公平、不自由等產生的種種不滿與怨懟情緒,從而更加用心地投入到生產中去。讓一個城市保持穩定的基礎,是生產與消費過程的基本平衡。對此,郭敬明“功不可沒”。至少,他的《小時代》系列,成功地彌合了二者之間存在的斷裂,為一個即便不合理的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合格主體以及源源不斷的動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