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紅軍》的創作靈感,無疑是來自那首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經典歌曲,它悠揚的旋律和誠摯詞語,真實表達了老區人民對于紅軍的熱愛和依依不舍的深情。今年是紅軍長征出發八十周年,那場艱苦卓絕的兩萬五千里之遙的行軍,改變了中國和世界。
在以往的長征題材作品中,表現的多是革命領袖們政治上的高屋建瓴、將領們軍事上的指揮若定,小人物故事僅為點綴。而這部電視劇的不同之處在于,自始至終都在表現紅軍小人物的革命意志和奮斗歷程。作品擷取10個普通的紅軍戰士,按照時間順序,置于于都撤離、湘江血戰、搶渡烏江、飛奪瀘定、過草地等重大歷史事件中,在我們的眼前徐徐展開史詩般的紅軍長征畫卷。
一條主線,串起十個故事,編劇的巧妙構思給了戰爭劇一個新的視角。在前一個故事行將結束時,帶出下一個故事的人物,猶如火炬接力一般體現出紅軍戰士在長征途中前仆后繼的革命精神。而且,在每個故事里面,根據表現重點不同,又突出了父子情、兄弟情、戰友情和愛情,這種新穎的設計,使得故事更加飽滿和精彩。
這些普通人的故事,印證了我一個觀點。我對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一直有一個我認為最接近事實的理解。一方面,是中國的精英群體,結合國際局勢和中國現實,奮然起來解救中國,領導了這場中國革命。我稱之為十萬菩薩救中國。那些偉大的政治領袖,偉大的軍事將領,以及同樣偉大的文化大軍,都是覺悟的菩薩。
另一方面,是受壓迫的底層老百姓,帶著五千年文明賜予的“天下為公”的偉大信念,紛紛起來改變自己被壓迫被剝削的命運,對外國的中國的壓迫者剝削者,展開了殊死反抗。中國老百姓沒有經歷過奴隸社會,他們不是奴隸的后代,他們在任何時代都不愿意做任人宰割的奴隸。一旦有邪惡的力量把他們逼入奴隸的絕境,他們絕對會起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于是,他們的內在力量爆發出來,成為中國革命的主力,我稱之為億萬沙彌換新天。
他們可能不了解國際形勢,也不了解中國精英階層的政治派別。但是他們有文化信念,有人生理想,有尊嚴訴求,也懂得必須自己起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利益。于是他們紛紛揭竿而起。沙彌的視野沒有菩薩那么開闊,但是他們追求理想、承擔道義的意志是同樣堅不可摧的。
我再強調一遍,那些破衣爛衫的紅軍戰士,那些目不識丁的解放軍戰士,那些罷工的工人,那些納鞋底、抬擔架支持中國革命的村民,他們從本質上說,不是政治領袖動員來的,更不是被忽悠來的。他們也是真正的覺悟者,是有社會理想和文化信念的沙彌。革命就是修行,革命就是維護自己的生命尊嚴,成全自己的利益訴求,進而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不可想象,一個沒有合法地位、只能在血泊中艱難前行的政黨,有能力動員千萬級甚至億萬級的人口,來參與他們規劃的歷史運動。完全是覺悟的老百姓,正在決意起來用生命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跟共產黨領袖的社會理想、政治目標高度一致,兩種正能量猶如干柴烈火,一拍即合,相互依存,共同努力,從而取得了中國革命的成功。
總結起來,十萬菩薩救中國,億萬沙彌換新天。只有從這兩方面來理解,才能正確解讀中國革命。否則,只會覺得中國革命完全不可理喻,只會永遠迷惑,永遠驚異。
以前的文藝作品,表現十萬菩薩救中國的多一些。《十送紅軍》,則著意表現億萬沙彌換新天。補上了這個方面,我們就不會覺得中國革命不可思議。相反,我們會覺得,中國革命的成功,是很自然的,很理所當然的。因為它是跟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信念、社會理想相一致的歷史實踐,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實踐中一個自然而然的環節。
《十送紅軍》啟示我們,中國上流社會玩弄政治,絕不可走得太遠。中國的菩薩如果膽敢背離五千年文明鍛造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文化信念,膽敢背離億萬沙彌的尊嚴和利益,他們的末日就不會太遠。因為中國的億萬沙彌從來不缺乏改變自己命運的血性和力量。孟老夫子所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只是一種理論表述,更是一種歷史經驗的總結。這個總結跟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是完全一致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