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十送紅軍》,有很多感人的元素存在。在這部處處充滿悲壯豪邁與鮮血犧牲場面的電視劇里,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在血與火的戰場上,在偷得浮生半日閑的作戰間隙,處處都閃現著每一個人對美的向往與追求。
人心向善,人意求美,自古為然。在不停的急行軍與硝煙彌漫時刻伴隨的紅軍隊伍里,對美的追求與向往雖然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但美的花朵卻在戰地上,在每個人中間,隨處開放。從而使這股堅毅頑強的滾動鐵流里,時時沸騰出奪目的光彩。
理想之美。紅軍是一個有著明確革命目標革命隊伍。這個隊伍里的每一個人,即便開始時革命目的不十分明確,可在血與火的戰場上,在心與心的交流中,在有組織有目的性的宣傳教育里,在對待窮苦老百姓和反動統治者截然分明的態度上,都會潛移默化地接受它的宗旨,捍衛它的尊嚴,維護它的紀律,獻身它的目標。毫無疑問,崇高的革命理想就是每一個紅軍戰士追求的最最高尚的大美。為了這個大美,任何一個戰士,都可以毫不猶豫地為之流血犧牲。鐘石發父子作為深受不平等社會欺壓的普通農民,帶著對紅軍的直觀認識,一起走進這支隊伍,并先后毫不猶豫地為之獻身。他們身上看似充滿矛盾與齟齬的父子情是美的,而他們在獻身事業上的戰友情更是人倫美的升華。對未來執著的追求與向往,便是他們追求美的路途上不竭的動力。為了擺脫反動階級的壓迫,為了爭取真正的自由幸福,他們做到了赴湯蹈火萬死不辭。如果說他們的理想一開始就是崇高遠大的,似乎有點不太符合實際。許多和他們一樣的普通戰士,革命初期的動機可能都是很單純的,那就是打倒反動階級,自己也過上不受任何壓迫與剝削的生活。而這些人,隨著自己革命生涯的延伸,自身的覺悟也在不斷提高。他們最后所以能夠做到視死如歸義無反顧,那是因為他們革命的目的性徹底清晰了,他們已經知道自己投身的革命是光榮偉大的,是有利于生活中千千萬萬和自己一樣的窮苦人的,因此他們把多殺白狗子作為革命動機的最直接表現,把為之獻身看做十分平常而又崇高偉大的事情。正是無數逐漸覺悟了的普通戰士,塑造了這只隊伍堅強不屈的性格,使之成為不可戰勝的偉大力量。
同樣,在這支隊伍里,還有一群和鐘石發不一樣的戰士。他們有文化理論修養,革命目標明確,革命意志堅定,革命理想遠大。他們不像鐘家父子那樣,在具有樸素的階級意識之中參加革命的,他們是在自我學習探索和國際國內大氣后的熏染中,自覺走上革命道路的。他們通曉馬克思主義,熟諳共產黨人的責任與義務。他們不僅是堅定的革命者,更是革命火種的撒播者和引導者。因此,他們在紅軍隊伍中,發揮著鐘石發們所發揮不了的作用,形成了一種別樣的美。左連長、賀堅,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這兩個人都曾為了追求救國真理不遠萬里,奔赴十月革命的發生地蘇聯。親身的經歷與感悟,使他們身上具有一般戰士所不具備的責任感、使命感和高度自覺性。雖為書生,可他們沒有傳統書生身上絲毫的迂腐與怯懦,更沒有傳統書生追名逐利的庸俗之氣。他們有的是堅定的革命意志和樂觀的革命信念。他們凡事深謀遠慮,把勇敢智慧與正確策略完美結合。革命的理想在他們那里比什么都美麗壯觀。為了美好的理想,他們隨時都準備犧牲自己的一切。這一點上,他們沒有絲毫的猶豫與彷徨。在血與火的生死較量中,除了賀堅那副表明知識分子身份的眼鏡外,誰也看不到他們身上一絲的書生氣。理想之美,在他們那里得到了完美體現。正是這樣一群人,最終走到了革命隊伍的領導者行列,帶領覺悟了的受壓迫民眾,投身到建立新世界的時代洪流中去,并最終贏得了革命的勝利。
如果說鐘石發們的美是樸素之美、粗獷之美,那賀堅左連長身上投射的美就是信念之美和理想之美。
正是這些美,在紅軍隊伍里匯成了一股強大而不可戰勝的力量之美。而這種美,來源于崇高的革命信仰和頑強的斗爭精神。它最為鮮明的標志就是飄揚在每一支紅軍隊伍前面或者勝利后高樹在陣地上的一面面紅旗。可以說,紅旗在紅軍隊伍里,就是美的風向標。它指向哪里,紅軍戰士的理想之花就開放到哪里。每取得一次勝利,那屹立在最高處獵獵飄揚的紅旗,就是紅軍戰士理想之花的又一次美麗綻放。它昭示著,革命的理想之美,是深沉凝重的,充滿活力的,無所不在的。
人性之美。鐵血一般的革命隊伍里,不唯有生死拼殺,刀光劍影;不唯有血雨腥風,寒氣逼人。在紅軍隊伍里,人性之美處處閃耀。它告訴我們,每一個紅軍戰士都是飽含人間真愛的血肉之軀。他們在為理想事業奮斗的過程中,沒有放棄對人類本質美的追求,而是把對這種美的追求向往,表現在任何一個細節上。
鐘石發就是帶著這種美的追求,背著生命垂危的三兒子,走完兒子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的。當兒子謊言說今天是自己生日的時候,平日里疏忽大意連兒子生日都不知道的鐘石發,誤以為兒子所言屬實。就生盡千方百計親手為兒子做了一碗長壽面。雖然兒子沒能吃幾口就訣別了這個世界,可對一個虧欠兒子太多的父親來說,也算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自己的某些缺憾。當他親手為兒子挖好了墓坑,又深感對不起兒子,沒能給他做一副棺材。當他向那個同樣是失去了兒子的老鄉借棺材板的時候,那句“今天老子借你一副棺材,明天還你一個嶄新的世界”的錚錚誓言,陡然間,把一個普通紅軍戰士的形象鍛塑得令人高山仰止嘆為觀止。給兒子做長壽面,體現了慈父之愛之美;給兒子借棺材板,依然是愛子之情發散出來的美。而在那個特殊的條件下,鐘石發的這兩種美都未能得到完美體現。長壽面兒子沒能吃完,棺材也不是完整的,兩者都給他留下了無盡的遺憾與悔恨。而正是這樣看似殘缺的美,凸顯了鐘石發身上難得的人性之美與高尚之美。他愛自己的兒子,可又沒有一般父親那般細膩;他為自己的兒子驕傲,又不愿把這些說給兒子聽。其實,世界上的美幾乎沒有一個想象之中的圓滿之美。任何美中,都難免有缺憾存在。正是這略帶缺憾的美,才是生活中最具魅力的美。鐘石發身上發散的美,就是這種殘缺美的完美體現。同時,我們在鐘石發身上更能夠看到他的這種殘缺美,是因為自己投身革命事業所致。犧牲了小美,贏得了大美,這種美才是人類最崇高的美。
人性之美,在劇中是處可見。賀老憨對十一斤的悉心關愛,是慈悲弱小的淳樸之美;囤叔對沙奎的鼓勵關愛,是生死與共戰友之間熠熠閃光的相依之美;徐護士接受囤叔建議,用善意的虛假愛情安撫瀕臨死亡邊沿的沙奎,更是一種高尚的付出之美;賈班長真心實意答應給小滿娘做干兒子,無疑是一種樸素的敬老之美;小鄧模范對身心受到嚴重摧殘的大鄧模范不離不棄與關愛鼓勵,是戰友加兄弟之間的生死之美;還有那位叫李德龍的普通戰士,兜里裝著鏡子和梳子,一有空閑就要對著照兩下,并梳攏一下自己的頭發,更反映了普通戰士身上人性美的樸實與可愛。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那位把自己保存完好的軍服送給戴瀾的戰士,還有那位把要送給妻子的粉盒送給戴瀾的戰士,都展現了他們懂美愛美的無私之美。常言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紅軍里面,人性之美的無時無處不在,正是這支隊伍有別于其它任何隊伍的不同凡響之處。正是這支隊伍里官兵一致,相互理解、信任、關愛和追求本質美的行為,才使它能夠上下一心、精誠團結、充滿溫馨、無堅不摧。
至愛之美。真正的愛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它不帶任何虛飾與做作。劇中人物所呈現的美都來自人與社會對美的普遍認可與實踐,因此它格外真實感人,催人奮進,給人力量。
賀家父子之間的親情美是真實感人的,張二光與幾個神槍手弟兄之間的友情美同樣是真實感人的,還有賀堅取下犧牲后的左連長的軍帽帶在自己頭上的自覺傳承美、每一個戰士自覺主動把生留給戰友把死留給自己的獻身美,都是感天地泣鬼神的天地至美。這些美,沒有任何外力迫使下的不得已,不羼雜任何嬌柔做作與虛情假意,不含任何世俗功利和彼此利用因素,不存絲毫的勉強生硬和機械呆板成分。一切都是人情之美的自然流露,水到渠成的順勢而下。為什么能夠如此?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都是紅軍戰士,他們都有高尚的情操和遠大的理想,他們都有隨時獻身革命的豪邁情懷,都有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戰友情、同志情、兄弟情。
美的體現、傳承、發揚光大,必得有特殊的環境,特殊的人群,特殊的情分,特殊的志向。在一個維護美、堅守美、追求美甚至可以為美獻身的人群中,美才彰顯得喜氣榮華、扎實穩健、美輪美奐。爭搶最危險的戰斗任務,勇于最先犧牲自己的舉動是美的震撼與壯烈;怕連累戰友,身負重傷者或自覺接受疏散養傷指令或尋機自殺,是美的悲壯與決絕;忍饑挨餓,飽受多種折磨而不改其志是美的堅韌與執著;任何時候,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堅定的信念與豁達的襟懷,是美的樂觀與豪邁。
正是所有的人,都把革命事業放在第一位,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革命必勝的信念放在第一位,才使得他們的言行舉止無處不彰顯著美。這樣的美才是真美、大美、至高至愛的美。正應了那句名言:美己之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誰也不能否認,只有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里,才無愧具有這樣的美。
愛情之美。劇中沒有刻意渲染所謂的男女情愛,更沒有時下電視劇里細膩到膩人狀態的男女情愛。要說有最初的愛情的話,還是賀堅與蘇聯姑娘塔婭之間的愛情。塔婭始終沒有出場,可賀堅始終都在戰斗間隙給她寫信。從劇中畫外音里,我們可以感受到賀堅與塔婭之間的感情是真摯的、感人的、不帶任何世俗觀念的。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中國革命者心目中的圣地。塔婭姑娘和賀堅之間之所以萌生愛情,不用說都知道,那是他們擁有共同的革命理想。按說愛情是不受任何外在條件限制的,可是革命者的愛情就有所不同了。共同理想基礎上產生的愛情,不僅有益身心,更有益革命事業。處在暗線里的塔婭和處在明線里的賀堅之間的兩顆異國情侶的心,就這樣緊緊牽連在了一起,并使之成為賀堅革命生涯中一股不可替代的巨大動力。然而,當賀堅父母之命下的未婚妻梅子到來后,賀堅和她之間自然而然就爆發了預料之中的沖突。梅子天真無邪,淳樸自然。她的美不帶任何粉飾,完全是一朵清水芙蓉。她的天然美里,同樣帶著天然的執著。她一定要賀堅跟自己回家結婚。然而,賀堅那樣的革命者,是不會因為兒女情長放棄自己心儀的革命事業的。二人就在這樣的矛盾沖突中,一步步靠近,最終心心相印。梅子作為一個農村姑娘,她的愛美之心也與常人一樣,她愛自己的未婚夫賀堅,并愿意為他獻出一切,這本身就是一種感人至深的人間真美。即便在她冒著死亡危險,趕赴戰場,找到了身負重傷的賀堅后,二人也依然緊緊守護住各自對愛對美的那份權力。梅子穿上從家里所帶的嫁衣,和心愛的人一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完成了傳統意義上的婚禮,最后一起同前來的白匪同歸于盡。哪一刻,二人的愛情之花伴隨著他們對美的追求,化作一道美麗的彩虹,氣貫長空,催人淚下。
悲壯之美。劇中在出場不多的女性中,戴麗算是最為悲壯豪邁的一個。這個容貌美麗,生著百靈鳥一般歌喉的姑娘,是紅軍隊伍里深受大家喜愛的美麗之花。她不僅天生麗質,能唱深受大家喜愛的歌曲,而且在日后的艱苦歲月里,有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堅毅剛強和堅韌意志。由于身材瘦小,體力不支,她成了經常掉隊的弱者。她也深恨自己的無能,可她一直堅持同其他因為各種情況走在后面的紅軍戰士一起追趕大部隊。當她不幸落入敵手,為了生存,只得女扮男裝。為了需要,她忍痛用刺刀劃破了自己美麗的臉龐,用火炭燙壞了自己甜美的聲帶,她親手毀了自己的自然美。正是戴瀾自我毀美的舉動,成了她身上最可貴最感人之處。她雖然失去了難得的外形美,卻換得了內心豪氣沖天的悲壯之美、高尚之美與頑強不屈之美。這種美,發酵于令人發指的艱難困苦之中,因此顯得撼人心魄,蕩氣回腸。當戴瀾在經歷千辛萬苦的磨難之后,終于找到了自己的隊伍。可令人悲酸的是,這支隊伍當時擔負的卻是佯動任務,他們當時面臨的唯一選擇就是與敵同歸于盡。劇情走到此處,人人的心靈都會受到莫大的震顫。美麗堅強的戴瀾,飽受九死一生磨難的戴瀾,終于回到了自己的隊伍里,可以和自己的戰友們戰斗在一起,犧牲在一起了。劇情雖然悲壯,可悲壯之余,仍然讓我們有一絲安慰。必定孤死在敵人堆里,令誰也難以接受。死在一起奮斗的戰友之中,是任何一個革命者向往的最好結局了。戴瀾早先撒播的美,刻印在每一個紅軍戰士心里。當這支為了大部隊安全即將全軍覆沒的隊伍,在最后一刻,大家依然從容鎮定義無反顧。大家護衛戴瀾,關愛戴瀾,希望用最后的努力撫平戴瀾心中的創傷,讓她在重新回歸的美麗中化蛹為蝶,永遠飛舞在戰地黃花中。當戴瀾衣著一新,重回美麗,走出軍營那一刻,所有的人都真誠地為她歡呼鼓掌、為她歌唱。隆隆炮火中,所有的人都分批次上前保護她。那一刻,這只頻臨死亡絕境的軍隊,投射出的不僅僅是悲壯深沉,更多的是無所畏懼的大氣豪邁。他們身上顯示的是愛美護美的圣潔,視死如歸的坦然,不可戰勝的傲然。
如果我們把戴瀾身上呈現的美比作冰骨鐵心暗香浮動的臘梅花,劇中另兩位女性梅子與徐護士身上的美,同樣可以譽之謂耀眼燦爛的美麗之花。比較起來,梅子更像淳樸清香的荷花,徐護士更像溫情雍容的牡丹花。在為數不多的女性中,三位女性組成了一道獨具特色的亮麗風景,宣示著革命隊伍的群體美,護養著每一個戰士的個體美,襯托著革命事業的璀璨美。
《十送紅軍》,算得上革命者群體美的完美符號。
2014-7-9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