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志愿軍戰士 張亦民
剛過抗美援朝戰爭勝利60周年,又臨甲午戰爭慘敗120周年,一敗一勝,感慨萬千,再讀《參考消息》“軍事名家甲午殤思”的報道,特寫如下感悟獻言:
甲午慘敗,中華大傷,四億同胞齊下淚,辱國苦果怎能吞?
清廷無能,倭國欺負,北洋艦隊葬大海,天涯何處覓神州?
中敗何因,日勝何能,系列文章已闡明,兩相對比服眾人;
制度·戰略,信仰·國運,亞洲將軍作概括,畫龍點睛指要津;[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抗美援朝挫“聯軍”,蕩氣回腸返自尊!
百年屈辱,共黨終結,馬列主義是關鍵,舉世頌歌毛英明;
時空雖變,世事不寧,日美結盟似當年,雙甲又觸國人痛;
知古鑒今,念國癡情,弘揚我抗美精神,何懼鬼魅惡浪掀。[②]
2014年4月20日初稿,5月1日修改定稿)
[①] 此句“制度·戰略,信仰·國運”八個字,是國防大學政治委員劉亞洲空軍上將接受采訪,作為標題發表的。也是系列報道的收官之作。我認為:“制度”是決定軍隊性質的歸宿和生命線,是國家政權賦予軍隊必須捍衛的目標與任務;“戰略”是實現目標、完成任務的手段;“信仰”是一種精神力量,無形的意志力、戰斗力;“國運”是國家命運的表述,劉政委文中是將敗局作為反面教員的樂觀態度來談國運的。這樣,可以將四個主要論點稱之謂評論戰爭的“目標、手段、意志、結局”四個基本環節而具有普遍意義。其實,戰爭如此,其它各種工作也離不開這個四個環節,故有畫龍點睛指要津之感。當否?還請劉政委和讀者指正。
[②] 抗美援朝與甲午戰爭相距近一個甲子,甲午慘敗的教訓在哪里,怎樣總結經驗教訓?從鴉片戰爭以后,特別是甲午慘敗之后,經中國人民對救國真理的探求,到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已作了比較徹底的回答,而系列報道系聯抗美援朝戰爭不多,也感美中不足。“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既不能忘記歷史傷痛,更不能忘記我們已經“走出甲午”的寶貴經驗,離開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去談戰爭的勝負,是跳不出戰爭這個“歷史怪圈”的,故而有弘揚抗美援朝精神、終結甲午慘敗歷史之思念。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