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壇”綜述
2014年3月14日,第一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壇”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行。本期論壇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主辦,主題是“新時期以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成績和問題”。北京大學中文系董學文、金永兵、蔣洪生,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張永清,教育部社科中心馬建輝,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陳飛龍、祝東力、李榮啟、苑利、劉永明、李云雷、王磊、關莉麗、孫佳山、楊娟,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馮巍,《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編輯部張靜,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符鵬,中國文聯文藝資源中心秦蘭珺,《中國藝術報》何瑞涓,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陳亦水等二十余位老中青學者參加了論壇。論壇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崔柯主持。論壇以平等對話、自由討論的形式,回顧和反思了新時期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歷史,分析了當前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現實機遇,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設性的構想。
如何評價新時期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歷史,是論壇一個重要議題。對此,學者們有著不盡相同的看法。有學者指出,新時期以來,一批前輩學者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豐厚的成績。有學者則指出,應對新時期以來的研究成果有所甄別,很多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的研究成果,其觀念和立場未必是馬克思主義的,不應都視為成績。也有學者指出,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馬鞍形”,目前確實出現了一個低落期,某種程度上被日漸“邊緣化”了。
針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被“邊緣化”的問題,有學者指出,新時期以來,馬克思主義從曾經的“獨尊”地位變為“諸子”中的一家,這確可視為某種程度上的“邊緣化”。而這種“邊緣化”的狀況,同其理論隊伍的實力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應有的潛能,是不相稱的。有學者則指出,“邊緣化”是相對的,即一方面是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曾經的“獨尊”地位相比顯得“邊緣化”了;而另一方面,當前在宣傳領域,馬克思主義還是中心,而在學術研究中,同其他研究領域相比,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確有遠離中心的跡象。此外,這種“邊緣化”也表現在影響力上,也就是說,在觀念上、政策上雖還重視,但這種重視比較抽象的,沒有很好落實到具體的理論、批評和學術研究中來。
注重從理論與當下現實的關系中總結和反思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存在的問題,是本次討論的另一重要議題。
與會學者從不同方面探討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中存在的理論與現實脫節的問題。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近些年沒有活力,是因為不敢觸碰現實中具體的實踐問題和理論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理論缺乏解釋當下文藝現象的能力,很多研究都是在簡單重復經典命題,不能面對現實問題,這使得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缺少闡釋力和說服力,從而缺乏吸引力。其次,在更廣泛的范圍內,缺乏回應現實的能力。新時期以來,中國學界出現了很多對馬克思主義形成挑戰的問題,卻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討論,這種現象自90年代以來尤為突出。復次,有些研究者缺乏理論信仰,沒有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方法轉化成個人內在的自覺和理念。
除了同現實的脫節,對經典文本把握的不足,也是與會學者的關注之處。結合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中一些經典命題的闡釋,有學者指出,當前學界對經典文論文本的把握是很不夠的,有許多地方的解釋并不準確。同時,有些研究成果存在表面化、不夠深入的缺欠,對一些概念,命題的闡釋有望文生義之處。
盡管存在諸多問題,但學者們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未來發展,還是充滿信心的。大家指出,近年社會文化語境出現的一些新變化,為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提供了難得的契機。首先,從國家層面看,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強調應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研究。其次,從社會發展的現實來看,我們身處的環境,越來越有利于我們發揮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威力。再次,從全球化進程及其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看,馬克思所討論的“問題性”依然有效。當代西方出現的金融危機,以及占領華爾街等反抗運動,凸顯的仍然是馬克思當年提出的問題。因此,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今天其實是更重要、更有針對性,其方法論也更有效了。此外,從當代青年的思想狀況來看,現在大學生開始穿透自由主義和審美主義的迷霧,對現實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這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現實土壤。這些因素,都可視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出現轉機的現實動力。
立足現實語境,與會學者就如何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提出了一些初步構想。
有學者強調“回歸原典”的重要性,提出應“走近馬克思”、“回到馬克思”、“開掘馬克思”,即在經典作家原著上下功夫,不能只是依靠二手、三手材料,否則難有突破和創新。有學者提出,要結合原典,對一些概念、命題和觀點進行仔細的辨析。也有學者指出,馬克思主義是西方思想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們不僅要走近馬克思的文本本身,而且應結合西方文化發展的歷史,探討其思想在西方歷史中出現的原因。這樣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進而思考馬克思的思想在當下所能產生的作用。
有學者則側重強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實踐品格,強調理論應切入現實,指出結合現實是馬克思主義文論煥發活力的關鍵所在。在正本清源的意義上回到馬克思的文本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多在聯系實際、解決具體的現實問題上下功夫。而對于“現實”,有學者強調的是文藝的現實,認為應當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當下的文藝現象,提出新的理論命題。有學者則強調勞動者的生存現實,指出馬克思主義文論應關注普通勞動者的生存境遇,把關懷勞動者作為立足點,從勞動者的現實中提煉出新的美學原則。
當然,“回歸原典”和“切入現實”是不矛盾的,學者們都承認,兩者應該結合起來,我們應當帶著現實問題回到馬克思,從經典作家的思想中獲得新的解釋、新的認知。
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論和其他理論資源進行對話的問題,也為不少學者所關注。有學者認為,我們應主動去吸收一些理論資源來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論。馬克思帶給我們的不是教義性的東西,而應是一種思想方式。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闡釋當代社會文化尤其是面對一些“前衛”藝術現象時,顯得有些脫節,而搬用現成的西方理論則比較容易解釋。因此,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不妨和新的話語進行某種融合。也有學者結合西方當代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指出,當前學界往往推崇西方一些碎片化、符號化的思想,并將之視為與馬克思對立的思想模式,他們將“結構”、“解構”等思想作為了中國文論的范本,用能指/所指的闡釋模式代替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闡釋框架。但這些碎片化、符號化的思想其實并未離開馬克思經典著作的問題域,我們在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時候,也可以吸收這些東西。還有學者提出,要突破學科知識的狹隘性去理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有著豐富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思想,他們是在人類解放的偉大事業中看待美學和藝術問題的,而我們往往只關注學科化的知識,因此應該打破學科藩籬。
與會學者就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也交流了看法。有學者指出,“西方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當前比較流行,是因為其理論直接指向西方當下的社會問題、文藝問題,比較容易應用到批評實踐中去。也有學者指出,“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改良主義的成分比較多,但這不妨礙我們站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的角度,分析其長處和短處,提取其有利的成分。有學者則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現實作用其實是有限的,它主要是在學院里有些影響。馬克思主義只有以更具說服力的方式解答現實問題,才能煥發活力和生命力。
一些未能與會的學者通過書面發言的形式也參加了討論。本期論壇產生了良好的反響,《中國藝術報》做了及時報道。今后,該論壇將陸續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探討,力求為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