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不朽如塵埃
2010年初,我曾應邀去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市參加一個考察活動,在鄂市的主市區之一準格爾旗,即聽說該旗的公安局長郝萬忠是個厲害角色,一個響當當的好警察,但說實話,到底這個好警察能好到什么地步,說實話我不清楚。
2011年夏天,在媒體上看到郝萬忠已經于5月份去世的消息,他沒有死在抓捕歹徒的槍戰現場,而是死在一條晨練的跑道上,并迎著初升的太陽――寧瀛在她的新電影《警察日記》里詳細描述了郝萬忠的死亡過程,只是將朝陽變成了雪花飄灑,我讀出的內容是,這個本來年富力強的真男人,轉瞬間耗盡所有精力,且來不及留下任何一句對家人的叮囑,撒手而去。
雖然是故事電影,但《警察日記》甚至沒有更換原型者的名字,郝萬忠仍然是郝萬忠,這或者可證明,幫助寧導演創作出這部電影的郝萬忠的60多本日記的故事性份量之重,原型本來的故事就相當精彩,并無須藝術家再做太多編排。
郝萬忠能從一個邊遠農村的小學老師,成為一名威震內蒙古的神探,固然有他自己的不懈努力的原因,亦與近20年來,內蒙古在經濟上有了改天換地的大進步關聯密切,他成為警察之時,當地還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小東勝區,但自從2001年更名鄂爾多斯并設市之后,隨著煤礦的大開發,該地神速般成為中國發展最快的城市,之前最著名的一個統計是,到2010年,鄂爾多斯市人均GDP已經超過香港。
而我們在電影里看到,那些城市的輝煌發展過程也成就為郝萬忠從一個普通警察成為一句知名神探的外部條件,正是鄂爾多斯市十多年來的飛速發展所帶來的種種矛盾,讓他成解決這些社會矛盾的絕頂高手,換句話說,他也是為了解決這些種種現實矛盾,最后竟生生給累死了。
寧瀛在《警察日記》的創作里,尤其對現實的觀照和解讀,有著少見的嚴謹和深刻,這與兩年前某導演創作的相同題材的“神探查理張”者的正好呈現鮮明的相反路數,后者明擺著,表面如挖到寶一樣選擇北京一個基層警察的先進事跡,暗里卻注入大量憤世、玩世的私心水分,啟用一幫歪瓜裂棗的男女公知,主旨幾乎至于污染警察――而《警察日記》里的郝萬忠形象的樹立,則更貼合于現實邏輯和積極價值,創作者有埋下頭來研究中國當下社會現實的篤定勁頭,所以才研發出幾段頗有現實意義的電影故事。
比如,郝萬忠為那幾百位農民工討薪的段落,電影首先沒因鄂爾多斯市的神速發展而回避日益加劇的勞資矛盾,更沒有回避政府機構和執法機器從中的受到的矛盾夾擊,好警察郝萬忠是合格的維穩工具,但他又是來自底層階級的人,他帶著責任和感情擺平了那次數百人的討薪游行,在內心,他是明顯傾向于農民工階層的――但同時,片中暗表,郝的大哥也是一個財力相當的民營老板,你看,那一段,他大大咧咧地向大哥要了10萬元的贊助,為警隊有困難的同事和家屬謀福利,這一次,王景春的表演雖然外表強大,卻有些虛張聲勢,甚至有點兒小無賴的意思。
再比如,全片最重的段落,即郝萬忠如何親自率隊治理鄂爾多斯市卡車外運罷市危機,他如何將那群用非法甚至是暴力手段壟斷卡車外運的家伙逮捕歸案的過程,其實是當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與法制建設之間的存在著顯著灰色地帶的表征,那種看似純然的市場經濟里,埋伏著強大的官商同求,更埋伏著強大的黑惡內幕,郝萬忠依法將那伙人的行為從經濟糾份升格定性為有組織黑社會的過程,這被依之“法”其實也受到嚴峻考驗,這讓人不由想起現實社會里,另一位比郝萬忠名頭更響亮的著名警察的慘痛反黑經歷。
不知是導演沒有意識到,還是導演沒有著意表現,其實,到電影的那個段落,一心為民、忠耿執法的郝萬忠其實已經因之得罪了體制內更強大的幕后人物和幕后力量,也許一只無形的口袋已經為他布好,就等他往里鉆,但這時,他恰到好處地倒了晨練的跑道上。
我忽然想,好在,郝萬忠死了,假如他沒死,再給他10年時間,他也許也會一樣落入一個無底的復雜深淵里。
這也是真正的中國。
《警察日記》最大的戲劇性是一樁郝萬忠甫入警界時即遭遇的人命要案,至死他都沒有偵破,那個被滅門的不幸之家十幾年來一直被塵封著,但鄂爾多斯的發展更需要將這片舊樓推到,開發新的地產項目,利益集團們要賺錢,作案現場就得湮沒,當郝萬忠最后一次進入那個悲慘的房間,內疚地回憶起這久未偵破的案件時,他的身體重重地落坐在一只布滿塵土的沙發上,一片灰塵從他的身軀下反噴出來,彌漫了間房子,這一頗具象征意義的鏡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不久之后,郝萬忠自己也悄悄成為了這塵埃的一部分。
這是怎樣一種悲壯暗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