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林文藝討論會(20-0)
編者按:
我們西南新左翼文藝群本次的討論會討論人性問題。人性問題是哲學研究及人類社會最重大的理論問題,我們對此問題的認識還很膚淺,但由我們來拋磚引玉也無妨。
本期田鋒的文章主要談了馬克思主義人性論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指出了“資本主義的人性論本質上是要為個人資本服務的”這一基本但往往為研究者忽視的事實。曙光的文章在介紹了西方對人性的重要論述之后,著重對改革開放以來文學當中“反人性、重肉欲”的丑惡現象作了猛烈抨擊。倪劍雄先生主要對新左翼文藝的宗旨作了介紹和闡釋,對我們應當肩負的歷史責任發出了號召。群成員“心的指引”就人性問題貢獻了自己的思考。最后修言主要就人性的概念進行了解析,對人性的善惡評價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作為本次討論會的主持人,修言對本期所有文章的個別字詞在盡量不影響作者原意的前提下作了修改,若有不妥敬請諒解!謝謝!
西南新左翼文藝群(2014-3-5)
(群號:225174960)
目錄:
1.田鋒:馬克思主義人性論的兩個基礎·········································1
2.曙光:文學中有關人性論的批判·············································2
3.倪劍雄:我的新左翼文藝人性觀·············································4
4.心的指引:也談人性·······················································7
5.修言:人性的定義、善惡評價及其他·········································8
白果林文藝討論會(20-1)
田鋒:馬克思主義人性論的兩個認識基礎
關于人性,歷來就是紛繁復雜,爭論頻仍。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人性論理論和人性論的實踐。過去的人性論總體上是一種抽象的,并非具體的;或者是一種形而上的,而非形而下可運作的;又或者是一種局部而淺顯的分析,而非全面而深刻的解剖。這樣的一種倫理道德,到了馬克思這里,人性論就產生了飛躍,從感性到理性,從主觀臆測到科學判斷,從唯心主義的理論發展成為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讓我們能夠準確的把握人性論的核心要義。如果馬克思主義是科學,那么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論也是科學的。既然是科學,那么就應有一個尺度,來衡量這門科學的運用,而不是隨心所欲的利用所謂的人性的概念來否定或者肯定人間的一切。
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論首要的就是物質基礎,一定物質基礎下的社會形態產生與之相適應的人性觀,在這個條件下我們說沒有抽象的超階級的人性觀。由于過去歷史條件的制約,物質條件不發達,總是造成一部分人無償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勞動成果,這樣就形成階級的對峙。那么必然是代表統治階級的人性論成為這樣一個物質條件基礎下的主流。不管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又或者馬斯洛的需求論,都逃脫不了統治階級針對自己當時物質條件的制約而采取的人性論倫理需要。
馬克思主義人性論的次要基礎就是文化基礎。不同的物質發展階段形成不同的文化形態,也可以說成是思想形態。有什么樣的社會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文化。西方的資本主義人性論立足于個人的需要和發展,其實就是迎合資本發展的需要,一個是人員的自由流動,另一個是資本的自由流動,所有不利于人員和資本流動的社會形態和文化都是被他們攻擊和批判的對象。而目前的社會主義國家由于都是后發國家,國力弱小,為了趕超,不得不采用集體主義的方式發展國民經濟,這樣對外有利于與外國資本競爭,對內也有利于內部成員收入大致均衡,保持社會穩定發展。更重要的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最后形成壟斷,其實也已經有了集體主義經濟的某些內在形式。可以說,資本主義的人性論本質上是要為個人資本服務的,因而其攻擊集體主義提倡個人主義就成為一種比較明顯的手法。
對于人性論的具體內容是可以進一步展開論述的,資本主義人性論和社會主義人性論有什么區別和聯系。社會主義人性論必然是脫胎于資本主義人性論的,但是又大大的超越了資本主義的人性論。這個方面我們只需要認真分析一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過程中涌現的典型人物,就可以有一個基本的判斷:雷鋒、王進喜、陳永貴、焦裕祿等等,他們身上都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所發展起來的科學的人性觀和實踐。
(2014-2-11成都)
(群號:225174960)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