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無意中看了韓國電影《流感》,與人議論,有所感。
名字“流感”,是有象征意義的。不但是指現實的流感,也指由它引發的社會效應。在不可把握的突發災難面前,人的理智、耐性、信念都被摧垮,恐懼、慌亂像病毒一樣四處蔓延,不可控制,瞬間崩蝕社會有機體。在這個整體的氛圍籠攝下,上演了從上到下的一系列驚險故事,展現了從小人物到大人物的蕓蕓眾生像。于是,民眾瘋狂搶奪,醫院難以應對,交通陷于癱瘓,政府鋌而走險,喪失信心,放棄療救,封鎖鎮壓,以致民眾更加不安,秩序愈加混亂。在這其中,還交錯著悲郁的離別,撕心的呼號,狂暴的復仇;自私的種子勃然萌發、傳播,加劇人的整體毀滅。
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流感”,迅速把全社會聯系在一起,為我們展現了廣闊的社會圖景。電影取材于豬流感爆發,因為并不久遠的共同經歷,我們對其中一些故事很能感同身受,對其中各色人物的面貌也很容易辨認,這便增強了電影的現實感,與好萊塢慣以奇幻、未來、超現實為主題的災難片劃清了界限。
電影對現代工業社會的脆弱、人與人關系的微妙、政府與人民的關系、韓國受制于美國的事實、以及對美國這一超級霸權以科學名義行冷酷殘忍專制之事的揭露,融會在“流感”這一突發事件面前呈現的,電影制作者獨具匠心。
當然,最顯而易見的解讀,也即電影的“主旨”,大概都不是以上這些。顯然,讓人普遍感動的是其中的溫情,友誼,善良,正直。這當然是以男女主人公(包括小女孩)為核心來表現的,但也以大大小小的許多人物作為陪襯,使這一主題更飽滿真實。比如,病毒的第一攜帶者,那個東南亞人,對小女孩樸素的友情與奉獻;還有一名警察與母親的別離,還有男主人公與哥哥間的手足情,甚至人販子痛失弟弟之后的不能自已……另外,在上層,有良知的醫生堅持真理與正義,總統臨危不懼,心系人民,與邪惡和霸權作不妥協的斗爭;從士兵到高層,被小女孩的哭泣所感動,改變行動。當然,又時時處處有著對立面的存在,真善美與假惡丑交織并存,甚至集中在同一人同一事上,在相互斗爭中顯示自己的力量,同時增強了電影的表現力。
現在到電影的題旨上,很顯然,這是一個溫情(愛)最終戰勝邪惡的故事,也是其感人之處。這其中,有男女之愛,親人之愛,兄弟之愛,陌生人之愛,也有男主人公“普救世人”的大愛,當然,還有總統對人民的愛,人道主義之愛。這些,也都交織呈現,而集中于三個主人公身上。電影手法得到充分展現。
如果從傳統敘事作品的角度來看,電影還是有缺陷的。不過缺陷也正是可資反思處,可以獲取一定深度。男女主人公性格截然相反,固然互相映襯、碰撞、補充,在一系列矛盾沖突中充分呈現、發展,使得故事搖曳多姿,驚心動魄,然而兩人最后的結合,即便是情節開展的自然結果,但考慮到性格、價值觀的差異,還是有些生湊——兩人之后會怎樣?電影沒說,但在結尾有一個輕松的小場景:女主人公嗔怪男主人公不要老想著去幫助別人。其實,這不經意的對話,正好提示了兩人的根本沖突,而這也是他們偶然相遇、展開矛盾、發展關系的起始。
顯然,女主人公的形象更具真實性:在現代社會中,作為一個職業醫生,她是敬業的,小心翼翼地處理著各種關系,不敢絲毫懈怠、差池;她與前夫分居,一人承受著生活壓力;她甚至不得不把女兒訓練成一個早熟的“現代人”,高度適應陌生人社會,對自己的目的、利益絕對明確,對陌生人堅決不信任;不輕易表達感情,把別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把人的職業看作唯一屬性。她是個冷美人,冷靜,自私,警覺,工于心計;同時,對女兒的愛也是真摯的、極端至于扭曲的。這種愛,也是基于對社會對他人的冷漠、恐懼,對社會壓力的謹慎應受;這種愛,既可以像影片中展示的,保護了女兒,最終拯救了社會,同時,也很可能毀滅自己和親人,傷害他人,毀滅社會——電影中許多細節暗示了這種隱性的發展方向。
與之作陪襯的,還有許多次要人物。有為了病死的弟弟而瘋狂復仇的人販子,有陰險狠毒的警察長官,以權謀私的議員,霸道殘忍的美國人,還有怕被傳染而要求封鎖盆塘的其他地區的“廣大人民”……這些形象在現代社會中并不陌生。他們也許并非全惡,他們或為自己的地區,或為自己的親人,在災難面前做出了并不“人道”但大多可以“理解”的選擇。人們需要愛與被愛,但在復雜、多變、脆弱的現代社會關系中,人們只能將愛畸形地施與“自己人”。危機一來,一切平等、博愛、正義都蒼白無力。(當然,親情與愛情依然有力,成為希望所在,同時減弱了故事的悲劇性。)
倒是貿然闖入現代社會的那個東南亞人,作為一個“局外人”,引發、卷入、目睹了這場騷亂,在主客對比中,無意中形成了深刻的嘲諷。
他是流感的傳播者和第一幸存者,被現代人作為救命稻草搶個你死我活;他善良樸直,很輕松地與小女孩交上了朋友;他關心他人,重情重義,無私奉獻,為小女孩和全社會的得救提供了重要條件;他不懂得現代社會的規則,沒有那么復雜險惡,也不讓人害怕警惕,而現代社會中的“好人”——男主人公,卻很難得到同社會人的信任,演出一出出鬧劇。現代人、現代社會,與前者相比,外表上是體面的,背后卻有著太多不體面的尷尬。
那么,男主人公的形象是不是就有些“假”了?在上述社會情境中,竟然有“出淤泥而不染”,大公無私,堅持原則,執著奉獻的“活雷鋒”,可真奇了。當然,他的奉獻很大成分上加入了“現代”因素——“愛”,尤其是對女主人公微妙的愛意。而后者正是現代人的需要和期待,自然更能得到同情、欣賞。他顯然超越了“小資情調”,但他的“道德”卻在審美上很大程度地讓位于“情調”,他的超越性使得“小資情調”更讓同情者著迷,于曲折經歷和美好結局中,為他們確立了一個“小清新”的審美空間,一個現代人向往的真情的凈土,一個幻象,一個烏托邦,一個理想范式,可供想象,也僅供想象。
另外,女主人公冷酷到底的性格,也始終沒有發生真正的變化。人物形象的多色調和發展性沒有很充分地呈現。更甚者,在從上到下、從內到外都一片冷漠自私的社會的最頂層,影片居然隆重推出了一個“神一樣的存在”,一個不畏霸權,堅持正義,熱愛人民,恪守原則,大智大勇的“總統”,由他挽救了局面。這像極了“外敵、內奸、佞臣、貪官、污吏、愚民——明君!”的古代模式。這無論在人物塑造還是政治表現層面上,都是幼稚膚淺的。但這種高層英明神武拯救世界的形象,在發達國家的影視作品中并不少見,也為現代觀眾樂于接受,這本身已足以反思——影片除了個人英雄主義的男主人公,神一樣的總統,以溫情打動人的小女孩,其他人尤其是民眾則是自私、沖動、狂暴的,并沒有展現他們的正面的集體力量。小女孩打動了士兵,讓他們不忍心開槍,但前面死的民眾呢?就該當嗎?人們除了期待奇跡出現,就沒有別的出路了嗎?英雄/精英與民眾的關系就只是救與被救甚至是隔空操縱嗎,就沒有其他可能性嗎?顯然,影片在這里又陷入了淺薄的俗套——英雄/精英+溫情+巧合=拯救世人。
此外,作為一部現實性很強的影片,還大可以有挖掘之處:比如現代國家機器的多面性,如何看待現代醫學、科技,現代人的關系和處境……電影的表現手法和形式本身也有待較專業的分析。我的朋友還與我討論了政治層面上,有關國家、權力、政府與人民、民主與民意、精英與群眾、人道主義、群眾運動等問題。這種種層次、視角的解讀,本身即顯示了電影所呈現的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以及文藝作品意義生成的多種可能性。
不過,話又說回來,盡管可以得到很多啟示,但如果簡單認為作品“批判了什么,歌頌了什么,表現了什么”,就可能一廂情愿了。因為,這種從社會價值出發的闡釋,很可能并非電影制作者的本意和廣大觀眾的意愿。說到底,這部商業影片,無非是慣有的帥哥+美女+可愛、英雄救美大團圓的模式。于是在呈現出上述意義的同時,本身也在消解著這種闡釋意味。此外,驚險刺激的場面,逼真炫目的鏡頭,交錯起伏的線索,曲折緊湊的情節,讓接受者時刻處于高度緊張、興奮、動情的狀態,很是“過癮”。這就對了,好看、過癮才是目的。這樣,賺得你一陣笑,一把淚,進而一把鈔票,則皆大歡喜,是電影之外的“現代社會大團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