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泰囧》的火爆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現象。在上映四星期后,這部小成本的電影創造的票房神話和大眾話題依然扶搖直上。目前,《泰囧》累積的票房已經超過12億元,據稱打破了至少十項國內影史記錄。
與《泰囧》的火爆呈鮮明對照的則是另外兩部大片的慘淡。《一九四二》投資過2億,號稱是大導演馮小剛耗盡19年心血的圓夢之作,票房卻不過4億,而業內人士稱,至少要5億才能收回成本。《王的盛宴》則成了2012最大悲劇:投資近1億僅得5000萬票房。
《泰囧》為什么這么受歡迎?記得《泰囧》上映之初,筆者一位朋友看完之后是這樣評價的:“真逗”。用“真逗”兩個字來形容這部電影,已恰當得不假他求。據說,在觀看《泰囧》時,電影院里觀眾平均1.5分鐘笑一次,全場爆笑近百次。如此“笑果”,在同檔期上映的影片中,絕無僅有,這應該就是《泰囧》爆火的主要原因吧?
相比較而言,《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就沉重多了,馮小剛和陸川都還算是有抱負的導演,希望觀眾能夠通過他們的作品思考點什么,比如政府和人民的關系,中國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成功與失敗的原因,等等。他們的思考未必是正確的,但愿意思考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泰囧》與《一九四二》、《王的盛宴》在觀眾中遭遇的冰火兩重天,讓我聯想起馬克斯.韋伯在100多年前嚴厲批評德意志民族時所指出的那種“軟乎乎的幸福主義”,在我看來,正是這種“軟乎乎的幸福主義”所構成的社會心理的氛圍,導致了不同主題電影的不同命運。由于社會心理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社會未來的走向,因此這比電影本身更值得我們剖析。
什么是“軟乎乎的幸福主義”?按照韋伯的解釋,就是只要過“好日子”就行了,別的都無須多想。附著“幸福主義”之上的則是一種“懶洋洋的樂觀主義”,這種心理和思維方式,傾向于把困難的解決推到遙遠的未來,寄望于無限的增長和自發的博弈會自動化解一切矛盾。在這種心理狀態中,自信、寬容、開放、活躍經常與自戀、怯懦、茍且和即時行樂聯袂而行,難分彼此。《泰囧》異常火爆表明,這種“軟乎乎的幸福主義”已經日漸成為民眾,特別是大部分城市居民全部的生活內容和精神追求。
但韋伯認為,沉醉于這種心理狀態的社會往往潛伏著巨大的風險。這位被稱為是“資產階級的馬克思”的人物,是在1895年就任德國弗萊堡大學經濟學教授時,發表的一篇著名演講《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中嚴肅地提出這個問題的。當時德國已經在普法戰爭中擊敗了法國,完成了國家統一,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在科技和文化,特別是國民生活水平及基本教育素質方面,還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德國的崛起已經不可阻擋。但在韋伯看來,德國固然處于歷史上最有希望的時刻,但同時也處于歷史上最困難、最危險的時刻。
韋伯在演講中指出,德國所面臨的時代主題,就是要為德意志民族的復興而斗爭。但當時的德國卻還沒有一個階級、一個階層在政治上成熟到可以代表本民族的長遠的根本利益的程度。容克貴族不行,他們代表的是極其落后的生產關系;資產階級也不行,他們夢寐以求的不過就是有個強權來保護自己,并時刻準備在國內出現動蕩時把資產轉移到國外;工人階級也差得很遠,他們沒有自己的堅強組織,也沒有自己的政治目標,基本上還是一群庸眾。
然而在德意志民族復興的道路上,無論是國內還是在國外,都還有許多嚴峻的挑戰。國內有貧富差距等尖銳矛盾;在國際上,和英、法、俄等列強的攤牌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在這種時候,德國最需要的心態是丟掉幻想,準備斗爭。但在德國社會彌漫著的卻是要踏踏實實地過“好日子”的氣氛,這是自欺欺人,非常危險。韋伯因此大聲疾呼:德意志民族遠沒有到可以高枕無憂的時候,相反,如果沒有更高的政治目標來統攝德國的未來發展,那么眼前的繁榮就會成為過眼煙云。
韋伯認為,擺在德意志民族面前的最緊迫的任務,是要加緊打造一個新的“政治民族”。所謂“政治民族”,就是指要善于從民族復興這樣一個政治目標的角度,而不單單是從消費水平、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考量自身前途的民族。韋伯認為,有這樣一種思考習慣的民族,才是一個政治上成熟的民族,才有可能在未來的航程中避開暗礁險灘,戰勝驚濤駭浪。以后的歷史事實證明,韋伯的對德意志民族的預言不幸而言中了。德意志民族在韋伯演講后5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歷盡艱辛,幾乎萬劫不復。
用韋伯在100多年前的思考,來觀照當下洋溢著“崛起”的自得情緒的中國社會,會有什么發現呢?非常遺憾的是,只要面對事實我們就不能不承認,韋伯所說的德意志民族沉浸于其中的“軟乎乎的幸福主義”、“懶洋洋的樂觀主義”和“政治上的不成熟”,未嘗不是今日中國的一個現實情景。如果說有什么區別,則只能說中國面臨的問題比當年的德國還要嚴重,因為中國甚至連基本的國家統一都還沒有完成。而中國的民眾,主要是中國的精英們,也很難稱得起“政治上成熟”,這從膚淺教條的“普世價值”居然能夠事實上統攝中國相當一部分輿論和高校的講壇就可見一斑。
不久前,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威廉·恩道爾先生來到中國推出他的新著《目標中國:華盛頓的“屠龍”戰略》。這位常年研究地緣政治的美國學者試圖通過中美“人民幣匯率之爭”、利比亞內戰真相、“黃金大米神話”、中日釣魚島爭端等一系列國際事件,分析美國的對華總體戰略,試圖喚起中國社會的警覺。但遺憾的是,恩道爾先生在中國受到了冷遇,似乎人們都害怕他的“盛世危言”影響了自己的好心情。
但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一個絕對必要的前提是中華民族也必須成為一個成熟的“政治民族”,必須跳出“軟乎乎的幸福主義”和“懶洋洋的樂觀主義”。我們不能一廂情愿地認為“好日子”既然來了就不會再走,因為從長遠來看,斗爭是無法避免的,我們唯一能作的只不過是對斗爭的前景、規模和方式進行盡可能理性的控制——但《泰囧》火爆所折射的社會心理,提醒我們要達到這一目標還要做艱辛的努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