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心靈史》出版后,20年的時間里我等待一個嚴肅的批評,站在不同的立場、擁有不同的社會知識基礎和哲學思維,提出一種駁難式的促進提高的批評,但我迄今仍然沒有等到。”日前,張承志在復旦大學做了一場名為《從清華園到巴勒斯坦》的講座,他表示,他對關于 《心靈史》20年來的批評并不滿意。
在張承志看來,“一個作家走到人生的暮年之時”需要為自己的人生做一個總結,這種總結從一本書開始,這本書就是《心靈史》。對于張承志而言,《心靈史》并不是一部偉大的驚世之作,也不是什么比別人高級的自我吹噓、排除他者的作品。“這本書只在這樣一個問題上有一點意義:它是接受了一部分民眾的委托寫作的一本書,同時這本書又達到了作為一個作家最好的心情抒發,它是結合了作家和一部分民眾心意的產物,這使得它具有一點特殊性,但除此之外,書的內容、表達、思想等,都要靠將來來驗證,我沒有資格自我吹噓。”
在《心靈史》出版的20年時間里,對這本書的評價毀譽參半。一方面它得到了大西北絕大部分民眾真摯的喜愛,甚至有些狂熱喜歡這本書的人其實目不識丁,張承志在高興的同時,又不免緊張,“當你的東西并沒有被他讀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理解,這不免就有一種諷刺,你就不會沾沾自喜”。另一方面也遭受了最尖銳的批評,但在張承志看來,這其中并沒有“認真的批判”,“現有的批評有些是情緒性的表現,有些是西方觀念的翻版,這讓我非常為難,因為只有有了駁難式的批評,我才會進行非常認真的討論,這個機會我20年來沒有獲得”。
盡管《心靈史》沒有得到一次“認真的批判”,但張承志卻最為看重這部作品。他花費了三四年的時間對這本書進行重新修訂,近期自己印出了這本書的精裝紀念版,沒有出版社,沒有發行人,總共750本,只在朋友中流通,正如他所說,這只是針對自己人生、思想的一次“總結”。
此次修正,為了對《心靈史》中涉及的社會、歷史、神學、文學等問題進行更深入的解讀,張承志再一次重新深入大西北,“在新的認識調查和真理的探索之路上,找到這本書的缺點所在,書中寫得不準確的或者是寫得不夠充分的地方,或者因為作家的特權渲染過分、感情使用失衡的東西,重新修正。”張承志說,《心靈史》的寫作與單純的小說寫作不同,“寫一本小說,作家完全可以遠遠甩開與自己完全不相干的東西放任自己的筆端,但這本書是和一部分民眾結合的產物,你必須為此付出一些代價,你需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在歷史問題、社會問題、神學問題和文學問題上全面地做出大致正確的表達。譬如說一些歷史問題之前有所偏頗的,我此次做了一些修正;神學問題上,對于伊斯蘭教未來正確的方向和道路,你要有一種傾向性的追求”。此次的修正,對于張承志有更重要的一個意義是, “經過20年的時間,我的火候已經與當年不一樣了,我已經能夠在一些問題上做出補足。”
用 《心靈史》 來總結自己的一生,張承志如此看:“能夠找到這樣一種形式串聯了我的一生,這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運氣。我們要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要讓自己被生育出來的這個生命不被侮辱。我很慶幸自己在這條道路上一直走到了今天。”(何晶)
附:第六屆“中文周”系列活動之“精神”——張承志:從清華園到巴勒斯坦
來源: 北辰文社的日志
90年前,有一位勇士為尋找光明而奔走呼號,以筆為劍,劃破漫長的黑暗。
當代,同樣有一位戰士,從未向潮流投降。以筆為旗,提倡“清潔精神”,主張“抗戰文學”,引起文壇深刻的震動。
張承志,是和魯迅在二十世紀前后交相輝映的文學大師和“真的勇士”。
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一個近乎極端的理想主義者。一個狂熱的宗教民族主義者。一個虔誠的哲何忍耶教徒,當代最后的魯迅。人格之光明亮但不刺眼。
一個獨特的回族宗教,一部文學形式的宗教史,一次震撼人心的演講。一次彰顯大愛的捐款。巴勒斯坦之行,濃墨重彩的一筆。
“巴勒斯坦的命運,不,不會這么可恥地結束。
我們堅信真理——像堅信他的一切美名——不管再經過多少年,只要人還信仰正義,一切隔離的壁壘都將被拆除,一切殖民主義的戰火都將熄滅,一切犧牲的靈魂都將在天堂的樂園里,得到無限的慈憫與安慰。
那時,我們將回到這里,回到你們身邊。我們將回到貝魯特和安曼、回到加沙和杰寧、回到黛兒亞辛,回到復活的巴勒斯坦。等那一天到來時,我們將高喊——和平屬于你,巴勒斯坦!
我們將作證:巴勒斯坦——你作為區別過去與未來的標志,你作為人類尊嚴的里程碑,將獲得永恒的生存。”
——張承志在巴勒斯坦難民營的演講(越過死海)
他堅持著他的理想主義,堅持著他的對于形而下的蔑視與對于形而上的追求。一種精神的饑渴、信仰的饑渴,乃至可以稱作‘迷狂’(無貶意)的東西出現在他的作品里,令人肅然又令人驚心動魄。
——王蒙
第六屆“中文周”系列活動之“精神”——
張承志: “從清華到巴勒斯坦”
主講人:當代知名作家張承志
主持人: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思和教授
主辦: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時間:2012.10.26 下午3:30
地點:光華西輔樓104
嘉賓簡介
張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東省濟南市。曾供職于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海軍創作室、日本愛知大學等處。現為職業作家。1978年開始筆耕。曾獲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第二、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及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已出版著作30余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義氣質”著稱。
1978 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曾多次獲全國中、短篇小說獎。代表性作品有小說集《黑駿馬》、《北方的河》、《黃泥小屋》;長篇小說《金牧場》、《心靈史》;散文集《荒蕪英雄路》、《清潔的精神》等。張承志有著一種獨立不羈 ,莊嚴深邃,冷峻熱烈的審美品格。他以一種獨白的方式表達著他的精神哲學,以一種自信堅定的姿態捍衛著一種神圣價值觀,以一種熔鑄詩歌、音樂、繪畫、歷史和哲學的復雜形態創造著“美文”。他那種具有燃燒性和震撼力的新語言和新思想,顯示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獨創性魅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