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魯迅所說中國的脊梁,知識分子中當然也有,但是決不限于知識分子。每個行當、每個職業、每個階層,都有一些堪稱民族脊梁、社會良知的人,但是沒有一種行當的從業者他們在整體上高于其他職業,值得我們奉為楷模、良知。
知識分子由于專事立言,擁有以言傳世之便,易于被人們了解,于是人們一張口就能說出一大串令人尊敬的知識分子名單來。其實在工人、農民、官員、乞丐、妓女、商人等一切人群中,心地善良、行為端正的人比比皆是,只是他們不立文字、不以言傳世,人們不知道他們。
知識分子利用立言之便,為自己說了許多好話,樹立起了一個高潔、正直、良知的群體形象,以至于社會各界人士,不自覺地對這個群體另眼相看。比如,一個商人以商謀財,社會覺得理所當然,如果一個知識分子以文謀財,社會就覺得不對頭,常常說,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怎么能一心賺錢呢,你應該關注社會公平、社會正義,關注做人的道理、生命的價值啊。
這話對知識分子的抬舉真是太大了。最近一些年,我不斷跟各界朋友說,知識分子不過是以知識謀生的人,跟皮鞋匠以手藝謀生沒什么兩樣啊。可是一般人都接受不了我的說法。
人們對待知識分子為什么擁有如此高的期待呢?這跟知識分子的自我標榜有關。知識分子利用立言之便,處處把自己這個群體說成天下的核心、棟梁、良知,好像沒有知識分子地球就不轉動,國家就要崩潰,社會就要解體,老百姓就不知道如何吃喝拉撒。
知識分子這種自我標榜的傳統,由來已久。在《禮記》這部古代典籍中,有一篇專門標榜知識分子道德優勢的文章,叫做《儒行》。該文借孔子之口,對知識分子說盡了阿諛奉承之詞。這里引述幾句,括號里的譯文是從網上下載的。
“儒有居處齊難。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其備豫有如此者。”(儒者日常起居莊重小心,他們坐下站起都很恭敬,講話必以信用為先,行為必定中正不偏;在道路上不與人爭難走易走的便宜,冬天夏天不與人爭暖和涼快的舒適;愛惜生命為了有所等待,保養身體為了有所作為。儒者從政前修養方面的準備就是這樣的。)
“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也,非時不見,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不亦難畜乎?先勞而后祿,不亦易祿乎?其近人有如此者。”(儒者不把金玉當作寶貝,而把忠信當作寶貝;不祈望土地,而把建立道義當作土地;不祈望多積財富,而把多學得文化知識作為財富;儒者為人公直,難于得到,得到了,因儒者不爭物質待遇,所以容易授予俸祿,雖然容易授他俸祿,但儒者堅持原則,所以難于畜養。不到適當的時候儒者不出現,豈不是很難得到嗎?儒者的待人接物就是這樣的。)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厲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其規為有如此者。”(有的儒者上不為臣于天子,下不侍奉于諸侯;謹慎安詳而崇尚寬和,剛強堅毅而善與人交,廣博學習而又知所當行,接近禮樂法度,砥礪公方正直的品格;即使把國家分封給他,也視為輕微小事,不想給誰做臣,不想出任官吏。儒者規范自己的行為就是這樣的。)
所有能夠識文斷字的人,都是讀著知識分子的著述長大的,而知識分子對自己所屬群體的標榜,體現在所有的文字中,所以,社會各界人士對知識分子另眼相看,懷有一種超世俗、超利益的想象,是因為他們被這些文字洗腦,相信知識分子的自我標榜。
(原載《圈子決定格局》,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