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這些紅色經典的編輯們
石灣
當今世界,反映一個國家文學創作水平的,主要是長篇小說。因此自新時期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的最高獎項,是以長篇小說為評獎對象的茅盾文學獎。自1982年至今的31部歷屆獲獎作品中,唯有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是茅盾先生生前看過、并予以很高評價的。當年把《李自成》初稿送給茅公看的,正是中國青年出版社的文學編輯江曉天。他曾回憶說:
“《李自成》二卷初稿近八十萬字。茅公一氣讀了兩遍。這對于八十高齡、身體不好,眼睛患老年性黃斑病變,一目外不見五指、一目視力為0.3的老人來說,更是超乎尋常、令人吃驚、深受感動的!《李自成》在當代長篇歷史小說創作上,別開生面,藝術上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創新,引起了茅公極大的興味和熱情,接連寫出了30多封長信,進行分析、點評,特別是二卷稿,從《商洛壯歌》到《河洛風云》的10個單元,逐一做了詳細的評析,這在我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是從未有過的。”
《李自成》第二卷獲首屆茅盾文學獎時,在中國青年出版社當了27年文學編輯的江曉天,已走上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的崗位,在獲獎長篇的責任編輯中,資歷與地位這么高,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也是從未有過的。
說起新中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長篇小說,有口皆碑的是“三紅一創”和“山青保林”8部,前4部即為由中青社出版的《紅日》、《紅旗譜》、《紅巖》、《創業史》,后4部則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山鄉巨變》、《青春之歌》、《保衛延安》、《林海雪原》。由此可見,那時中青社的文學編輯實力與人文社相當,處于全國的領先地位。擔任編輯室主任的正是江曉天,當時就是他組織了“三紅一創”以及許多紅色經典名著的策劃、編輯與出版,可以說,他為新中國文學出版事業立下了赫赫功勛,是文學元帥級人物,也是我們這些后輩編輯們心目當中的傳奇大名編!
因此,1983年,在得知江曉天兼任作家出版社恢復建制后的首任總編輯后,我投奔到了他的麾下。盡管江曉天后來擔任了中國文聯的領導職務,因工作過于繁重,只兼了兩年多總編輯就謝辭了,但我在此后20年的文學編輯生涯中,一直牢記著他的教導,以他為楷模。2007年,我在報上讀到一篇題為《“四大名編”的故事》,感覺作者不了解情況,至少是眼界太窄了,其實,為新中國文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幾位前輩名編的事跡更值得宣傳,這觸發了我要為自己所景仰的江曉天等前輩名編立傳的心愿。年近8旬的江曉天當時已病得骨瘦如柴。我去采訪他時,他謙虛地說:“你就不用寫我了吧,集中精力先寫蕭也牧吧。他是建國后第一個挨‘棍子’的作家,《紅旗譜》的責編、《紅旗飄飄》叢刊的創辦人,‘文革’中又為保衛《紅巖》被整死了,在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可不是其他名編可以替代的!我覺得,你能為他立傳的話,比寫一個開國時的將軍或省委書記還要有價值。”
蕭也牧原是江曉天的副手,正是他倆帶領的編輯團隊,創造了令同行們欽羨的紅火業績,影響了新中國幾代人的成長。正當我遵照江曉天的囑托,開始圍繞蕭也牧進行資料捜集工作時,一些重要的采訪線索接連中斷。最了解蕭也牧的張羽(《在烈火中永生》、《王若飛在獄中》、《紅巖》責編)和黃伊(《高玉寶》、《烈火金鋼》責編)已不在世,和蕭也牧的大兒子聯系上時,方知蕭也牧的夫人李威也含恨長逝了。加上一些雜務的干擾,準備工作斷斷續續進行了近一年,也未能開筆。后來見到張羽的遺孀楊桂鳳,才知道張羽生前也曾想寫《蕭也牧傳》,楊桂鳳慷慨地把張羽當年采訪李威、康濯等的一批記錄手稿提供給我,這讓我掌握了許多珍貴的史實,并梳理清楚了建國初丁玲、馮雪峰對蕭也牧創作傾向進行批判的來籠去脈,我這才開始了《蕭也牧悲劇實錄》的寫作。
始料不及的是,當我著手寫《江曉天的編輯生涯》時,江曉天在2008年重陽節不幸病逝了。江曉天生前是個很低調的人,立下了“死后不發訃告、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將骨灰撒入大海”的遺囑。但在許多文友的懇求下,中國文聯還是為他舉行了遺體告別儀式。那天,去為江曉天送行的文學界的好些前輩和朋友,都鼓勵我盡快為江曉天立傳。他們提供的不少珍貴史實,更使我得以順利完成了《江曉天的編輯生涯》的寫作,并與此前陸續完成的《〈紅旗飄飄〉的創刊與停刊》、《〈紅日〉是這樣噴薄而出的》、《一部〈紅巖〉血凝成》和《蕭也牧悲劇實錄》合編而成《紅火與悲涼——蕭也牧和他的同事們》一書,列入上海咬文嚼字文化傳播公司的“編輯學刊叢書”,交由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出版。
《紅火與悲涼——蕭也牧和他的同事們》面世之日,正是30集電視連續劇《江姐》熱播之時。當我把樣書贈給老作家畢方(《創業史》責編、《紅旗飄飄》被迫停刊前的負責人)時,她感慨地說:
“江曉天、蕭也牧當年帶領的編輯團隊,真是一個令人懷念的精誠團結、甘于奉獻的優秀集體!就說建國后發行量最大的長篇小說《紅巖》吧,最早是《紅旗飄飄》約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寫的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而《紅旗飄飄》的刊名是蕭也牧起的,《紅巖》的約稿信是打成右派后的蕭也牧起草的。《紅巖》的初稿,江曉天和我都看了,反復與作者交換意見,討論修改方案,最后才確定由張羽當發稿的責編。可以說,沒有江曉天、蕭也牧,就沒有《紅旗飄飄》,沒有《紅旗飄飄》,就沒有《紅巖》,沒有《紅巖》,就沒有電影《烈火中永生》、歌劇《江姐》和新近播出的電視連續劇《江姐》……可是,如今的讀者和觀眾有誰知道這一紅色經典是怎樣誕生的呀?至于蕭也牧、江曉天、張羽的命運就更鮮為人知了。這都是當代文學史上不該遺忘的故事啊!”
是的,作為晚輩,我為有幸能記錄下這些不該遺忘的名編故事而備感欣慰。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66期,摘自石灣著《向世界微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