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震按:《中華詩詞》雜志2012年第5期在“新詩之頁”專欄發表了我的詩歌《雷鋒,我想和你聊聊》,近日收到樣刊。該刊本期的“卷首語”題為《到群眾中去》,署名“本刊觀察員”。后來發現,此文其實就是《中華詩詞》執行主編高昌先生發表于5月8日《中國文化報》上的《不要端著精英的架子》。今年是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會邀我赴京參加紀念座談會,因事未能成行。現轉帖高昌先生此文,作為對《講話》這篇光輝著作的紀念。
不要端著精英的架子
高 昌
走出書齋,撲下身子,到開滿鮮花的田野里去、到機器轟鳴的工廠里去、到柴米油鹽的平凡日子中去、到艱苦偏遠的廣闊天地中去、到困難大矛盾多的生活激流中去,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察寒問暖,感受民生,轉作風,改文風……到群眾中去,作品才獲得生命;到群眾中去,繆斯才更加光彩奪目。
對于廣大文藝工作者來說,群眾是最需要服務的人,也是最值得尊敬的老師。文藝工作者們不僅行動上要真正貼近基層,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而且思想感情上更要力求和群眾血脈相融,打成一片。否則,作品僅僅如同一勺香油漂在生活的水面,不熟悉群眾的所思所想,不了解沸騰的時代生活,從書本和課堂上照搬來的一大套陳詞濫調和漂亮話兒,就肯定得不到人民群眾的真正的廣泛共鳴,就只能孤芳自賞,只能停留在哥們兄弟的小圈子里自鳴得意。
越是端著精英的臭架子,群眾越是不買賬。越是想把自己打扮得像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大人物,群眾越是把他看成一位戲臺上的小丑。終日坐在寫字臺前絞盡腦汁,一味鉆進古經古籍或者洋名詞洋理論中拼湊粘貼,卻幻想寫出清新鮮活、打動人心的當代佳作,無異于癡人說夢。70年前延安楊家嶺的那個火紅的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的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否則你的勞動就沒有對象,你就只能做魯迅在他的遺囑里所諄諄囑咐他的兒子萬不可做的那種空頭文學家,或空頭藝術家。”盡管世事滄桑,白云蒼狗,光陰的腳步走得是如此匆忙,但是偉人的充滿激情的聲音,仍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輝。
到群眾中去,我們靈感的火花就會燃燒得更熾熱。到群眾中去,我們激情的潮水就會奔涌得更澎湃。做一名優秀的當代文藝工作者,最根本的是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要知道文藝的根基所在、價值所在。當代文藝存在的意義不是重復甚至復制蒼茫歲月深處的那些李杜蘇辛,我們發光的位置在今天的社會實踐之中,在當代的人民群眾之中,在豐富活躍的現實生活之中。正如一位中央領導同志在今年春天的一次講話中所言:“只有在路上,心里才會有時代;只有在基層,心里才會有群眾;只有在現場,心里才會有感動。”否則,作品就會失去根基,創造的源泉就會枯竭。
當然,文藝作品絕不僅僅是群眾生活的原生態反映,而是要把群眾生活的活水釀造成甘醇的美酒。這就需要文藝工作者的藝術技巧和藝術才華了。文藝工作者要善于從群眾生活和群眾語言中汲取營養和智慧,不斷創新,與時俱進。要善于表達自己的心里話,更要善于傳遞群眾的心里話。
總而言之,文藝工作者的心,要與群眾的心用一個節拍跳動。作品的律動,要與時代的風云變幻息息相關。要真正成為一位走進群眾心靈深處的文藝工作者,就千萬不要端著精英的架子人五人六地招搖過市,尤其需要警惕的是自稱“化大眾”的那種創作心態和創作理念。
鏈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720a90102dytp.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