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就有劇場,古希臘人熱愛劇場,劇場生活是古希臘的一部分,現(xiàn)代人將其稱為藝術的一部分。那么,古希臘劇場藝術的內容是什么?大多是各種各樣的古希臘神話。當時還沒有基督教,古希臘神話其實就是古希臘的宗教。因此,藝術從源頭上就是與宗教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古希臘之后,基督教代替了希臘人的舊宗教,集體狂歡的方式被教堂取代,西方藝術開始圍繞在教堂周圍,不管是繪畫、音樂還是建筑等,教堂成為藝術的集中體現(xiàn),其內容都與宗教有關。
文藝復興之后,宗教地位降低,藝術呈現(xiàn)另一番面貌,不管稱其為反宗教也好、人文也好,實際上它是另一種帶有普遍人性的神圣感,只不過,這一神圣感與人本身直接而密切地相關,不需要通過上帝來間接地表達。自由、民主、博愛等等,以前在宗教中聽命于上帝的內容,現(xiàn)在由人自行安排,成為這一時期藝術的主題,其本質依然是具有普遍性的內容。進入現(xiàn)代社會,所謂大眾藝術,某種程度上是古希臘集體狂歡舊宗教的再次復活,但有不同。古希臘狂歡因多神而多元,現(xiàn)代大眾藝術立足于拜物教、拜金主義,金錢財富成為取代上帝的另一個最偉大的神靈。即便如此,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大眾藝術還是在宣傳著對金錢崇拜有利的一切普遍性原則,而非沒有原則。
上面這段話,主要是說西方藝術,沒涉及中國傳統(tǒng)藝術,因為當今中國的電影幾乎完全是移植于西方,用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標準去要求電影有點強人所難。那么,按照西方藝術的發(fā)展軌跡以及當今西方大眾藝術的特征,中國當今的電影應該如何吸引觀眾?前不久應邀看了電影《與妻書》,說的是孫中山領導暴力革命時期林覺民烈士的故事,所謂《與妻書》是指林覺民給妻子的絕命書。主要演員挺有名,導演王小列不是很了解,聽說以前導了不少電視劇。總體來說,《與妻書》是一部很蒼白的電影,它想表達的主旨簡直就是一團漿糊,演員表演水平已不必多說。
孫中山領導的推翻滿清的暴力革命,雖然在學術上有各種爭論,但是,參加革命、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者,自有他革命的理由。然而《與妻書》中為什么要革命交待得很不清楚,尤其是為什么寧愿拋棄優(yōu)裕的生活、美好的愛情,要投入革命,沒有給觀眾清晰的理由。我不知道是導演認為大家都懂了,不用廢話,還是自己也搞不清楚,貪圖方便,糊里糊涂就混過去了。本來,為了革命而放棄愛情可以成為具有宗教感的高潮點,然而,影片中愛情也顯得極為平淡,沒有動人肺腑的情節(jié)。也許,生活中的愛情很多都是這樣,但既如此,又何必將它與危險的革命放在一起?本來,難舍的愛情與革命的犧牲是強大的沖突點,也是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的理由,但是,既然愛情很平淡,其襯托革命的價值也就降低。
《與妻書》在講革命與愛情的主題時,還有一個不言而喻的企圖,就是對得起投資方,要追求票房。為此,導演又拼湊了現(xiàn)今票房吸金的流行庸俗手段,穿越。在講述林覺民的革命與愛情的同時,設計了一個現(xiàn)代影視劇組,正在拍攝關于林覺民的影視劇。這一戲中戲的間離效果是老掉牙的套路,導演不僅沒玩出什么新花頭,還讓人莫名其妙,甚至戲中戲的效果還破壞了革命與愛情主題的闡述。影片中現(xiàn)代劇組中的愛情關系是導演與妻子,他倆與林覺民的關系極為牽強,妻子莫名其妙穿越到100年前,感覺自己就是當年林覺民的妻子。而在100年前的歷史中,現(xiàn)代戲的導演,也就是現(xiàn)代妻子的丈夫穿越為鎮(zhèn)壓林覺民的清朝官員。由此給我的感覺是:當年的革命者都是傻瓜,為了革命拋棄了美麗的妻子,沒有享受到生活。鎮(zhèn)壓林覺民的清朝官員,后來成為清朝的變節(jié)者,也投靠了革命,最終在100年后,擁有了革命者當年留下的嬌妻。這一烏七八糟的情節(jié)最后還以現(xiàn)代導演諒解了現(xiàn)代妻子對當年革命者愛情的懷念、追憶而收場。它彷佛是一個陰險的愛情戰(zhàn)爭:情敵為了爭奪女人,一方把另一方消滅。失敗者愚蠢地投入必死的革命,勝利者借助革命消滅了情敵,最終卻享有了革命的成果。
最為滑稽的是,為了當前的應景,影片中的清朝官員說了一段臺詞,說清政府正在力保南海的主權。彷佛革命者正在破壞腐敗的清朝政府維護這一國家主權。影片中的現(xiàn)代劇組里,沒有當年林覺民的穿越身份,而強調保衛(wèi)南海的清朝官員成為現(xiàn)代戲中的導演。由此似乎表達了一個含義:繼承保衛(wèi)南海主權的,沒革命者什么事,依然是腐敗的清政府的繼承者。我不知道導演在安排這樣的情節(jié)時,自己是否知道有多混亂?自己是否知道這一搗糨糊的做法究竟想達到什么目的?
當我們說現(xiàn)代大眾藝術低俗、庸俗,主要是說它所清晰推廣的普遍性的觀念低俗、庸俗,并不是說藝術手法混亂、表達觀念東拼西湊。比方說一個為金錢而奮斗成功的故事,至少在拜金主義那里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而且是具有普世意義的唯一價值。我們說它是低俗的大眾藝術,主要是說它的普遍追求低俗。但這不妨礙它在表達低俗觀念以及表現(xiàn)手法上的精巧。用一個高超的藝術手段表達一個低俗的觀念,正是大眾藝術能夠流行的的原因。如果觀念混亂、手法拙劣,即便是表達一個崇高的理念,它依然不是藝術。換句話說,像《與妻書》這樣一團漿糊的電影,離任何藝術都有很大的距離,連一個素描習作都算不上。以為顛覆了對革命的理解、拿愛情當調味料、用穿越來討好觀眾、用明星來吸引觀眾就能獲得票房?沒有靈魂,這樣的導演不僅會被觀眾的票房拋棄,最終也會被喜歡庸俗的投資商拋棄。以后,這樣的電影還是別請我了,浪費時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