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我的一位老朋友
資料來源大聲唱:www.dashengchang.org.cn
優酷視頻收看《牧云人》:http://t.cn/zOo3kGm
十年前,我和老牧相識,我們常在一起,郊游、爬山、喝酒、唱歌、聊天、睡帳篷、露營、、、
十年前,老牧給我寫過一篇評論《原野里的歌聲》,這應該是最早的寫我的音樂評論。
今天,老牧和我們相別,我寫了這首歌獻給他——《牧云人》。
優酷視頻《牧云人》:
《牧云人》
詞曲及演唱:孫恒
你走過大江南北
你穿過山川河流
你躺在那遙遠的山坡上
吹著風 曬著太陽
你聽到原野里的歌聲
那是我在為你歌唱
你就像那風一樣自由
說走就走 不停留
牧云人
說走就走
如此簡單
風一樣自由
牧云人
說走就走
不留戀
不停留
——孫恒。2012 清明節
獻給我的老朋友——《牧云人》http://t.cn/zOo3kGm
另附:老牧十年前寫給我的《原野里的歌聲》
原野里的歌聲——孫恒和他的民謠之旅
北京 牧云人 2001-11-11
遇到孫恒,使我驚喜,幾天里,我反復去聽他這盤自制的音樂盒帶——《梯子》,到他的網站看他的思想和主張,孫恒漸漸地清晰起來了:他高擎著一支小小的火把,在暗夜里奮勇歌唱而前行,后面是“沉默的大多數”在傾聽。那些饑寒交迫、衣衫襤褸、永遠被華衣錦食者所忽略的底層人,應該欣慰了,因為終于有人關注并真誠地為他們歌唱。這種沒有面具和粉飾的歌唱因微弱而更加可貴。
在每一個時代,無論在媒體還是文化,都有一些所謂的“主流”,他們操縱了話語的權力,便會安坐在溫暖明亮的高樓里,優雅地輕啜一口黑咖啡,以一種“主人”的姿態俯視一切,以自己“少年維特的煩惱”去替代普羅大眾的聲音,于是,每個時代的“主流”都會給那個時代蒙上“風花雪月”和“歌舞升平”的假象,特別是在資本原始積累的工業化時代。而這種“假象”正是權位者所津津樂道的。
當“主流”在言說的時候,真正的大多數都在為自己的生計而埋頭勞作,他們是那些在田間揮鐮耕種卻常常入不敷出的農民,是那些全家擠住在漏室里隨時可能失去工作的工人,還有那些背井離鄉與命運作一點抗爭的流浪者,以及那些在城市邊緣撿垃圾、在街頭賣菜、四季露宿在橋洞里的底層人。他們只有沉重的“勞動號子”和自己無聲壓抑的沉默。
事實總是這樣,少數的“主流”便代表了所有。這種聲音正如一塊可以遮天的紅布,也遮住了許多人的眼。
孫恒,這個在山林自然中長大的孩子,這個真正來自民間的青年,便是一個勇于拋棄那塊遮眼的“紅布”,把自己的目光和聲音凝注在那些黧黑的面孔和布滿硬繭的雙手上,以一把吉他在田間和礦井為普羅大眾而唱。他的歌聲,遠離時髦的煽情和呻吟,像漾過原野的風,自然而清新。
他本來可以成為一個吟風弄月的好手的,他也有過一個熱愛他的女子,在一個繁華的城市里有過一份很體面的工作,甚至都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小商人了。。。。他完全具備成為一個上流人的所有條件。但是,他拋棄了那些唾手可得的溫馨和安寧,他是一個在黑夜中思考的青年,他漸漸地找到了自己依然失落的根源,他開始從自己的吉他上抬起了一直埋頭歌唱的頭,他看到了“大多數”,他對自己發出了最后的吼聲:“為誰歌唱?歌唱什么?”
是的,對這個問題,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振振有辭的回答,孫恒的回答是:“歌唱他人,為他人歌唱”。這個“他人”不是那些少數的上流人,而是那些“沉默的大多數”,是那些勞苦大眾。
所以,在孫恒的歌聲里,我們聽不到華美的詞句和旋律的噱頭,有的只是勞苦大眾艱難謀生時的思想,淳樸如黃色的土和地底下發亮的煤。這些歌唱被孫恒定位為“民謠”。他帶著他的吉他在廣闊的大地上行吟,在城市的地鐵、廣場和學校,在鄉村和工廠歌唱。在《盲流》中他唱道:“他們在塵土飛揚中汗流滿面/他們建橋/他們修路/他們搬運/為何他們為富人生產了珍品/卻為自己生產了赤貧/”;在《煤》中他唱出自己由寒冷到懂得時的溫暖:“天冷的時候/一個外地老鄉/給我送來了/一車煤/黑色的臉上/帶著微笑。。。。我曾不止一次地疑惑/疑惑這慢慢寒夜/該怎樣去度過/而今我終于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光和熱/”孫恒是幸福的,因為他依托的是厚實的大地,和用心傾聽的絕大多數普通人。
最近,我還聽到了另一種喧囂的音樂,是四支分別叫作“卡西莫多”、“恩寵”、“襲擊”“黑天鵝”的重金屬樂隊。在驚天動地的聲音中,有一個男主唱穿著一身白色的紗裙,光著兩只瘦骨嶙峋的腳站在臺上喃喃自語,后來突然倒在地上,做渾身痛苦痙攣狀,看那造型,大概是想表達主耶酥受難的意思吧。在這漸涼的秋夜里,那幾個樂隊的歌手都唱得聲嘶力竭,揮汗如雨,讓人看了同情。兩個多小時的表演,我卻沒有聽清一句歌詞,也許他們是在個人的情緒里太痛苦了,已不屑于能與別人溝通。我的意思不是對這一種音樂形式的否定,只是覺得與孫恒的音樂相比,我有一種從井底來到地面看天的感覺。
讓我們最為欣喜的,是孫恒的冷靜、平和和寬容,這將是他以及他的音樂保持良性發展的素質和基礎,他沒有張廣天那樣的嘩眾取寵和絕對,沒有黃金剛那樣的“嘻皮”和背叛,也沒有何力、丁冬杰那樣的急迫和刻意,更沒有扯起什么“新左翼”之類的旗幟,他只是隨著自己良善的心而唱。我不知道他這盤帶子之前的作品,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緒,但在這盤叫《梯子》的帶子中,收錄了他1996年在大學時的作品,是“獻給一位殘疾小姑娘”的,那時孫恒才20歲,他就已經懂得為別人歌唱的快樂,這便是他區別于別人的一種精神。他在出發時就已比別人走得遠。
當然,讓我們現在就來對孫恒的音樂作出定位的評價,還為時過早;現在,我們要讓他知道,有許多人在關注著他,就像他在關注著眾多的普通人一樣;我們還相信,孫恒是值得我們來關注并給予掌聲的。
在這個秋天,孫恒的新專輯仍將以他自己的方式,來到我們手中,他應該看到,許多人已伸出雙手。是收獲的季節了,我們希望他堅持走到田野、礦山和車站,去收獲,仍然帶著他的吉他,迎風唱著他的民謠。
新世紀剛剛開始,我們希望孫恒把每一天都能當作“民謠之旅”出發的日子,并一路走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