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不盡魂夢飛……
——紀念人民領袖毛澤東
又是一年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人杜牧這首清明詩寫出了已往人們的思親懷古之情。但卻無法穿越歷史,反映今人于今次清明節的復雜心態。
今歲清明,在不盡的思念紛飛淚雨中,在神州又恰逢多事之秋,國運多舛,嘆民生何艱,遇此磨難,探索受挫,為國雄圖、為民情懷已難再展……于此時,許多人們的心里不免又添一份愁懷。
于是,我又想起了毛澤東。
有必要說明,我之所以直呼為毛澤東,是感覺毛澤東這個偉大的名字已化為一個象征著堅定信念、追尋自由、幸福、大眾民主的符號,或是一面高揚著不屈探索奮斗精神的旗幟。三十多年過去,滄海桑田、物是人非,但無數多的人民還依依情深地追念毛澤東,并不是因為他曾經的高位職務和不凡業績,更多的是因為毛澤東始終選擇與最廣大人民站在一起。他以國家富強建設與人民的愿望實施、利益謀取為奮斗方向,所以盡管在毛澤東離開的日子,有人刻意去掉蒙在他身上的諸多光環,放縱聽任卑劣小人對他的陰謀妖魔化過程,但毛澤東形象在人民心里非但沒有淡漠,伴隨時間的流逝卻更加熠熠生輝。
對于中國社會的平民百姓,毛澤東無疑是一把巨大的能遮風擋雨的大傘。也是從這位湖南山鄉農家子弟,當年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風華正茂書生心中圖騰濟世經國、誓為普天下人民謀幸福之日起,那把大傘就被撐開。接下來,由眾多追隨者擁戴,迅速匯聚成為一股洶涌澎拜的紅流。紅流所向,巍巍井岡、紅都瑞金,那充滿著理想奮斗之火的地球紅色長飄帶,陜北延安不滅的窯洞燈光……這股紅流最終直指北京。于是,一個真正的人民當家做主的共和國昂然屹立在地球東方。
那是多么令人心潮澎湃的歲月,多么催人激情奮發的歲月,由于有毛澤東這把巨傘的庇護,無數的中華兒女煥發出無比絢麗的戰斗青春,改天換地,向一切不平等宣戰的一幅壯麗社會畫卷被打開。由于人民激情如火的建設熱潮,新中國正以一種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速度向前飛奔。
但,在毛澤東離開的日子,有人、有的勢力以一己功利化的,注定見不得陽光的猥瑣、卑劣心理所決定,喪失了作為共產黨人最起碼的信仰追求,多年來無所不用其極的想刻意拿掉被籠罩在人民頭上的這把大傘。無論他們為自己貼上怎樣“思想解放”、“真理標準”的標簽,卻都無法掩飾這樣的一個事實:
毛澤東窮其一生都是為無數多的人民謀幸福。盡管他探索與奮斗之路是那樣的崎嶇與艱辛,甚而某一階段還處于孤獨的狀態,曲高和寡,不為更多人們所認同。正因為這才是符合社會最大多數人民利益訴求的人間正道,所以,盡管注定滄桑,注定會有反復,注定會被別有用心者修正,甚至不排除會被妖魔化,被歪曲否定。但就如同一把被點燃起來的篝火,現在遭遇撲滅,只要還有一星一點的火種存在,就一定會再度燎原。
而那些對毛澤東之路指手畫腳、無中生有尋找瑕疵的人,還有意圖徹底恢復少數人統治絕大多數人民的社會制度的精蠅,他們才是真正為一己所私和小圈子利益服務的。更無恥之尤的還為外來勢力服務……
而以上這些,才決定了毛澤東已被化為一個決定社會走向的政治符號。非毛、反毛、妖魔化毛澤東的賊子們,他們無所不用其極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在中國社會徹底消除毛澤東的影響。好讓人民開始認命,開始向邪惡勢力低頭屈服。好使得他們利用一時擁有的公權力優勢,由此而決定的一切有利于他們所為的其它優勢,開始“特別是”的最后轉型。
真的是一盤大棋。現在才開始逐步被揭曉……
所以,時值清明來臨之際,不由得更加懷念人民領袖毛澤東。
如果,當真有所謂的天國,那么,毛澤東此刻在做什么?毛澤東在忍著巨大的心痛默默看著他親手開創的社會主義正被進行“普世”與西方“國際化”潮流接鬼?正以一種無限悲憫的眼光關注著他為之操碎了心的、他永遠無法割舍與關愛的人民?
其實,無論從怎樣的意義上講,毛澤東從來就不曾走遠。他的深邃思想已化為一種精神,已如此深刻地侵入到中國人民的靈魂深處。
對于中國社會的衍變可能,1966年毛澤東曾作過這樣的預言:
“中國如發生反共的右派政變,我斷定他們也是不得安寧的,很可能是短命的,因為代表百分之九十以上人民利益的一切革命者是不會容忍的。”
毛澤東還有一首《有所思》的七言律詩傳世:
“正是神都有事時,又來南國踏芳枝。
青松怒向蒼天發,敗葉紛隨碧水池。
一陣風雷驚世界,滿街紅綠走旌旗。
憑闌靜聽瀟瀟雨,故國人民有所思。”
時值清明節,寫下有關紀念毛澤東的文字。又聯想到當下針對西南一隅的所謂“反思”號召,也許不用如此號令天下,人們也會反思的。因為,畢竟其突兀而至的方式,其詭異迷霧的現實,還有據說是“文革”余孽又卷土重來了……嘿嘿,真是多事之秋。因為人人都長了一個腦袋的,所以必然會反思。
但“反思”期又恰逢清明節,所以,反思難免還要有懷念伴隨的。這也是寫了如上文字的緣由。
有一種懷念注定永恒,有一個人注定會流芳百世。那就是關于毛澤東的懷念,那就是永遠的毛澤東!
關鍵字:清明 毛澤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