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在于與國家命運同步
——電影《錢學森》簡評
![]() |
影片《錢學森》自然有著主旋律電影的價值訴求,也有著向主流大片看齊的品質要求,更有著對影院觀眾的認同期待。有勇氣將與新中國強國之夢休戚相關的傳奇科學家錢學森搬上大銀幕,面對當下追求共享、狂歡和虛擬文化的年輕觀眾,如何建立起一套有關社會性、時代性和民族性話語的敘述方式,成為這部具備史詩氣質的傳記片的關鍵。影片以現代工業國家的合法崛起為敘事基礎,以個人價值的自我實現為敘事核心,以塑造浪漫傳奇的時代偶像為表層敘事,通過“同心圓式”的敘事策略,將國家敘事、文藝訴求與大眾消費相互雜糅,創造了主旋律影片的敘事策略。
根據最近幾年的成功主流大片的敘事經驗,它們不是在當下的后現代文化語境下消解民族英雄的存在,而是對他們的命運和人物生成重新確立視角或表述方式。影片《錢學森》試圖拋棄此前英模傳記片的現實主義(革命現實主義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敘事風格和倫理價值的固有模式,沒有將一個高山仰止的世界級科學家憑空架起一個道德和責任的制高點,而是將他研發“兩彈一星”的大事件放在了冷戰的時代背景下考量,將他個人事業的蒙羞受阻與最終的價值實現不斷進行前后對比,從而表述了一個科學救國的現代性民族英雄是怎樣順應時代,完成他的社會使命的。
為此影片引入了邪惡與正義、壓抑與奮爭、犧牲與救贖的二元斗爭的諜戰片模式,將錢學森的個人命運分成并不均等的兩個段落:美國期間和歸國以后。影片處理錢學森在美國的生活影調華麗鮮艷,但人物面部卻光影斑駁,以表現有著上流社會優越物質生活的他內心卻處于糾結、憤怒和無助中。占據更多篇幅的歸國段落,雖然影調樸素,人物卻常常處于更開闊的場景中。戈壁灘的土房子與豪華的美國別墅形成對比,抓空的花生米與杯觥交錯的聚會對比,千人一面的灰布中山裝與浪漫的西裝禮帽對比,嚴厲批評聽不懂課的美國學生與耐心輔導基礎薄弱的中國科研人員進行對比,閃回的對比鏡頭幫助強化人物內心的轉變和報國的決心,回應了他“只要能回到自己的祖國,哪怕只能讓自己去種蘋果,也回去種蘋果”的堅定信念。
美國的種族歧視和麥卡錫主義使錢學森失去了自由和人權,極大地激發了他的“愛國熱情”,影片《我的祖國》和《新大陸》的配樂不斷渲染著:只有在祖國的土地上才能獲得真正的尊重和榮譽。美國對錢學森歸國的阻撓與美國對“新中國航空工業的誕生”的阻撓在敘事上取得了一致,國際背景下的這部傳記人物的命運抉擇也成為兩個國家對科技人才的爭奪。影片選取錢學森的航天事業進行集中表現,同時也將一個新生主權國家的崛起和強大順理成章地表現出來。錢學森勸導他的同行進行核彈研制時說:我們自己沒有這把劍,與有劍放在那兒不用是兩碼事。它傳達的難道不正是一個主權國家的和平宣言嗎?這印證了:“中國的和平崛起是要靠自己擁有核武器才能夠爭取到的”。科學報國就是社會主義主流價值,民族的精英就是要擔起國家的脊梁。影片找到了歷史敘事和個人生活之間的平衡,從而使主流價值觀擎起一個表述的高度。
影片在表現錢學森夫婦相濡以沫的世紀愛情上,還略顯虎頭蛇尾。盡管這樣,影片結尾安排錢老向夫人蔣英表露歉意,蔣英巧妙的回答仍回應并提升了影片主題:個人命運的選擇攸關家國命運。張賢亮曾經說過:“個人傳奇在于與國家命運同步”。它恰好地總結了《錢學森》在主流傳記片上的敘事嘗試,值得繼續努力。(作者單位: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