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xiàn)原生態(tài)的“童年世界” ——讀孫且的《洋鐵皮蓋兒的房子》
孫且的小說《洋鐵皮蓋兒的房子》,以40萬字的篇幅描述了主人公的“童年世界”,這是哈爾濱一個被稱為“偏臉子”的地方,在1960至1970年代中期這一特定的時間,“我”的姥娘家住在這兒,“我”從小被寄養(yǎng)在這里,小說以童年“我”的視角,描述了這一獨特時空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豐富而開闊的世界。在這里,有待人苛刻的“我奶奶”,也有溫和善良的“我姥姥”,有會跳大神的“老井婆子”,有會手藝的“老巴奪”,有愛跳舞的“破鞋”五塊三和她看上的“糧票”、馮大劃拉,有崇拜契卡的“捷尓仁斯基老兄”順子,有花樣滑雪冠軍保羅和他的愛犬維拉,有愛唱歌的柳芭和她的媽媽,有受到監(jiān)視勞動的“瘸胳膊”,有“流氓”二零三、大煙鬼、眼鏡民和他們的嘍啰,有爬煙囪的麻桿兒和他的師父、師娘,有愛唱曲兒的戈比蛋與小白鞋,有偷情的酒鬼老麻和二狗的媽媽,有窮貴族老尼古拉耶維奇,有“我”的玩伴二狗、三子,還有“我”懵懂中喜歡的女孩小丫、飛飛、劉頂紅和姜老師。
小說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這個世界又可以分為不同層面,一個是市民階層,是派出所所長黃窩囊和委主任李大腳所管轄的,這主要由“我姥姥”的鄰居們構成;一個是具有傳奇色彩的民間世界,包括“經(jīng)老婆子”、 五塊三等人;一個是叛逆期青年所組成的“流氓世界”,包括二零三、大煙鬼等;還有一個是俄國人和“二毛子”的世界,他們有他們獨特的生活習慣和民俗風情;最后則是“我”的世界,“我”在以上四個世界的折疊與交互影響中成長,但也有“我”的情感與追求,有“我”的秘密與苦惱,有一個獨特的“小世界”。小說以“我”的眼光,寫出了整個世界的豐富與駁雜,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那個地方的那些人,那些獨一無二的故事。
這部小說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地方特色、時代特色與語言特色,并將三者很好地結合了起來。在小說中,我們隨處可以看到哈爾濱這座城市的身影,不僅哈爾濱的很多地名出現(xiàn)在小說中,小說也寫出了哈爾濱獨特的氣候、歷史和風土人情,在小說中的很多人物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哈爾濱的獨特之處。那些從關內“闖關東”來的人們,重情重義,豪爽大方,與山東老家在情感上難舍難分,但也在這里艱難地扎下了根;那些舊俄貴族,雖然生活落魄,但仍保持著對普希金與詩歌的愛好,仍保持著對圣母的信仰和對藝術的崇敬,這些移民而來的人們與愛吃“囫圇個糧食”的本地人混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在哈爾濱這片獨特的土地上,而“偏臉子”只不過是一角縮影,正是在這些獨具個性的人物身上,小說充分寫出了哈爾濱的特色,正如在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小羊圈胡同”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北京的特色一樣。
時代特色在小說中也有很好的表現(xiàn),小說描寫的1960至1970年代中期,正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小說以童年“我”的視角寫出了對這一時期的印象與記憶。在小說中,我們知道,正是由于“文革”中父母下放,“我”才來到姥姥家,來到“偏臉子”,小說中不僅直接寫到了這一時期的特定場景,如批斗、貼大字報等,而且很多人物的命運都與“文革”密切相關,有的下鄉(xiāng),有的被抓捕,即使“我”和二狗這些孩子也會受到當時思維的影響,在小說中有這樣一段:二狗往同桌書包里放蝲蝲蛄,被老師發(fā)現(xiàn)了,“丁老師‘噔,噔,噔’三步就跑到了二狗的跟前兒,提溜二狗的耳朵往教室外扯。踮著腳尖兒的二狗喊著口號,‘打倒師道尊嚴!’丁老師‘砰——’地一聲把門摔上,‘不把你爸給我找來,你休想上課!’二狗在門外跺著腳丫子,‘我他媽的給你貼大字報!’”在這一段描述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思維的獨特與大膽,這是其他任何時期的孩子所沒有的。此外,小說中關于“流氓”世界的描述,也會讓我們想到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及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可以說是同一個時代的不同側面。
小說的語言也頗具特色,比如“那前兒”,“埋汰”,“得瑟”、“自個兒”等方言的應用,有效地突顯出了小說的地域特色,并且頗具表現(xiàn)力。應該指出的是,小說的地方特色、時代特色與語言特色,并不是作者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作者選定的題材所帶來的“自然”的選擇,但這種選擇卻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開闊空間,讓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原生態(tài)”的童年世界?!霸鷳B(tài)”的好處在于,它呈現(xiàn)出了生活世界的各個側面,而之所以如此,我想是由于,作者在這部小說充分調動了他個人的人生經(jīng)驗,投入了極深的感情,寫出了獨屬于他的一個世界。
對童年世界的表現(xiàn),讓我們可以想到蕭紅的《呼蘭河傳》、沈從文的《從文自傳》等作品,與這些經(jīng)典作品相比,孫且的《洋鐵皮蓋兒的房子》在內容上更加豐富駁雜,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在藝術風格的內在統(tǒng)一以及對人生境況的深入刻畫上,《洋鐵皮蓋兒的房子》尚無法與這些作品相比,在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原生態(tài)”的不足之處,即它尚缺乏提煉與升華,缺乏藝術上的耐心與功力,我想,從“原生態(tài)”到真正的經(jīng)典之作,還需要作者在藝術上走一條更加艱難的探索之路。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