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墳的烏鴉
atlarger
·
2012-02-21
·
來源:烏有之鄉
公主墳的烏鴉
北京這座城市里,尤其是城區,你是很少看到鳥兒的,要有就是麻雀、喜鵲,不要以為從頭頂排空飛過的是什么鳥,也是鳥,但不是自由的鳥,那是人家喂養的鴿子。
但是,在公主墳有一道奇怪的風景,有很多鳥,尤其是到了華燈初上的時候,大批的鳥兒在空中盤旋,樹梢上歇著的,就更多了。再晚一點,似乎越來越多,附近的房頂上,建筑用的腳手架上,都歇滿了鳥兒。鳥兒占據了所有的可以棲息的地方,它們都很安靜,有的蜷伏著,假寐著,有的振翅飛起,有的從空中落下,填滿剛剛因起飛騰出的空位。
這種鳥兒體型不大,比喜鵲稍大一圈,全身黑色,人們叫它們烏鴉。
烏鴉和喜鵲相比,除了體型稍大一點,就是缺了肚下那綹白色的羽毛。喜鵲為人們所喜愛,所樂見,喜鵲喳喳,喜鵲登梅,那是吉祥的象征,而烏鴉則往往不受歡迎,“天下烏鴉一般黑”,人們對黑色有一種天生的厭惡,將烏鴉比作歹毒的人心。過去小學的《語文》課本有一篇課文,名《烏鴉和狐貍》,說的是這兩種動物互相請客。先狐貍作東,食物豐盛,卻裝在淺平的盤子里,烏鴉喙長而尖,難有所獲;而狐貍赴宴,烏鴉更加狡猾,食物雖然更加豐盛,卻盛在緊口瓶子里,可憐狐貍饞涎橫流,就是無處下箸。狐貍在文化語境中是狡猾的典型,烏鴉的狡猾并不亞于狐貍。狡猾的正面理解是聰明,另有一則故事也是過去小學《語文》課文,篇名《烏鴉喝水》,說的是烏鴉渴了,正好遇到了一個瓶子,瓶底有水,盡管烏鴉喙長,還是夠不著,聰明的烏鴉銜來石子投入瓶中,水位上升,得以解渴。烏鴉還是落漠與凄涼的象征,曹孟德《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馬致遠《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亂鴉投落日,疲馬向空山。”“群鴉爭晚噪,一意送斜陽。”都帶有強烈的孤獨感。
每天下班之后,我駕車路過公主墳,都要向道路兩旁張望這些神奇的禽類,而第二天我上班路過這兒的時候,樹上和建筑物上可以棲歇的地方卻是空蕩蕩的,只能偶爾看見三五只寒鴉蜷縮在枝頭,很奇怪,烏鴉哪兒去了?莫不是它們有自己生活的規律,夜伏晝出?我忽然記起來,去年夏天我去京西的山中徘徊,山上的灌木叢中,也是那么多的烏鴉。也許,它們白天在野外覓食,到了夜晚,喜歡城市的燈光,喧鬧的市聲,還有因人們的生活密度帶來的空氣中到處彌漫的熱量。烏鴉這種鳥兒并不神奇,但它們以這種方式在都市的某一角落聚集的確引人注目。
有人說,公主墳因為過去是亂墳崗,雖然新的建筑密集,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有地鐵,地面用水泥柏油封住了,但是地下的腐氣還是會冒出地面,烏鴉嗅覺很靈,它們是食腐族,所以這兒就吸引了它們。這種說法讓我想起了另一種的確存在的食腐族,那就是西藏的頹鷲,頹鷲的食腐是盡人皆知的,據說頹鷲的嗅覺驚人的靈敏,只要有人瀕于死亡,遠近的頹鷲就會趕來聚會,它們棲歇在山頭,或者在空中繞圈盤旋,等待死人的尸骨作為盛餐。頹鷲是可怕的,它們的習性甚至令人惡心,但它們解決了人類一件難題。烏鴉也有和頹鷲相似的習性?顯然這是一種臆測,京西的公墓怎么就沒有吸引這么多的烏鴉呢?如果它們是食腐族,只是飛來公主墳聞那么一點氣味嗎?鳥兒也是有經驗的,沒有食物,它們終會飛走,為什么它們每天都按時到場?顯然不是食腐族可以解釋的。而且,不光是公主墳,據有人觀察,只是以公主墳為中心,西邊到萬壽路,東邊延伸到前門,都有這種鳥兒的蹤影。
如果有人私撰歷史,會不會因此而發揮,寫道:“辛卯正月,有烏群集于京西。西自萬壽路,經公主墳,至前門而止,凡喬木建筑,皆為所棲,次日所遺猶如白雪。翰林院編修孔大俠上書曰:烏集群噪,是不吉也!昔周公葬不如禮,天乃動威,大雨壞屋,烏鵲群飛。今渝之正道,其功甚偉,未知明宥,反受讒害,而反黑英雄,身冒鋒矢,以至被誣停職,幾陷囹圄。妖眚之來,皆為此也。深望我朝開誠布公,以天下社稷為重,內則保護國企,堅持公有,鋤強扶弱,還利百姓。外則獨立自主,連衡反霸。保衛疆土,堅持正義。有犯我者,雖遠必誅。果若如此,其國家之正道乎!”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sunz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