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雷:《今天》——“《鋼的琴》專輯”編者按
李云雷
·
2012-02-18
·
來源:李云雷的BLOG
2010年10月,張猛導演的《鋼的琴》在東京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獎”,此后這部影片獲得了上海國際電影節、邁阿密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金馬獎、華表獎等諸多獎項。2011年7月15日,《鋼的琴》正式上映,獲得了諸多影評人的贊揚,但是影片的檔期夾在《建國偉業》和《變形金剛3》兩部 “大片”之間,以及市場運作的失誤,使得這部小成本影片在票房上并不理想。盡管如此,《鋼的琴》卻在社會上收獲了良好的口碑,在影評界乃至學術界,對《鋼的琴》的關注已不僅限于影片本身,也涉及到了當代中國電影、文化、社會等不同層面的問題。
在當前中國電影的格局中,《鋼的琴》的出現令人驚喜,但它在票房上的失利也讓人反思:在電影市場“大片化”的時代,藝術電影的出路在哪里?藝術是否需要切入現實,藝術如何切入現實?具有創造性的作品能否真正抵達預期觀眾?等等,這些問題既關乎中國電影的生態,也關乎中國電影的未來。毛尖在《五顆星——關于〈鋼的琴〉》中指出,“實事求是地說,《鋼的琴》沒有朋友形容的那么好,但是,全國文藝青年鋪天蓋地的挺《鋼》聲,卻讓人感到,《鋼的琴》在今天有多么重要,尤其是,《變形金剛3》一旦進場,再鋼的琴也沒有地方發聲?!瓕τ谥袊娪皝碚f,華麗敘事對抗華麗敘事不是出路,相反,回到《耳朵大有?!返臉闼厣⑽牧鳎瑢τ谝呀浀巧蠂H舞臺的張猛,可能是留住女兒的曙光。”她對《鋼的琴》藝術探索的方向不無保留,但她支持此片的立場則是堅定的。在《電影〈鋼的琴〉票房失敗原因淺析》一文中,影評人“大立黃”提出了三個問題:“一部目標觀眾不是青少年的電影,何以非得擠在暑期檔上映?”;“影片的市場運作勝過影片自身優劣”,即他認為影片的營銷策略不成功;“口碑、放映時間、票房是成正比的”,即他認為影片積累的口碑沒有有效地轉化為票房,是由于“放映時間”不夠。我們可以看到,他所指出的原因都是市場運作層面的,或者說是技術性的,與影片本身的藝術質量并沒有必然關系。這一看法在網絡評論中也可以得到支持,在網絡上,關于《鋼的琴》的評論很多(僅豆瓣中就列有1034條),絕大多數都持肯定的態度,這些評論既有觀影后的簡單感想,也有專業層面的分析,不少人聯系到具體經驗,談到他們對工廠、工人生活的記憶或印象,而少見的批評性意見,如“求求你們不要扯工人階級的情懷了,那是對工人的侮辱,工人不是無所事事,成天瞎混,揪群結隊去偷東西的賊”,顯然對影片并沒有準確的藝術把握。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鋼的琴》并不缺乏潛在觀眾,但如何在影片與觀眾建立起暢通的渠道,則是藝術影片需要面對的問題。
在《鋼的琴》的評論中,關于“工人”的討論是最核心的一個問題,祝東力在《〈鋼的琴〉:工人階級的困境與解脫》中,認為工人的困境在于“盡管中國已經是 ‘世界工廠’,即世界制造業中心,但制造業的主體,藍領工人,從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看,自80年代以來,就處于日益下降、倍受輕視的地位。”而工人的困境并不限于這個特定階層,“農村的凋敝導致大量廉價民工涌入城市,作為產業后備軍,造成了城市工人嚴峻的就業環境。而產業工人的貧困化,也使白領小資的上升失去了社會基礎”,他并沒有指出“解脫”的途徑,只是對文藝寄予了很高的期待,“文學和電影,作為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想象部門’,本身又具有超越現實的潛能和力量,理應走在現實的前面。”在《中國工人階級的憂傷》一文中,財經記者、《吳敬璉傳》的作者吳曉波指出,“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產業工人,技能高超否則不可能用手工的方式打造出一臺鋼鑄的鋼琴,忠于職守,男人個性豪爽,女人溫潤體貼,他們沒有犯過任何錯誤,卻要承擔完全不可能承受的改革代價。”但在反思這一現狀時,他只是將之歸咎于“社會保障”,而并沒有對市場化改革做出反思。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祝東力所關心的是工人的主體“地位”,吳曉波所關心的則是市場主體之外社會的“保障”,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所謂“新左翼”與“自由主義”,在面對下崗工人時的不同視角與態度。
如果在一個更加開闊的視野中思考,我們便會發現這不僅是中國的問題,而是世界性的問題,也不僅是工人問題,而是所有被剝奪者的問題。在一場名為《階級,或因父之名》的講座中,戴錦華在分析了《鋼的琴》的技術特色之后,提到美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以及全球的反抗資本主義的運動,她認為資本主義的危機已經來臨,但“好像沒有任何替代性力量,在這樣歷史性契機時,站出來宣布自己要借助這個機會進行不同嘗試,去給世界以不一樣的希望與可能?!碌臍v史主體的命名,被剝奪的可能是農民、原住民、女性、老人,不是一個階級問題所能覆蓋的,但是迄今為止,一個有效的歷史命名尚未形成”,而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未來道路進行艱苦探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任務。戴錦華將《鋼的琴》的討論,與世界范圍內的底層抗爭聯系在一起,與人類未來的命運聯系在一起,讓我們看到了藝術的力量及其可能性。
從以上的簡單梳理中,我們可以看到《鋼的琴》蘊含著豐富的意蘊和思想空間,為了進一步展開討論,我們特刊發三位青年學者的文章,以及導演張猛的訪談。李祖德的《〈鋼的琴〉與我們的時代》,讓我們透過鋼琴所象征的“幸福生活”幻象,看到鑄造“鋼的琴”這一失敗的壯舉如何“捍衛了一種尊嚴、價值和夢想”,從而重新召喚已淪陷的社會主體;趙文的《“工廠里的鋼琴”:敘事與隱喻》,從敘事與隱喻兩個角度切入,以 “尋琴之旅”與“爭奪下一代”為核心問題,讓我們看到造鋼琴這一事件如何“倒轉成了一種真正的藝術存在”;張慧瑜的《“打開銹住的記憶”——〈鋼的琴〉說出的和沒有說出的故事》,在社會結構的變化中把握工人階級的命運,并將“下崗工人”的產生與“農民工”的出現聯系起來,從整體上審視“工人階級”,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討論空間。張猛導演的訪談,可以讓我們從多方面增加對張猛及《鋼的琴》的了解。我們相信這些文章,能夠為讀者帶來啟發性的思考,能夠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我們置身其中的這個世界。
附文:
《鋼的琴》:“我們堅持自己藝術夢想的道路不會改變”——張猛導演訪談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2/201202/293132.html
《鋼的琴》與我們的時代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2/201201/287019.html
階級,或因父之名——戴錦華“彈”《鋼的琴》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2/201111/274029.html
郭松民:《鋼的琴》---工人階級的寓言與荒誕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2/201108/257209.html
任憑:吳曉波們對工人的侮辱--也談《鋼的琴》和國企改革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2/201108/254928.html
祝東力:《鋼的琴》——工人階級的困境與解脫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2/201108/254592.html
李云雷:工人生活、歷史轉折與新的可能性——簡評《鋼的琴》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2/201104/226794.html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清遠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