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不住鋪天蓋地的宣傳的誘惑,也去電影院看了《金陵十三釵》。電影是一個多星期前看的,本來不想寫什么感想的,但看到網上如潮的叫好聲,我有些想不通了。
從電影院出來,我情不自禁地講出了南京話。在南京生活了快30年,南京話我自然是會說的,只是不知道自己說的是城南話,還是城北話,反正是個雜燴,平時大家聽慣了我說普通話,冷不丁冒出南京話來,別人聽得別扭,我自己也不習慣。
聽說看十三釵時,電影院是一片啜泣聲,我原也準備去電影院哭一場的,可是從頭到尾,我一滴眼淚也沒流出來。 這部電影,哎,真的沒啥哭點。也許是南京大屠殺的場面我已經在影像史料中看得太多,看到這些畫面,我只覺得慘烈,已沒有悲傷。
故事的線條簡單。一個美國的殯葬工,一群妓女,一群教會學校的女學生,還有一個和整個故事沒什么聯系的國民黨軍人,因避難在教堂聚集,妓女代替女學生去參加日本人的慶功會,整個故事沒有曲折,沒有沖突,沒有懸念,還沒看就已知道結尾,最后,女學生們輕而易舉地逃脫,妓女們參加慶功會的高潮場面還不讓你看,鋪墊,一直在鋪墊,臨了卻戛然而止,這是導演留白的安排,但我覺得故事沒講完,少了這個場面,這部電影其實就沒啥可看的了。
戰爭場面雖震撼并無新意。靠特技堆出的戰爭場面,讓我想起了陸川的《南京,南京》,有些類似,只不過場面更大,特技效果更強,反正張藝謀這次有6億元的錢可以燒。刻意拍出的戰斗場面和整個故事并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為了拍戰爭而拍戰爭。
妓女們太韶。一群妓女一出場就操著老南京話嘰嘰喳喳,沒完沒了,講出來的話簡直就是無厘頭,讓我剛醞釀出的一點悲傷情緒一下子又被引得笑噴,難怪影院里笑聲不斷。還有,那些妓女們任何時候都是毫無緣由地敞胸露懷著,真恨不能上去把她們的衣服扣扣齊,張藝謀在“黃金甲”里的擠胸,在這里正好又找到了用武之地。
人性的善并沒有自然彰顯。女學生被日本兵追逐,妓女們躲在地窖里,默不作聲;女學生被迫去參加日本人的慶功會,走投無路要集體跳樓,妓女說,我們代你們去,女學生們就同意了,就不跳樓了,這兩段情節其實都顯示出人性自私的一面,細想之下覺得有些扭曲,難道女學生的性命就比妓女的性命高貴嗎,在生與死的選擇上,每個生命應當都擁有平等的權利。 妓女們代女學生去參加慶功會,這是整個故事的焦點和支撐,但導演的筆墨并沒有落在兩群女人如何去爭著獻身這樣的人性的善和惡的沖突上,而是濃墨重彩妓女們如何裹胸、如何打扮,聲色絢爛,電影就顯得輕佻起來,有些搞笑。
整部電影就那個女主角給我留的印象比較深,但是會說英語、會調情,集美麗與智慧一身,風騷與內斂并存,有這樣的秦淮妓女嗎,這根本就是導演為了需要杜撰出來的。
指著這部電影去爭什么奧斯卡,也太拿人家外國人的智商不當回事了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