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夜晚,總是浮想起郭沫若這個人------上個世紀的文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曾經的國務院副總理。一個在現代文學史上占據很多篇幅,而作品在當代卻乏人問津的人。
在一萬公尺的高空,
在圖—104的飛機之上,
難怪陽光是加倍地明亮,
機內和機外有著兩個太陽!
不倦的精神啊,崇高的思想,
凝成了交響曲的樂章,
象靜穆的叢山峻嶺,
也象浩渺無際的重洋!
至于一部分人說歷史劇《武則天》是郭沫若拍江青的馬屁則更顯得無知了,武劇寫作于50年代末,于60年代初定稿發表。該劇盛贊了武則天的業績,突出肯定了她的“民本思想”。講得是婦女解放,婦女也能頂一片天的故事。60年代初江青還處于“尋常看不見”的狀態中,郭沫若吹捧江青?看來郭沫若是先知。郭沫若的確在文革時期寫過一篇有關江青的詩,簡略如下“。。。。。親愛的江青同志,你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你善于活學活用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你奮不顧身的在文藝戰線上陷陣沖鋒,使中國舞臺充滿了工農兵的英雄形象,我們要使世界舞臺充滿著工農兵的英雄形象!……毛主席的光輝著作是我們永遠的精神食糧,我們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學習白求恩那樣高尚,我們要做新愚公,把帝修反三座大山投入海洋!”從這首詩反映的情況來看,江青應該是屬于無產階級的一名戰士,她主張文藝應該是為工農兵服務的,并且江青還是有些本事的,幾個樣板戲不是成為經典了嘛?毛澤東的悲劇,或者說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革命的悲劇在于:即使戰略方向正確,但在戰術策略,戰術執行者上出了問題,斗爭仍可能陷入失敗。文化大革命的過程和結果反映說明“四人幫”等革命者的覺悟還未超越阿Q,屬于扶不起的“阿斗”。而革命者覺悟的提高恰恰是在“改革開放”30年的過程中完成的。在文革中“地富反壞右”這個概念中“地,富,”早已經成為無產者,在策略上應該是教育團結的對象,“反”大部分早已被鎮壓,扣"帽子"宜謹慎。打擊“壞”是任何時期都存在的任務。“右”代表官僚,腐敗,修正主義走資派。在這場運動中,盡管集中打擊了“右”,但是“地,富”以及知識分子階層也都被迫走到了對立面。文革結束,“右派”上臺執政后,“地,富”,以及知識分子階層自然是站在“右”的一邊了。郭沫若一直站在“左”的一邊,自然成了知識分子階層的“另類”。但是他們在詬病郭沫若時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他們在主觀上認為知識分子都應該是在同一立場,所以郭沫若的“左”成了變節,歌頌領袖就是獻媚。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失去了2個兒子。老年喪子,悲痛可想而知,我們就不難理解在打倒“四人幫”時郭沫若的心情了,請看《水調歌頭·粉碎四人幫》
大快人心事
揪出四人幫
政治流氓文痞
狗頭軍師張
還有精生白骨
自比則天武后
鐵帚掃而光
篡黨奪權者
一枕夢黃梁
野心大
陰謀毒
詭計狂
真是罪該萬死
迫害紅太陽
接班人是俊杰
遺志繼承果斷
功績何輝煌
擁護華主席
擁護黨中央
好詩,好詞 ,豪放詞的絕后之作。比肩蘇辛,與毛詞共輝映。當然,這也成了詬病郭沫若是“墻頭草”的口實?!皳碜o華主席,擁護黨中央”。華也許不是阿斗,但中國的確也失去了諸葛亮。隨后,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根據其遺囑,郭沫若的骨灰灑在山西昔陽縣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我們應該注意到,郭沫若用他的遺囑解釋了他一貫的政治立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