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春】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腦子里忽然躥出上初中時老師講過的一個多人刪改杜牧詩的故事。
杜牧《清明》詩原文如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有人將其改為“三言詩”:清明節,雨紛紛。路上人,欲斷魂。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 也有人改為“四言詩”:清明時節,行人斷魂。酒家何處?指杏花村。
清代有位文人杜牧的這首《清明》詩不精煉。他認為,“雨紛紛”自然在清明時節;“行人”必然在路上;第三句是問句,“借問”就成多余;“牧童”只是被問者,無關大要。因此主張將每句頭兩個字刪除,遂成一首五言絕句:“時節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還有人由詩改詞《南鄉子》:“清明時節,雨落紛紛。斷魂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不遠杏花村。”更有傳說,在1078年清明這一天,蘇軾登云龍山放鶴亭拜見張山人時吟誦了杜牧的這首詩。張山人久聞蘇軾才華橫溢,請蘇軾將該詩變其形出新,而又不失其原意。蘇軾脫口而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蘇軾僅移動幾處標點符號,竟演變成一首絕妙小令。
另外一個故事是改宋·洪邁《容齋四筆·得意失意詩》:“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為
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鄉遇故知 。
和尚洞房花燭夜,秀才金榜提名時。
一個是減字,一個是添字。的確都比原詩更精到一些也更有創新。
眼前這首杜甫的《立春》我認為完全可以刪改成一首五律如下: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理由是:首句“春日”多余了;二句“忽憶”做作,故弄玄虛;三句不如“高門行白玉”來得灑脫豪放;四句“菜傳”也多余、累贅;五句“寒江”可借指代“巫峽”也;六句“遠客”與“杜陵遠客”在詩中是一回事;可刪;七句“此身”完全可省;八句“呼兒”“覓紙”不如自己“取紙”方便。也不符合杜甫的性格;李白詩曰“‘呼兒’將出換美酒”很符合他的豪爽性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