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根據去年7月在香港書展上的演講寫的文章,發表在現代傳播的《周末畫報》上。前不久曾在山西省作協的研修班上以此為題講課,但大家興趣不大,一位聽課的作家朋友下來對我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文學嘛,操這份閑心干什么。”
一個和十萬個地球
與其它動物相比,人類的嬰兒是十分脆弱的,小馬出生后十分鐘就能自己直立行走,而人類的嬰兒要在搖籃里呆相當長的時間,這期間如果沒有外界的悉心照顧,他們不可能生存下去,憑自己的力量,人永遠無法走出搖籃。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進化的需要,人的大腦體積較大,充分發育后則難以出生,只有提前生出來,也就是說,所有的人類嬰兒都是早產兒。
如果把人類文明的整體看做一個嬰兒的話,那么也是一個早產兒。文明的發展速度遠快于自然的進化,人類實際上是用原始人的大腦和身體進入現代文明的。那么就有這樣一個可怕的問題:如果沒有外界的照顧,人類文明這個嬰兒是否也永遠無力走出自己的搖籃?
現在看來有這個可能。
在遙遠的未來,當人們回顧上世紀中葉至今的歷史時,這期間發生的所有驚天動地的大事都將被時間磨的平淡無奇,只有兩件現在被我們忽視的事情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一、人類邁出了走出搖籃的第一步;二、人類又收回了邁出的腳步。這兩件事的重要性怎樣評價都不為過,加加林飛入太空的1961年可能代替耶穌誕生的那一年而成為人類元年,而阿波羅登月后太空探索的衰退,將給人類留下比被逐出伊甸園更慘痛的創傷。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將當做黃金時代而記憶,在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后僅三年多,第一名宇航員就進入太空,其后僅七年多,人類就登上了月球。當時,人們被遠大的目標所激奮,認為再有十年左右人類將登上火星,而抵達木星軌道登上木衛二也不是遙遠的事。早在這之前,就誕生了豪氣沖天的獵戶座計劃,用不斷爆炸的原子彈驅動飛船,可以一次將幾十名宇航員送上外行星。
但很快,阿波羅登月因資金中斷,取消了剩下的飛行。以后,人類的太空探索就像一塊在地球重力場中拋起的石頭,達到頂點短暫停留后急劇下墜。阿波羅十七號最后一次登月的1972年12月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其后,雖然仍有空間站和航天飛機,有越來越多的各類人造衛星和它們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有飛向地外行星的探測器,但人類太空事業的性質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太空探索的目光由星空轉向地面。阿波羅十七號之前的太空飛行是人類走出搖籃的努力,之后則是為了在搖藍中過的更舒適些。太空事業納入了經濟軌道,產出必須大于投入,開拓的豪情代之以商人的精明,人類心中的翅膀折斷了。
其實,回頭看看,人類曾經真的想要走出搖藍嗎?上世紀中葉的太空探索熱潮背后的驅動力是冷戰,是對對手的恐懼和超越的愿望,是一種顯示力量的政治廣告,人類其實從來沒有真心地把太空當做未來的家園。
現在,月球重新變成了沒有人跡的荒涼世界,俄羅斯和美國的行星載人飛行計劃先后變為泡影,歐洲探索太陽系的“曙光計劃”也被擱置看不到一點曙光。在航天飛機退役之后,曾經踏足月球的美國人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失去了把人送上近地軌道的能力。
為什么會這樣,我們能想到的原因無非是技術和經濟兩方面。
首先看技術原因:不可否認,人類目前不具備在太陽系內進行大規模太空開發的技術。在太空航行最基本最關鍵的推進技術上,人類目前只處于化學推進階段,而大規模行星際航行則需要核動力推進,目前的技術距此還有相當的距離,核動力的火箭和飛船還只是科幻小說中的東西。
再看經濟原因:以現有的技術,把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耗資相當于同樣重量的黃金;而送到月球和其它行星,所需資金則十倍甚至百倍增長,而在太空開發產業化之前,所有這些投入只得到很小的回報,比如阿波羅登月工程耗資260億美元,相當于現在的一千多億美元,只得到兩噸多的月球石塊(當然,登月工程的技術成果在其后的民用化過程中產生了巨大的效益,但這些效益無法量化,不可能做為決策時考慮的決定性因素。)
由上所述,太空開發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經濟上都是巨大的冒險,把太空看做人類新的家園,把人類的未來寄托在這樣一個大冒險上,這在政治上是無法被接受的。
以上的理由論據堅實,似乎不可辯駁,也就決定了目前人類的太空政策和其所導致的太空事業的衰落。
但讓我們考察一下人類目前正在全力投入、并把其看地球文明未來生存的惟一出路的一項宏大的事業:環境保護。
從技術層面上看,太空航行和環保在人們頭腦中的色彩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劇烈的、高速的和冒險的,意味著尖端高技術;后者則是一種溫和的綠色的公益活動,自然有技術在其中,但其難度在印象中與前者相差甚遠。
但這只是印象而已,真實的情況是:要達到人類現有的環境保護的目標,所需的技術比起大規模行星際航行要難的多。
在認知層面上,要想保護環境首先要認識它,要從全球尺度上理解它的規律,而地球的生態系統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雖然各學科對其細節有了巨量的研究和了解,但在全球的整體尺度上,目前人類無論從基礎科學還是從應用科學層面上都沒有掌握它的規律,對于天氣系統的運行、大規模生物群落的變化和相互關系等,人類科學所能知道的都很有限。以全球變暖為例,與鋪天蓋地眾口一詞的宣傳不同,地球氣候是否真的在變暖,如果是,變暖是否與人類活動有關?對這兩項至關重要的問題,科學研究目前都無定論,所以遏制全球變暖更像一項政治運動。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類對地球表面,還不如對月球表面了解的多,可能很快,也不如對火星表面了解的多。
在行動層面上,目前環境保護所需要的技術,比如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對工業廢物和城市垃圾的處理和循環使用,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森林植被的保護和恢復等,都涉及到復雜的技術,其中相當一部分不比太陽系內的行星際航行技術容易多少。
但環境保護在技術上的挑戰主要還不在于此。現在,全球性的戰爭和動亂已經遠去,人類社會進入持續的和平發展時期,特別是第三世界和不發達地區,發展的速度前所未有,這些高速發展的區域有著同一個目標: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過他們那樣的現代化的舒適生活。現在看來,這并非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只需再有半個世紀,大部分的不發達地區,包括中國和巴西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在經濟上就能夠趕上西方。
但人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果全人類都像歐美發達國家那樣生活,所消耗的資源需要四個半地球才夠。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達到環境保護的最終目標,維持地球生態免于崩潰,制止目前正在發生的比白堊紀大滅絕速度更快的物種滅絕,僅靠自律來減少污染,僅靠節能減排是遠遠不夠的,即使哥本哈根會議的全部目標都已實現,地球生態環境仍像冰洋上的泰坦尼克號一樣在沉下去。
惟一的希望是停止發展。但發展是不可遏止的,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們躺在現代文明舒適的躺椅上悠哉樂哉時,讓地球上其余的部分停留在農村業化社會的落后與貧窮中,這違反的人類的基本價值觀,在政治上也是完全不可行的。
再考察另外一種可能性:非人類因素帶來的環境巨變。地球環境一直處于波動之中,只是人類文明史太短暫人們沒能覺察而已。每一次波動中,地球環境整體都會發生巨變,可能變的完全不適合人類生存。比如最近的一次冰期在一萬年前才結束,如果那樣的冰期再來一次,各大陸將被冰雪覆蓋,現有的全球農業將崩潰,對擁有巨量人口的現代化社會而言將是滅頂之災。而這樣的環境巨變從長遠看來幾乎是必然要發生的,甚至有很大的可能就在不太遙遠的未來出現,對這樣的環境變化,現有的環保手段只是杯水車薪。
人類文明要想在人為的或自然的環境變化中長期生存下去,只能把環境保護行為由被動變主動,人工整體性地調整和改變地球環境。比如緩解溫室效應,人們提出了多種方案,包括在海洋上建立大量的巨型太陽能蒸發站,把海水蒸發后噴入高空以增加云量;在太陽和地球間的拉格朗日點,給地球建造一面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的遮陽傘。。。。。。等等,這些工程無一不是史無前例的超級工程,其規模之大,如上帝的手筆,所涉及的技術也都是地地道道的在科幻中才有的超級技術,其難度遠大于太陽系內的行星際航行。
除了技術上的難度,從經濟層面上看環境保護,我們發現它與太空開發也十分相似:都需投入巨量的資金,在初期也都沒有明顯的經濟回報。
但人類對環保的投入與對太空開發的投入相比,大的不成比例。以中國為例,十二五規劃中計劃投入環境保護的資金為三萬多億人民幣,但對太空探索,只計劃投入三百億左右。世界其它國家的情況也相差不多。
太陽系中有著巨量的資源,在八大行星上,在小行星帶中,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資源,從水到金屬到核聚變燃料,應有盡有,按地球可以最終養活一千億人口計算,那么整個太陽系中的資源總量可以養活十萬個地球的人口。
現在,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事實:人類放棄了太空中的十萬個地球,只打算在這一個地球上生存下去,而他們生存的手段是環保,一項與太空開拓同樣艱巨同樣冒險的事業。
同環保一樣,太空開發與技術進步是互動關系,太空開發會促進技術進步,波羅工程之前美國并不具備登月需要的技術,相當一部分技術是在工程的進行中開發的。核裂變技術在地球上已成為現實,實現太空核推進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可控核聚變雖然還未實現,但只存在技術障礙而不是理論障礙。
我們要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四十多年前登月飛船上的導航和控制計算機,其功能只相當于現在IPHONE4的千分之一。
太空開拓與已經過去的大航海時代很相似,同樣是遠航到一片未知的世界,去開拓人類的生存空間,開拓一個更好的生活。大航海時代的開始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哥倫布的航行在當時得到了西班牙伊莎貝拉一世女王的支持(更確切地說是是卡斯提亞爾王國的女王,當時獨立的西班牙并不存在),女王自己也難以供起這個船隊,據說她把自己的首飾都典當了,然后供給哥倫布遠航。現在的事實證明,這是最明智的一筆風險投資,以至于有人說世界歷史是從1500年開始的,因為到那個時候人們才知道整個世界的全貌。
現在,人類正處在第二次大航海時代的前夜。我們現在甚至比哥倫布要有利得多,因為哥倫布看不見他要找的新大陸,他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幾天之后還沒有見到陸地,這個時候他的內心肯定是充滿了猶豫彷徨。而我們要探測的新世界抬頭就能看到,但是現在沒有人來出這筆錢。
也許,人類文明做為一個整體,就像人類的個體嬰兒一樣,在沒有父母幫助的情況下,真的永遠無法走出搖籃。
但從宇宙角度看,地球文明是沒有父母的,人類是宇宙的孤兒,我們真的要好自為之了。
一個和十萬個地球
與其它動物相比,人類的嬰兒是十分脆弱的,小馬出生后十分鐘就能自己直立行走,而人類的嬰兒要在搖籃里呆相當長的時間,這期間如果沒有外界的悉心照顧,他們不可能生存下去,憑自己的力量,人永遠無法走出搖籃。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進化的需要,人的大腦體積較大,充分發育后則難以出生,只有提前生出來,也就是說,所有的人類嬰兒都是早產兒。
如果把人類文明的整體看做一個嬰兒的話,那么也是一個早產兒。文明的發展速度遠快于自然的進化,人類實際上是用原始人的大腦和身體進入現代文明的。那么就有這樣一個可怕的問題:如果沒有外界的照顧,人類文明這個嬰兒是否也永遠無力走出自己的搖籃?
現在看來有這個可能。
在遙遠的未來,當人們回顧上世紀中葉至今的歷史時,這期間發生的所有驚天動地的大事都將被時間磨的平淡無奇,只有兩件現在被我們忽視的事情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一、人類邁出了走出搖籃的第一步;二、人類又收回了邁出的腳步。這兩件事的重要性怎樣評價都不為過,加加林飛入太空的1961年可能代替耶穌誕生的那一年而成為人類元年,而阿波羅登月后太空探索的衰退,將給人類留下比被逐出伊甸園更慘痛的創傷。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將當做黃金時代而記憶,在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后僅三年多,第一名宇航員就進入太空,其后僅七年多,人類就登上了月球。當時,人們被遠大的目標所激奮,認為再有十年左右人類將登上火星,而抵達木星軌道登上木衛二也不是遙遠的事。早在這之前,就誕生了豪氣沖天的獵戶座計劃,用不斷爆炸的原子彈驅動飛船,可以一次將幾十名宇航員送上外行星。
但很快,阿波羅登月因資金中斷,取消了剩下的飛行。以后,人類的太空探索就像一塊在地球重力場中拋起的石頭,達到頂點短暫停留后急劇下墜。阿波羅十七號最后一次登月的1972年12月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其后,雖然仍有空間站和航天飛機,有越來越多的各類人造衛星和它們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有飛向地外行星的探測器,但人類太空事業的性質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太空探索的目光由星空轉向地面。阿波羅十七號之前的太空飛行是人類走出搖籃的努力,之后則是為了在搖藍中過的更舒適些。太空事業納入了經濟軌道,產出必須大于投入,開拓的豪情代之以商人的精明,人類心中的翅膀折斷了。
其實,回頭看看,人類曾經真的想要走出搖藍嗎?上世紀中葉的太空探索熱潮背后的驅動力是冷戰,是對對手的恐懼和超越的愿望,是一種顯示力量的政治廣告,人類其實從來沒有真心地把太空當做未來的家園。
現在,月球重新變成了沒有人跡的荒涼世界,俄羅斯和美國的行星載人飛行計劃先后變為泡影,歐洲探索太陽系的“曙光計劃”也被擱置看不到一點曙光。在航天飛機退役之后,曾經踏足月球的美國人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失去了把人送上近地軌道的能力。
為什么會這樣,我們能想到的原因無非是技術和經濟兩方面。
首先看技術原因:不可否認,人類目前不具備在太陽系內進行大規模太空開發的技術。在太空航行最基本最關鍵的推進技術上,人類目前只處于化學推進階段,而大規模行星際航行則需要核動力推進,目前的技術距此還有相當的距離,核動力的火箭和飛船還只是科幻小說中的東西。
再看經濟原因:以現有的技術,把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耗資相當于同樣重量的黃金;而送到月球和其它行星,所需資金則十倍甚至百倍增長,而在太空開發產業化之前,所有這些投入只得到很小的回報,比如阿波羅登月工程耗資260億美元,相當于現在的一千多億美元,只得到兩噸多的月球石塊(當然,登月工程的技術成果在其后的民用化過程中產生了巨大的效益,但這些效益無法量化,不可能做為決策時考慮的決定性因素。)
由上所述,太空開發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經濟上都是巨大的冒險,把太空看做人類新的家園,把人類的未來寄托在這樣一個大冒險上,這在政治上是無法被接受的。
以上的理由論據堅實,似乎不可辯駁,也就決定了目前人類的太空政策和其所導致的太空事業的衰落。
但讓我們考察一下人類目前正在全力投入、并把其看地球文明未來生存的惟一出路的一項宏大的事業:環境保護。
從技術層面上看,太空航行和環保在人們頭腦中的色彩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劇烈的、高速的和冒險的,意味著尖端高技術;后者則是一種溫和的綠色的公益活動,自然有技術在其中,但其難度在印象中與前者相差甚遠。
但這只是印象而已,真實的情況是:要達到人類現有的環境保護的目標,所需的技術比起大規模行星際航行要難的多。
在認知層面上,要想保護環境首先要認識它,要從全球尺度上理解它的規律,而地球的生態系統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雖然各學科對其細節有了巨量的研究和了解,但在全球的整體尺度上,目前人類無論從基礎科學還是從應用科學層面上都沒有掌握它的規律,對于天氣系統的運行、大規模生物群落的變化和相互關系等,人類科學所能知道的都很有限。以全球變暖為例,與鋪天蓋地眾口一詞的宣傳不同,地球氣候是否真的在變暖,如果是,變暖是否與人類活動有關?對這兩項至關重要的問題,科學研究目前都無定論,所以遏制全球變暖更像一項政治運動。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類對地球表面,還不如對月球表面了解的多,可能很快,也不如對火星表面了解的多。
在行動層面上,目前環境保護所需要的技術,比如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對工業廢物和城市垃圾的處理和循環使用,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森林植被的保護和恢復等,都涉及到復雜的技術,其中相當一部分不比太陽系內的行星際航行技術容易多少。
但環境保護在技術上的挑戰主要還不在于此。現在,全球性的戰爭和動亂已經遠去,人類社會進入持續的和平發展時期,特別是第三世界和不發達地區,發展的速度前所未有,這些高速發展的區域有著同一個目標: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過他們那樣的現代化的舒適生活。現在看來,這并非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只需再有半個世紀,大部分的不發達地區,包括中國和巴西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在經濟上就能夠趕上西方。
但人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果全人類都像歐美發達國家那樣生活,所消耗的資源需要四個半地球才夠。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達到環境保護的最終目標,維持地球生態免于崩潰,制止目前正在發生的比白堊紀大滅絕速度更快的物種滅絕,僅靠自律來減少污染,僅靠節能減排是遠遠不夠的,即使哥本哈根會議的全部目標都已實現,地球生態環境仍像冰洋上的泰坦尼克號一樣在沉下去。
惟一的希望是停止發展。但發展是不可遏止的,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們躺在現代文明舒適的躺椅上悠哉樂哉時,讓地球上其余的部分停留在農村業化社會的落后與貧窮中,這違反的人類的基本價值觀,在政治上也是完全不可行的。
再考察另外一種可能性:非人類因素帶來的環境巨變。地球環境一直處于波動之中,只是人類文明史太短暫人們沒能覺察而已。每一次波動中,地球環境整體都會發生巨變,可能變的完全不適合人類生存。比如最近的一次冰期在一萬年前才結束,如果那樣的冰期再來一次,各大陸將被冰雪覆蓋,現有的全球農業將崩潰,對擁有巨量人口的現代化社會而言將是滅頂之災。而這樣的環境巨變從長遠看來幾乎是必然要發生的,甚至有很大的可能就在不太遙遠的未來出現,對這樣的環境變化,現有的環保手段只是杯水車薪。
人類文明要想在人為的或自然的環境變化中長期生存下去,只能把環境保護行為由被動變主動,人工整體性地調整和改變地球環境。比如緩解溫室效應,人們提出了多種方案,包括在海洋上建立大量的巨型太陽能蒸發站,把海水蒸發后噴入高空以增加云量;在太陽和地球間的拉格朗日點,給地球建造一面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的遮陽傘。。。。。。等等,這些工程無一不是史無前例的超級工程,其規模之大,如上帝的手筆,所涉及的技術也都是地地道道的在科幻中才有的超級技術,其難度遠大于太陽系內的行星際航行。
除了技術上的難度,從經濟層面上看環境保護,我們發現它與太空開發也十分相似:都需投入巨量的資金,在初期也都沒有明顯的經濟回報。
但人類對環保的投入與對太空開發的投入相比,大的不成比例。以中國為例,十二五規劃中計劃投入環境保護的資金為三萬多億人民幣,但對太空探索,只計劃投入三百億左右。世界其它國家的情況也相差不多。
太陽系中有著巨量的資源,在八大行星上,在小行星帶中,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資源,從水到金屬到核聚變燃料,應有盡有,按地球可以最終養活一千億人口計算,那么整個太陽系中的資源總量可以養活十萬個地球的人口。
現在,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事實:人類放棄了太空中的十萬個地球,只打算在這一個地球上生存下去,而他們生存的手段是環保,一項與太空開拓同樣艱巨同樣冒險的事業。
同環保一樣,太空開發與技術進步是互動關系,太空開發會促進技術進步,波羅工程之前美國并不具備登月需要的技術,相當一部分技術是在工程的進行中開發的。核裂變技術在地球上已成為現實,實現太空核推進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可控核聚變雖然還未實現,但只存在技術障礙而不是理論障礙。
我們要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四十多年前登月飛船上的導航和控制計算機,其功能只相當于現在IPHONE4的千分之一。
太空開拓與已經過去的大航海時代很相似,同樣是遠航到一片未知的世界,去開拓人類的生存空間,開拓一個更好的生活。大航海時代的開始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哥倫布的航行在當時得到了西班牙伊莎貝拉一世女王的支持(更確切地說是是卡斯提亞爾王國的女王,當時獨立的西班牙并不存在),女王自己也難以供起這個船隊,據說她把自己的首飾都典當了,然后供給哥倫布遠航。現在的事實證明,這是最明智的一筆風險投資,以至于有人說世界歷史是從1500年開始的,因為到那個時候人們才知道整個世界的全貌。
現在,人類正處在第二次大航海時代的前夜。我們現在甚至比哥倫布要有利得多,因為哥倫布看不見他要找的新大陸,他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幾天之后還沒有見到陸地,這個時候他的內心肯定是充滿了猶豫彷徨。而我們要探測的新世界抬頭就能看到,但是現在沒有人來出這筆錢。
也許,人類文明做為一個整體,就像人類的個體嬰兒一樣,在沒有父母幫助的情況下,真的永遠無法走出搖籃。
但從宇宙角度看,地球文明是沒有父母的,人類是宇宙的孤兒,我們真的要好自為之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