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2012“春晚”有感
楊安福
什么是藝術?“藝”的草字頭代表自然和人類社會,而下面的“乙”則表示變化,即意為對生活的提煉、加工,變化和升華,“術”則是表現現實的方法、方式、形式和手段等。人類從事藝術活動是為了有益和營養自己的,如果藝術表達的信息如同毒藥,是傷害人的東西,就不能受大家歡迎,就會遭人厭煩而遭到人類的唾棄,藝術活動也會早就消失和壽終正寢了。
看了今年的春晚,我的體會是:真正藝術的作品很少,膚淺、虛無、荒誕、搞笑的東西卻是很多。這讓我想起兒時過年的時候,我常和弟弟給家人及鄰居表演節目,那時我們的表演和現在的小品差不多,雖然沒有現在這些專業演員演的好,卻也能逗的大家前仰后合、合不攏嘴。但我知道,那畢竟是娛樂,和真正的藝術并不是一回事,因為,藝術和娛樂有質的區別。
對此,我好有一比:娛樂好似止痛藥,藝術好比營養品。人在煩惱煩累苦惱苦悶很多的時候,娛樂就如止痛藥,能讓人暫時的放松一下心情,忘卻那些東西,開心高興一會兒。而藝術卻不同,好的、真正的藝術作品,會讓人受益終生,營養終生,甚至惠及后人。為什么呢?因為,真正的藝術作品所表達的信息能量,會讓人熱愛生活,熱愛社會,熱愛整個人類世界,所以會使人身心健康,為大腦提供充足的信息能量和活動動力,為身體的運動活動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幫助,使人愿意為他人、為人類、為整個世界做很多事情,煥發出巨大的精神能量,保持身體的正常運動和活力,這就是藝術對人產生的巨大作用和好處。
我很少看現在的“藝術”,比如美國大片,香港電影和大陸現在的很多影視作品等,這些東西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嚴重脫離生活,盡管“術”還不錯,但“藝”卻很差。我看不看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沒有什么意義和影響,我看也行,不看也可。正如我去年在參加一個新書發布會上對作者所說的話一樣:“我現在在很多書中看到更多的是“術”。比如一些文學作品組織的很好,有些甚至是很巧妙,文字也很精準有趣,語言優美流暢等,但“藝”卻不怎么樣,內容大多是“純屬虛構”的,離生活很遠,有些雖然表現了一些生活問題,卻非生活的本質實質,而是些婆婆媽媽的東西,不看也罷。這說明什么問題呢?我想,主要是由于現代人“平平淡淡”的生活觀,造成人們生活的無聊無趣沒勁,使得作家們缺少素材模特等,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其實美國的大片可謂“術”平很高,但卻極少看到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和聯系的作品,香港的電影也是內容很差,“術”平也不高,大陸的影視作品現在的形勢更是不容樂觀,連國家主管的文化部門也承認缺少精品佳作。
現在的“春晚”也一樣,內容很差,表現現實,尤其是表現積極向上的東西少了,荒誕、搞笑、小家子氣的東西卻很多,很多小品根本就是胡編亂造的,看與不看對我來說并無意義。因為我內心的思想思維思考活動的快樂很多、很充實,而且相比那些小品要有意義、有意思的多。所以,對那些東西看與不看并無所謂。比如趙本山的小品,在那些搞笑的作品里算是不錯的,的確能使人發笑,但也就一笑了之,還能對人起到什么巨大影響和作用呢?這里我不想細說原委,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有是:那些東西如同止痛片,的確使很多人暫時的忘卻了很多不好的東西,臨時的快樂了,但卻無法讓人長久的、永遠的內心快樂。因為要讓人從本質上真正的熱愛生活,它的確做不到。其它那些所謂的“藝術”作品更是無法做到,因為大多是無病呻吟、無關痛癢、虛無虛構之作,能對人產生一點作用,讓人有一點記憶回味的東西很少,而能對人產生巨大作用和影響,讓人受益無窮的“營養品”更是少之又更少!
當然,并不是精品就一定受大家歡迎的,但我們要做的卻是讓大家提高欣賞水品,懂得欣賞真正的藝術精品。比如,毛時代人人學藝術、懂藝術,連幾歲的小孩子都能隨意隨便的跳一些舞蹈(有人說是忠字舞,我卻覺得比那些搖滾舞藝術的多,因為他能表達思想)和唱上幾段京劇(那時現代戲很多),大家自然對藝術作品能看的懂和喜愛喜歡了。而現在的人懂舞蹈和京劇的越來越少,讓他們看舞蹈和京劇節目如同鴨子聽雷,他們當然不會喜歡(而且現代戲太少)。就如他們本來喜歡用手抓吃著吃半生不熟的肉,你卻讓他們用精美的餐具吃著經過精心加工的、營養充足豐富的飯菜一樣,他們是難以習慣的,甚至連餐具都不會用。所以趙本山的作品盡管很庸俗和低俗,但卻能讓人暫時的“吃飽”,給人以歡樂,這的確不能不說是有些好處。但我們卻不能讓大家永遠“吃”這些粗糙的東西,我們要讓大家懂得文明,學會“品嘗”,樂意接受精品“美食”,這才是文化文學文藝工作者們應該做的事情。
所以,人類更需要的是“營養品”,而非“止痛藥”,如果營養上不去,人總是要得病的,總是要靠止痛藥過活,這會是惡性循環。希望“春晚”的文人們能懂得這個道理!
2012年1月23日(農歷正月初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