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 贊
李文生
秋風颯颯,百花凋謝,萬木葉落。在一派肅殺的氣氛中,卻迎來了菊花怒放盛開的季節。不論是大江南北,黃河上下,長城內外,還是在廣闊平原的田間地頭,以及險峰峻嶺的溝溝坎坎,到處都可以看到秋菊那蓬蓬勃勃、冷艷清麗的美姿。
如果漫步在公園里的菊花展臺上,那一盆盆、一叢叢、一架架造型各異的菊花不僅五彩繽紛,鮮艷奪目,還散播著清新誘人的芳香。鵝黃、淺綠、雪白、淡紫、墨藍、古銅等各色的花朵,爭奇斗艷,千姿百態,真讓游人心曠神怡,樂而忘返了。
菊花,華貴可登堂品展,俗艷在露天野生。它既有雍容美潔的氣質,又有耐寒傲霜的品性。它不僅是雅俗共賞的名花,還是能延年益壽的寵物。因為《神農百草經》列菊花為百草珍品,并有“菊服之輕身耐老”之說。
南北朝的醫藥家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說:
“菊花、味甘,無毒,可療腰痛,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白菊主治風眩,能令頭不白。”
據現代營養學、現代醫學分析證明:菊花瓣中含有許多種微量元素,可增強毛細血管的抵抗力,在抗氧化,防衰老方面卓有成效,是一般果蔬無法比擬的。菊花是一種強壯神經、清涼解熱藥,對冠心病、頭暈、頭痛、四肢麻木,動脈硬化,感冒、喉嚨疼痛等療效明顯。常服菊花,還真能防病保健,延年益壽哩。
怪不得自古以來,人們就常常流連花前,吟詩賦詞,為它大唱贊歌呢!
菊花入詩,最早可能在《離騷》里。詩人青睞菊花,并非是僅僅欣賞它的形態美,而是“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能在很古的時候,我們的先人嘗百草,就知道采摘菊花而食,營養身體了。
陶淵明的詩句中,更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詩人也是吟頌菊花的壯神強身之效。
再有元稹的“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蘇軾的“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許廷嶸的“素心常耐冷,晚節本無瑕”等等,都算是賞菊詠懷的名句了。
但是,細讀詠菊的詩,真正借菊花寄托自己情懷的佳作,我看莫過于南宋的鄭思肖和沖天大將軍黃巢了。
鄭思肖的《題菊詩》是: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味濃;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墜北風中。
小詩形象生動,寓意深刻,頗堪玩味。聯想詩人的身世,那寧死不忘宋朝,決不向北方敵人屈服的忠貞節操,躍然紙上,誰不肅然起敬呢!
黃巢的兩首詠菊詩,更是獨占花魁,前無古人,至今也沒有見來者。一首是《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又一首是《不等后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兩首七言絕句,在我國的詩歌史上可以說是傲世獨立的另類。兩詩都以菊明志,篇篇意境新奇,風格脫俗。詩色瑰麗,辭采雄偉,比喻絕妙。同時,他的詩風十分豪放,大氣磅礴,橫掃乾坤,充分表現出了詩人要改天換地的凌云壯志和大無畏的氣概。
黃巢率領的唐末農民大起義,經過多年的轟轟烈烈最終還是失敗了;但是,他的詠菊詩卻長久地載入詩冊,以至今日讀來,還能令人心魄振奮,豪氣頓生。
大約就是這個緣故罷,我每年都要到花店里采購幾盆色彩紛呈的菊花裝飾居室的窗臺,一邊觀賞,一邊品讀黃巢的菊花詩。我是小人物,不氣魄,不敢放言菊香天下,能求得菊香繞梁,慰解幾絲閑愁,身子骨受活,就心滿意足了。況且,秋菊的花瓣開殘后,能入藥,又可泡茶,正好來滋養我這白發漸生的多病之身。
菊花呀,我真該為你唱一首贊歌的。 可嘆手中沒有生花之筆,我只能寫下這一千多字的短文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