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除夕,突然從央視春晚官方微博傳出:趙本山因身體原因,決定退出2012年的春晚舞臺。有人認為這是一大遺憾,缺了老趙這根胡蘿卜,這春晚成不了席。的確,老趙似乎已經(jīng)成為春晚不可或缺的標志性演員,除了1994年沒有上央視春晚外,老趙連續(xù)上了20年央視春晚的舞臺。1990年,老趙以小品《相親》一炮走紅,步入本山時代,隨后幾年的春晚,老趙相繼為廣大觀眾奉獻了《紅高粱模特隊》、《昨天今天明天》等佳作。這些作品緊跟時代的步伐,反映了社會的主旋律,對“兩個文明”建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給春晚“拿臉”之后,老趙也由一個普普通通的“二人轉(zhuǎn)”演員,一躍成為春晚的大紅人、大臺柱,離了他,春晚沒看頭。但我認為,老趙后期這些年似乎江浪才盡,大多作品流于搞笑,落于俗套,肢體語言太過于夸張與滑稽,缺乏思想性和真實性。像《賣拐》、《賣車》、《不差錢》等作品雖給觀眾帶來歡笑,可笑過之后,真正留給國人的除了那幾句東北塞話之外,還有什么?由此想到,老趙的肚子里也就這些花花腸子,已近黔驢技窮,搜腸刮肚也沒有多少可忽悠國人的東西了。這大概也是老趙知難而退的原因吧。還是那句老話,這地球離了誰照轉(zhuǎn),沒有了老趙的春晚,人們期盼的是,春晚代有新人出,深入生活出看點。老趙這幾年在春晚臺上,我沒鼓掌,這一次,我要為他的退出而鼓掌!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