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陸陸續(xù)續(xù)在豆瓣上寫的關(guān)于看安哲導(dǎo)演影片后的感言和給朋友們的一些回復(fù),望能在這里和大家多溝通,交流并交換意見:))
1)張兄好文,這部電影還是我是很早看的,已經(jīng)不太記得電影中的情結(jié)了,當時也沒把握住很多東西,但后來接近左翼思想和最近看了安哲其他的幾部,感覺這部電影似乎并非是對左翼政治的清算,而是用左翼政治哲學(xué)與歷史觀對西方整個傳統(tǒng)歷史中的政與權(quán)力進行徹底的清算,從安哲早期希臘近代史的三部到這一部,安哲終于完成了徹底紅色左翼理想主義的政治與歷史哲學(xué)。
安哲的這部電影應(yīng)該標志著他從早期《希臘近代史三部》對于歷史與政治的本質(zhì)的探索的“血紅色”左翼的完成,并最后開始從歷史中的左翼政治走向他電影中期“冷綠色”的藝術(shù)與審美的過度,最后直到“淡藍色”詩歌與哲學(xué)的歷史敘事的完成。
安哲在這部《亞歷山大大帝》的電影里,不是一種對左翼政治的簡單否定,而是用左翼政治的審美來批判近代所興起的右翼納粹審美的政治,并徹底完成自身的紅色左翼政治的歷史敘事,最終走向中期的“冷綠色”的歷史審美與藝術(shù)的過度。安哲從這部電影帶著他堅定的左翼政治理想,心靈開始了作為流亡詩人的詩歌,藝術(shù)與審美,也就是中期的冷瑟蒼涼的“冷綠色”時期,我們在安哲的下一部《塞瑟島之旅》中就看到了那個流亡俄羅斯的革命詩人的歸來,他經(jīng)過幾十年的流亡,晚年終于又回到自己的祖國的故土希臘,只是與曾經(jīng)激烈走向戰(zhàn)斗與歌頌革命的詩人比起來,他現(xiàn)在變得像個沉默卻堅守大地詩歌家園與抵抗現(xiàn)實的詩哲,國外幾十年的流亡生涯并沒有磨滅他的理想主義,反而卻是磨練了他的意志與豐富他的靈魂,他依舊桀驁的帶著早年所執(zhí)著與戰(zhàn)斗著的紅色左翼理想,他回來總沉默,沉默幾乎成了他抵抗那個不滿現(xiàn)實的唯一武器,老人只是見到了當年早年革命的老戰(zhàn)友時,他才用當時一起戰(zhàn)斗時的所吹的“口哨鳥語”,用他們的話就是“流氓的黑話”秘密暗語和老戰(zhàn)友交流,在蒼茫暮色下,兩個當年的革命戰(zhàn)友現(xiàn)在都老了,一個輕輕的拍起了手,另一個隨著節(jié)奏慢慢跳起了舞蹈,嘴里哼著那首老情歌:“我最親愛的,40顆紅蘋果,包在一條絲巾里……” 之后老人因為拒絕當權(quán)者與資本家將土地拍賣而修建休閑勝地而再一次被放逐,甚至后來在村民們把他當年所棲居的耕地上的那個小木屋燒毀后,他一人躲進了一廢棄的房子里警察與大家到處找都找不到他時,老人還是用當年革命時的“口哨鳥語”對老戰(zhàn)友哀傷的回答:我什么時候才能回到我的家園故土與理想祖國?!...
從安哲中期的“冷綠色”很影片中可以看出經(jīng)歷了流亡32年的外國歲月的老人,他的理想主義卻更執(zhí)著了,我們就可以看出此時的安哲已經(jīng)是個紅色左翼理想主義者,我們也也可以用后來《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中追尋歷史膠卷中的“A先生搭乘一艘運載列寧巨像的貨輪,沿著尼羅河緩緩駛向貝爾格萊德下一站”這一段來說明安哲在這段“冷綠色”的中期依舊帶著他執(zhí)著的左翼理想,只是相比與過去的紅色革命歲月而言,這個時候的左翼在現(xiàn)實中已經(jīng)不被主流與人民所接受了,左翼政治也隨著變動的歷史而沉睡了,所以安哲只是在最后歷史最終沉淀于膠卷底片之上,聚焦了對往昔列寧的國產(chǎn)國際的政治理想主義的一種無限哀婉的追憶與凝視,從影片那段配上的無比哀傷的音樂禮贊與周圍人的追看與無聲祈禱呼號也可以看出,還有后來《永恒一日》中列車上中途所上來一個手持左翼革命旗幟的人在列車上的沉睡也可以看出,甚至后期藍色時期的《希臘三部曲》中的《哭泣草原》還可以依稀看到安哲在影片中對昔日左翼政治的懷念與追憶,列車上戰(zhàn)士的一起唱的左翼共產(chǎn)國際歌......
只是在安哲后期毛主席的逝世,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左翼共產(chǎn)國際的理想在現(xiàn)實更是渺茫,所以在他的整個晚期的詩歌與哲學(xué)的歷史敘事中血紅色左翼理想已經(jīng)變得淡淡又淡淡,可詩人一直所執(zhí)著的那段曾經(jīng)過往的左翼共產(chǎn)主義的運動歷史卻像是魯迅所描述過的那永不退色的“淡淡血痕”永遠刻在了時間理念所最終沉淀的歷史膠卷上的最深處......
2)與黑貓的交流:在豆瓣的評論上看到她的安哲評論,所以簡單用郵件交流了一下,但好像很難和人深入交流,見到一兩個可以交流的,但對安哲的理解都不是很全面,往往只抓住一兩個方面去做足文章,當然安哲電影元素是很豐富的,觀者只要愛思考的,一般都能在這個精神貧乏的時代從安哲電影中找到自身精神慰藉之處。安哲作品主題主要是政治與歷史,信仰與宗教,詩歌與哲學(xué),其中包括的元素是很多的,主要可以為政治,愛情,音樂,詩歌四部分,這個可以從《永恒一日》列車中途上來的四個隱喻看出安哲人生的四段歷程,早期主題主要是政治,所以更接近政治與歷史的本質(zhì),后期更接近信仰與宗教,詩歌與哲學(xué)的純粹精神內(nèi)核,其中的元素并不相沖突,也不是簡單對立與后期超越,而是在某種程度上的相通與最終的融合。
在豆瓣上看了你的影評,我簡單說些,就當是與你簡單交流一下感受,你看的安哲作品大多是安哲經(jīng)過左翼的血紅色革命的政治敘事后,進入冷綠色的從政治向?qū)徝琅c藝術(shù)的過渡時期的作品,就是你所評論的幾部,當然《永恒一日》已經(jīng)進入安哲后期的淡藍色時期了。安哲與老塔一度也都是我的最愛,老塔與安哲都是電影中的詩哲導(dǎo)演,安哲因為自身是左翼人士,他早年電影是有政治上左派的立場,所以他早年的電影更接近政治與歷史的本質(zhì),我習(xí)慣將安哲電影分為三段顏色時期
1,紫紅色時期:這段時期安哲的電影主題是政治,作品是左翼的歷史敘事,從希臘近代史三部(36歲月,流浪藝人,獵人)到《亞歷山大大帝》完成。這段時期安哲常把他所拍攝的場景涂抹成紅色的,比如房子,路面等等。還有專門用很多場面來塑造一種嚴肅的左翼理想主義的政治。
2,墨綠色時期:這段時期是持左翼立場的政治家與詩人開始從政治向?qū)徝琅c藝術(shù),音樂的過渡,好比本雅明所說的左翼的政治是政治的審美與詩歌,而右翼的政治是審美與詩歌的政治,這是左翼與右翼的根本區(qū)別,而安哲一直是站在左翼這一邊的,本雅明也是。從《塞瑟島之旅》那異鄉(xiāng)流亡歸來依然帶著早年政治的理想主義并最后又被放逐而又一次開啟心靈流浪的旅程,到《養(yǎng)蜂人》那個病老人在大海邊翩翩起舞并依然要狂妄的改造世界的理想,當然這部電影就像你評論的電影的主題探索的是屬于藝術(shù)與詩歌的生命與死亡的探索,接下來的兩部《霧中風(fēng)景》與《鸛鳥踟躇》還是繼續(xù)深入探索這些問題,直到《尤里西斯的凝視》是這段“冷綠色"的完成。 這段期間,安哲喜歡將拍攝的場景選擇在蕭瑟的冷雨中,靠近斷壁殘垣的斑駁墻邊,通了高壓電與架著槍的邊界等等。。。而且安哲他習(xí)慣將甲板與地面,房子涂抹成濃濃的墨綠色,放佛是早期血紅色經(jīng)過時間的凝結(jié)成了紫紅色最終經(jīng)過歲月無情的沖洗稀釋凝滯成這段時期黑綠色。
3.淡藍色時期:從《永恒一日》開始,安哲電影中的顏色又有明顯的轉(zhuǎn)變,開過渡時期的冷冷墨綠色開始向淡淡的天空與大海的淺藍色轉(zhuǎn)變,那是安哲在電影中從早期的政治與歷史的敘事到中期藝術(shù)與審美的敘事,最終到一種詩歌與哲學(xué)的個人與歷史敘事的開始,《永恒一日》是屬于詩歌與哲學(xué)的個人回憶,而《希臘三部曲》則是詩歌與哲學(xué)的歷史敘事,晚年安哲在某種程度上融匯了個人與歷史等,《希臘三部曲》第一部《哭泣的草原》就是一部詩歌與哲學(xué)的歷史敘事作品,也是安哲重用現(xiàn)在的方式重新追憶與敘事早年的紅色時期的政治與歷史作品,其中比如歷史的戰(zhàn)爭放佛是天體斷裂而哭泣所留下歷史時間底片上的傷痕,當然安哲是用希臘的神話方式來表達的,他選擇的是草原女神與音樂之子的故事,并融合了個人與歷史的敘事方式,最終能站在一種很高的視角又不失悲憫,完美演繹著希臘近代的動蕩與美好的戰(zhàn)爭歷史,晚年安哲的作品放佛天賴之神筆,靜靜從一種永恒核心深處自然流露出來一般。。?!稌r間的灰燼》還沒有出來,但可以猜得出主題一定是安哲作品中期的審美與藝術(shù)的流浪題材,最后《永恒的歸來》是融合了個人與歷史,信仰與宗教,藝術(shù)與音樂,詩歌與哲學(xué)的偉大作品,我猜想是這樣的。希望他能拍完這希臘三部曲,為人類電影史上留下最輝煌的偉大杰作。
安哲與塔都一度是我的最愛,他們都是詩哲導(dǎo)演,安哲最開始是因為看了戈達爾電影才去改拍電影的,戈達爾是著名的毛主義者,他電影大多主題的都是政治,他最經(jīng)典的名言就是:放下攝影機,拿起槍。所以安哲電影早年充滿了政治,而經(jīng)過一段過渡時期后晚年安哲的電影確實是貫徹了老塔的“對時間的記錄”這個電影理念,安哲后期電影與老塔最接近甚至都可以相媲美,二者都算是流浪詩人,安哲后來很多所表達的主題與思想幾乎都可以與老塔找到相通的地方,只不過不同的是安哲早期電影講的都是他自己早年的紅色左翼革命情結(jié),需要左翼思想才好深入理解,而經(jīng)流浪后他的后期電影幾乎都是專注與凝視人在時間歷史的長河里最終所沉淀下的精神:生命之愛,信仰之善,音樂之美,詩與哲學(xué)之真......而老塔從開始的《壓路機與小提琴》就開始靜默得用電影來記錄所有留下來的個人與歷史的絕對時間理念,安哲與老塔放佛他們一生放佛就在他們最開始的電影就奠定了他們以后所有的基調(diào)與主題,安哲從早年拍的兩部《放送》與《重建》,老塔從開始的《壓路機與小提琴》,他們就分別用各自的電影方式開始來思考政治與歷史等等問題,安哲與老塔電影中所記錄下來的這些永恒的追問也許需要我們在靜默中去接近,體悟。黑格爾說:實體就是主體,所以我們需要沉默才能接近這個永恒核心,也許歷來圣賢仁哲都是在寂靜之中體悟這個永恒的核心,安哲后期與老塔他們就是用電影的方式來接近與言說,這種永恒的核心用中國傳統(tǒng)的說法就是永恒充塞天地宇宙間的“無極而太極”原始洪荒大道。道家謂:無欲以觀其妙;佛謂:止觀;《中庸》末引《詩經(jīng)·大雅·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3)豆瓣安哲小組回復(fù):安哲當年是因為看了戈達爾的《精疲力竭》而去拍電影的,他的電影貫徹了老塔的“對時間的記錄”這個電影理念,電影中的詩與音樂都極好,相比較起老塔,安哲后期電影與老塔最接近,除了畫面不如老塔流暢,其他均都可以與老塔相對堪與媲美,二者都是流亡詩人,安哲很多所表達的主題與思想幾乎都可以與老塔對堪,《永恒一日》與老塔的《伊萬的童年》和《鏡子》相對堪,《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與老塔的《潛行者》與《鄉(xiāng)愁》相對堪,《希臘三部之悲傷草原》可以與《潛行者》與《犧牲》相對堪....
安哲早期電影講的都是他自己早年的紅色左翼革命情結(jié),需要左翼思想才好深入理解,而經(jīng)流浪后他的后期電影幾乎都是聚焦與凝視人在時間歷史的長河里最終所沉淀下的精神:生命之愛,信仰之善,音樂之美,詩與哲學(xué)之真......這些都需要觀眾在靜默中去接近,體悟與欣賞,浮躁是永遠也無法接近與理解安哲的。
安哲是在大地思想的最深處默默扎根,并最后靜靜生長成為一棵電影界中枝葉繁茂的大樹,與安哲相比較起來,時下那些電影節(jié)的導(dǎo)演不過是些玩弄自以為是的技巧,空洞的形式,虛假的感情,平庸的人性,乏味的智慧和花里胡哨并毫無深度,走場子的表演與幽默,所謂的電影評論家更不過是些聒噪不止,嘰嘰喳喳叫個沒完的小鳥雀罷了。
說心里話,我根本不希望安哲拿一生心血與晚年時間所凝聚與創(chuàng)作出的史詩般的巨作《希臘三部曲》去參加什么電影節(jié),時下現(xiàn)在活著的導(dǎo)演與評論家也配議論《希臘三部曲》這樣直指生命與歷史最核心的史詩作品,我奉勸時下導(dǎo)演放下你們那些半瓶子醋的創(chuàng)作,評論家們停下你們聒噪的議論,帶著一顆虔敬的心,靜靜得去聆聽與接近電影界中僅存的這棵大樹最后作品中所留給我們悲憐與智慧,與大師一起沉默的去接近歷史與真理的核心吧。4)有關(guān)安哲影片《養(yǎng)蜂人》的結(jié)尾隱喻
給個我當時看后的看法和理解,《養(yǎng)蜂人》這部電影最好聯(lián)系安哲的前幾部電影來思考,他這里面很多都是和前一些有前后思想的淵源的,其實安哲這樣只是在電影中是一種影像的隱喻,養(yǎng)蜂人和他的一個剛大病初愈而且是當年政治的老戰(zhàn)友,三個人在大海邊暢談,那位當年左翼政治上的老戰(zhàn)友很有意思,他大病初愈后一人躺在病床上,當年的兩個老戰(zhàn)友來看望他,其實當前的歷史背景是意大利的左翼早已退出歷史舞臺,左翼政治在歷史中已經(jīng)不被主流所接受,可他卻還狂妄得想改變整個世界,在政治上依然是一個堅定執(zhí)著左翼政治上的理想主義者,而養(yǎng)蜂人現(xiàn)在其實已經(jīng)一個人隱居獨自養(yǎng)蜂了,很像陶淵明一般,也可以看做是政治上不得志而隱居并轉(zhuǎn)向藝術(shù)與詩歌審美中,還有一當年好朋友,卻轉(zhuǎn)變了,他現(xiàn)在想做的就是盡可能的掙錢,他在冬天一頭沖向了大海,而另外兩位卻在大海邊翩翩起舞。。??磥懋斈甑男值芙?jīng)過久別相逢在一起確實很不一般。
之于樓上說的養(yǎng)蜂人最后為什么把蜂箱都掀翻而且被蜜蜂蟄死,我是這樣理解的,可能這是安哲的一種電影的影像表達,養(yǎng)蜂人或者安哲追求的其實是一種生命的整體,或者說是生命的真理!好比開頭安哲的電影中那般詩意音樂的畫面:
“哦,聽得到呢,好像是歌吧……
蜂王出生了,
處女蜂從滿是蜂蠟的蜂房中鉆出,
蜂王出生了?!?
在那溫柔的鋼琴聲和淅淅瀝瀝的小雨當中,干凈的桌子上一束鮮紅的花,伴著這充滿生命力和希望的故事,新一代的蜂王誕生,在水邊等待她的雄蜂們跳起生命之舞,春天,春天的氣息彌漫在那小雨中。。。。
然后安哲接著就在結(jié)婚的時候說了:“攀上胡椒樹,采摘胡椒, 胡椒樹突然斷了,手里什么也沒拿到?!?其實這就可以聯(lián)系安哲前幾部的政治性比較強的歷史電影來理解,安哲前期電影探討的都是歷史與政治的本質(zhì),尼采曾在《悲劇的誕生》中對于歷史曾說過類似這樣的話:酒神式的人與哈姆雷特相像:他們二者都一度洞悉事物的本質(zhì),他們徹悟了,因而他們厭棄行動-----因為他們的行動絲毫改變不了事物的永恒本質(zhì)。這些就像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一般,說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只是安哲換了一種電影的影像表達。
其中的女子象征著無常的命運,或者說是一種宇宙萬物的生命本質(zhì),包括歷史與政治,甚至人性的等等,都可以借著來理解,她就是生命,是這老人正在失去的一切。她的身上有著一切的美好,年輕的光芒四射的臉龐,躁動的激情,她在那小屋里,像太陽一樣耀眼,像月亮一樣純潔;她也是生命力罔顧一切的沖動,那樣蠻橫無理地闖入我們的生活,從來不顧我們的意愿;她不問原因地獎勵我們,毫無道理地懲罰我們,她支配著我們,因為她讓我們看到希望,她在我們陷入絕望的時候出現(xiàn),點燃我們內(nèi)里的每一個細胞,讓我們迸發(fā)出無限的力量,卻又在我們自以為掌控生命的時候,狠狠地把我們擊倒,提醒我們是她站在高處俯瞰我們,她在我們身邊向另一個人獻上甜美的微笑,在他的懷里望向我們,嘴角輕揚,無情地嘲笑我們的一廂情愿。 這就好比莎士比亞與尼采一樣都喜歡把真理比喻曾一個女子,尼采也曾說過真理如一女子,他躲藏,誘惑嬉戲卻又拒絕著我們,莎士比亞的名言就是命運如娼妓,不過是個無常的婊子。。。
安哲《養(yǎng)蜂人》這部電影的主題就是一種這樣的生命真理的追問,包括政治與歷史,藝術(shù)與審美,詩歌與哲學(xué),最后掀開蜂箱被蜜蜂蟄死意思可能是安哲一生都在探索這些生命的真理,并最終死在了這樣艱辛的探索中。。。。。也可以理解是一種政治上的失敗,而轉(zhuǎn)向了藝術(shù)與審美,而這對于生命真理來說并不是完整體,所以安哲最終死在了藝術(shù)的探索中,或者說是一種對于生命真理追問的徒勞與失敗。。。《永恒一日》中其實一小孩與老人也是類似這樣的一種生命真理的探索,當然那部電影比起養(yǎng)蜂人要更成熟,尤其是對死亡的體驗與理解,柏拉圖曾說過哲學(xué)就是對于死亡的體驗。安哲他從《希臘近代史三部》到《亞歷山大大帝》該是在他的電影生涯中完成了左翼的政治與歷史敘事,后來從《永恒一日》中列車在中途上來四個片段的隱喻可以看出安哲人生的四段歷程:政治,愛情,音樂,詩歌四部分,繼《亞歷山大大帝》后,安哲連續(xù)拍了主題為政治,愛情,上帝的沉默三部曲,《塞瑟島之旅》是歷史的沉默,《養(yǎng)蜂人》是愛的沉默,《霧中風(fēng)景》是上帝的沉默,在《塞瑟島之旅》中我們看到左翼在現(xiàn)實政治中不被主流所接受,暫時沉寂,歷史進入了沉默,同時在這部影片中安哲從對歷史的左翼政治敘事的完成開始從政治轉(zhuǎn)向?qū)徝琅c藝術(shù)的過渡,最終開啟了詩人心靈的流浪旅程,同時《養(yǎng)蜂人》,《霧中風(fēng)景》與《鸛鳥躑躅》也可以稱為安哲心靈流浪的“旅程三部曲”,安哲這這一階段中用電影的方式沉默得接近生命與歷史的核心,并將自身的心靈放逐,開啟了尤利西斯一般的艱辛流浪旅程從而最終回歸到了詩歌與哲學(xué)之真的真正永恒的黃金家園。
在電影導(dǎo)演中,對于政治與歷史的題材,我敢說絕對沒有其他人可以與安哲一較高低,安哲憑借自身對于歷史與時間的哲學(xué)沉思與出色的影像表達,他準備的把握了歷史與時間的本質(zhì),但對于歷史與政治,我們不僅需要對于歷史事件的起因與本質(zhì)的沉思,而更需要的是參與其中去行動,正因為這樣,安哲他才會置于一種背叛了歷史的旁觀者的尷尬之境.......我希望看完安哲電影而覺醒的青年迅速采取一種政治組織的行動,那才是安哲電影給我們最大的啟示與力量!因為政治的本質(zhì)其實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經(jīng)與權(quán),是一種歷史權(quán)衡,歷史本身就是一陰一陽的變動與演進,只有在我們民族歷史中注入了這樣一陰一陽,保守或激進的歷史精神理念與采取政治行動的力量,我們的民族才方可以成為政治上成熟的民族。這樣的民族才會有形成和延續(xù)自身歷史的可能,歷史本身是變幻無常的變動不居,是無常的恒常,歷史總是需要某種理想的歷史精神理念注入,還有采取果敢而卓有成效的政治行動,這樣的歷史方可稱為歷史,否則歷史就如前些年學(xué)術(shù)界流行的福山《歷史的終結(jié)》一般沒有了歷史,如果歷史不再有某種理想精神的歷史理念與政治行動的力量注入,這樣的歷史就是所謂的歷史終結(jié),大易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此之謂也。
忘機兄:《左翼閱讀與革命:黑客帝國的隱喻》
尼奧在勘破世界的真相之前,曾苦心閱讀過波德里亞的著作,這個情節(jié)給我們的啟示在于,閱讀是我們破除意識形態(tài)迷夢一條必經(jīng)之路。我們不妨想象一下,繞開了柏拉圖,我們要如何去言說真相與幻覺?繞開了笛卡爾,沒有徹底的反思與懷疑,我們?nèi)绾文軐@個混沌的世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而如果沒有馬克思,我們可能永遠只能在歷史終結(jié)后的同質(zhì)時間里娛樂至死。這三位先知,各自以他們的理念、懷疑和信念,共同向世界發(fā)出了這樣一個質(zhì)疑:“世界不應(yīng)該是這樣!”想想我們?nèi)缃襁@令人作嘔的社會吧,金錢、權(quán)力與技術(shù)統(tǒng)治了一切,“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蔽蚁?,只要我們在靈魂深處還存有一絲生命,我們都會不可遏制地要像北島那樣說道:“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有了這個質(zhì)疑,我們就從頭腦中拒絕了這個世界,然后,從閱讀歷代先哲的文本開始,通過他們的教誨,我們最終也將走過他們所曾走過的光輝道路,這條道路將通往一個名叫錫安的圣地。 什么是左翼閱讀? 一切理論之前都有一個價值的決斷,有了這個決斷,理論才會有永新的意義。所謂左翼閱讀,并不是要我們只去閱讀左翼的經(jīng)典,而是說我們在閱讀之前先要有一個立場的選擇,這個立場對于我們,就是左翼青年的立場,由此我們將遠離那種可恥的小資式閱讀與愚蠢的教授式閱讀,前者在附庸風(fēng)雅,后者則是在賣弄學(xué)識。只有市儈和庸人才會畏首畏尾地隱瞞自己的觀點,因此我們毫不諱言地宣稱我們是左翼青年。這不是為了裝酷更不是為了追逐時尚,而是為了擔當時代的責任,左翼青年這個名稱對于我們,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們是1789、1848、1871、1917、1949以及1968這些光輝歲月的后裔,更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借先輩們的光芒來為自己的靈魂增添華彩,它僅僅意味著,我們要像那些在解放之途中赴死的人們一樣,為真理獻出自己的青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方才可以說,我們是左翼青年。也許我們各自的立場并不相同,有的是一般意義的社會主義者,有的是無政府主義者,有的是毛主義者,還有的是儒教徒,但我們都共享著一個前提,那就是對資本主義無條件的拒絕和對大同社會的永恒信念,而這也正是左翼青年的立場所在。 高更有幅畫名叫“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這個追問道出了我們的迷茫所在。虛無主義的大火在中國燃燒了一個多世紀,焚毀了一切腐朽的古董,也焚毀了我們的所有希望。我們被資本主義的鏈條鎖住了身體,不知道我們是誰,對這個世界也不再有反思,不知道這個可悲的境況還要持續(xù)多久。老大的中國和世界需要一次涅磐、一次新生,但垃圾里是淘不出金子的,從這個沒落的世界里也尋找不出希望。為此,我們需要尋找或者說制造一個絕對的他者,他與這個世界絕對異質(zhì),因而也就代表了希望。 “一切已死先輩們的傳統(tǒng),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辟Y產(chǎn)階級在大革命的時刻把自己裝扮成羅馬人,凱撒、安東尼、布魯圖們的亡靈頃刻間在羅伯斯比爾、丹東、圣茹斯特身上靈魂附體,這是一種亡靈政治,因此資產(chǎn)階級繼承了羅馬的光榮與偉大,但也沿襲了羅馬的奢靡和墮落,拿破侖·波拿巴的悲劇最終在路易·波拿巴那里以喜劇上演。對此,歷史的天使以共產(chǎn)主義者的幽靈政治來回應(yīng)。德里達早已道破了天機,共產(chǎn)主義自誕生伊始,就已經(jīng)是個幽靈了,對于這個亡靈遍布的世界,它是一個絕對的他者,因此,共產(chǎn)主義不從任何傳統(tǒng)中汲取行動的勇氣或是自身合法性的證明,他赤條條地來到人間,本身就帶著歷史賜予的橄欖枝,那些夢魘一樣的傳統(tǒng)在他的頭腦中終于煙消云散了。他將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他也將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擺脫歷史夢魘的大同世界。 因此,作為左翼青年,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深入到先哲們的文本中去,以迎接這個彌賽亞的幽靈。這一過程本身,我們稱之為左翼閱讀。 為什么閱讀以及如何閱讀? 尼奧并沒有成為救世主,錫安也只是一個程序,黑客帝國演繹的最終是一種革命的悲觀主義:我們對資本主義的每一次悲壯的革命,換來的只是資本主義的改進和愈加穩(wěn)固。那好吧,“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將重新出發(fā),以意志的樂觀主義拯救理論的悲觀主義,我們將繞開波德里亞之流喋喋不休的后現(xiàn)代話語,重新祭起革命的大旗,我們堅信: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 馬克思說過:“哲學(xué)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睂τ谖覀冞@個幻象叢生的時代來說,需要補充的是,解釋世界以重構(gòu)我們的世界圖景,推翻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治,同樣是改造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阿爾都塞才在那個無奈的年代里高呼理論也是一種實踐。其實,先于他一個世紀,尼采就曾在瘋狂的邊緣向資產(chǎn)階級喊話:“爭奪地球統(tǒng)治權(quán)的時代到了,這場斗爭將打著哲學(xué)基本學(xué)說的旗號!”后來葛蘭西也曾在獄中給無產(chǎn)階級留下先知式的訓(xùn)誡:革命的主要任務(wù)在于爭奪無產(chǎn)階級的文化領(lǐng)導(dǎo)權(quán)!通過左翼閱讀,我們也將參與到這場斗爭或者說革命中來,我們將以自己的方式解釋世界,無數(shù)個我們將從資產(chǎn)階級那里奪取文化領(lǐng)導(dǎo)權(quán),于是,閱讀本身成為了一種政治行動。 這既是一次探尋同時也是一次冒險,因為在文本的海洋里,我們在迎接共產(chǎn)主義幽靈的時候很容易被資本主義的亡靈所迷惑,意識形態(tài)的迷夢依舊統(tǒng)治著我們的頭腦,我們還無法分辨真理,這只能依靠一個信念:在千百次的迷誤之后,總會找到正確的道路。本雅明在那個黑暗的時代給我們講過這樣的一個童話:彌賽亞會可能在將來的任何一個時刻降臨。這無疑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修辭,但卻蘊含著革命樂觀主義的信念。也正是這個信念,給以了那些黑暗時代的革命者們行動的勇氣。 我們不敢把左翼閱讀稱之為一種革命(這簡直就是對先輩們的侮辱),但這也將是一個艱苦的旅程,并會耗盡我們的一生。為了能對已知世界有一個基本而全面的理解,我們需要閱讀自然科學(xué)以及包括政治學(xué)、法學(xué)、經(jīng)濟學(xué)、社會學(xué)、歷史學(xué)、人類學(xué)和語言學(xué)在內(nèi)的社會科學(xué)的著作,而為了能對這個世界作一個超越性的憧憬,我們還必須閱讀哲學(xué)、文學(xué)與宗教方面的人文書籍。最后,出于我們自身的立場,我們還必須精研從馬克思、盧森堡、列寧、葛蘭西與盧卡奇到本雅明、阿多諾、馬爾庫塞與阿爾都塞所有馬克思主義作家的主要作品,而如果我們沒有對西方傳統(tǒng)的深入認識,所謂精研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我們還必須閱讀自柏拉圖以來的所有經(jīng)典作家。與此同時,我們身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液,我們有責任把中華傳統(tǒng)文明傳承下去,因此,我們還要閱讀中國古代的主要優(yōu)秀典籍。但這并非是一種無用的負擔,作為一個毛主義者,我相信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理想和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共通性,融合兩種理想,將會把共產(chǎn)主義理想植根到中國人的靈魂深處,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也必將充實共產(chǎn)主義的理論。 結(jié)語 猶太人曾經(jīng)在亡國的歲月中唱道:“他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卞a安作為家園的一種隱喻,數(shù)前年以來綿延不絕,并在黑客帝國中獲得了他最新的意義。在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心中,也有這樣一個錫安,在《禮記·禮運第九》中,孔子給我講述了一個童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边@不是歷史的傳統(tǒng)(我們五千年以來何曾有過這樣的歷史),而僅僅是一個記憶的斷片,如今是我們深入到歷史的文本中,把它拾起以前往我們的錫安——大同之世的時候了。 附:我在豆瓣上的回復(fù) 文章談到革命的樂觀精神中提到了本雅明所說的“彌賽亞的降臨”,這一點很好,其實只要我們抱定了一個深刻的信念或者純潔信仰,我們就完全可以有樂觀的精神。我以前也是一直思考過這些問題,只是是另一種方式上的,最經(jīng)典的莫過于老陀《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大法官一章中老二伊萬象征自笛卡兒以來那種歐洲大陸理性精神對于對這種“彌賽亞的降臨”的基督信仰的懷疑,這以及歐陸理性精神所遺留下來歷史性的惡的問題最終導(dǎo)致了老二伊萬的瘋癲。 后來我深入傳統(tǒng)儒家哲學(xué)中,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儒家的形而上學(xué)卻有別于西方,因為傳統(tǒng)儒家的形而上學(xué)的大道可以表達為《中庸》中的自天命---性---道---仁從上往下的直貫。我們也可以把陸王的那種頓教歸到這一路上,就是一種道的當下呈現(xiàn),直接悟道后的透通,圓融無礙!傳統(tǒng)儒學(xué)尤其是宋明理學(xué)可以表現(xiàn)為陸王《中庸》式的頓教一系與程朱一系《大學(xué)》中的漸教一系,夫子謂:“生而知之,學(xué)而知之,困而知之,其知一也。”陸王程朱最終所悟道沒有不同。而且最重要的就是中國的儒家大道能夠在現(xiàn)實社會中最終能夠庸言庸行化。就如《易傳·系辭》中所說的達到“百姓日用而不知”,最終大而化之到了無體卻又大道不處不在的那種程度。正謂“故神無方而《易》無體?!保帮@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這個如果用一個圖來表達最能讓大家看得更明白清楚。 最關(guān)鍵的就是這些傳統(tǒng)的儒家哲學(xué)是否對近代歷史自晚清以來的革命精神起到了作用?毛澤東早年也曾撞到了虛無主義這個自西方近代以來就一直如夢魘一般困擾著無數(shù)思想家的魑魅魍魎的深淵,他后來思想和精神歷程又是如何的呢?魯迅野草也有: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同在!毛澤東在歷史中僅憑借著他的權(quán)力與意志戰(zhàn)勝了這些,還是后來從儒家哲學(xué)和其他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了力量并運用到了他的革命當中?這些我們不得而知,而且儒家哲學(xué)在傳統(tǒng)上有漢學(xué)與宋學(xué)之分,漢學(xué)我不太了解,但是近代真正革命精神的源流直接上溯第一個就可以追溯到晚清集漢學(xué)家大成的章炳麟先生。而且近代歷史最主要思想就是章炳麟的儒哲革命精神和康有為的托古改制。但我想無論章炳麟還是康有為,無論是漢學(xué)中的今文學(xué)還是古文學(xué),還是宋理學(xué),還是明心學(xué),還有近代的思想都是一種革命,無論是魯迅還是毛澤東,都首先是具備一種精神上的革命,摧毀腐朽精神體制并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生命與精神的革命!左翼閱讀首先就是這樣一種革命精神。 |
后來重溫這部影片寫的感言
1)在黑客帝國第三部《矩陣革命》中,尼奧與先知最后也化身為虛無電腦人的偉大對決與肉搏中自殺與虛無電腦人同時毀滅,并化為黃金圣蓮花所象征的佛,在鳳凰涅槃中最終得到了永生...這段絕對堪稱為黑客帝國中所表達左翼激進派思想的巔峰之最! 先知最終也化身為電腦人象征著現(xiàn)代性的發(fā)展最終必然要帶來的無處不在歷史虛無主義,但同時先知和設(shè)計母體的哲人又有一個約定,影片結(jié)尾先知和設(shè)計母體的那位哲人最終巧遇會晤了:先知冒險預(yù)言尼奧可以成功逃逸并克服虛無并拯救圣地錫安,設(shè)計母體的哲人也允諾放走禁錮在母體中的一部分人最終帶來整個世界的永久和平與自由。 只是在第三部《矩陣革命》中尼奧面對的最大敵人不再第二部中的因果關(guān)系,而是自我的負面。在《矩陣革命》中尼奧與自我的負面“無”的偉大對決中自殺最終化成為象征真理的黃金圣潔蓮花的佛,這該是左翼對西方哲學(xué)中的一種精神革命,哲學(xué)革命。這種純粹精神哲學(xué)的革命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黑格爾《小邏輯》中科學(xué)形而上學(xué)的開端的有與無的精神辨證所敞開的真理和絕對精神,電影中用尼奧與負面的虛無電腦人對決,也可以看作是黑格爾《小邏輯》中形而上學(xué)中的開端存有過渡到無,與無同時化為自為存在的真理過程......只是電影最終用尼奧自殺后化為黃金圣蓮花的佛的真理表達得當然更精彩。尼奧與先知所化為電腦人的最后決斗與肉搏,這在歷史哲學(xué)的層面上其實是屬于一種現(xiàn)實行動的革命,尼奧最終戰(zhàn)勝自我的負面無,同時也爆破毀滅了所有旁邊的虛無電腦人并拯救了圣地錫安,現(xiàn)代性的發(fā)展最終必然要帶來的歷史虛無主義在黑客們的行動和拯救中最終得到了克服------這也許就是黑客帝國《矩陣革命》的偉大革命意義! 2) 黑客帝國第一部是充滿了悲劇的絕望的悲觀敘事,正是如此,可能正是因為此才有下面的《重裝上陣》和《矩陣革命》!黑客帝國絕對是一部左翼在哲學(xué)理論和政治革命的隱喻上超玄又極其強悍的電影。我重新看的時候總能感覺把很多地方與中國自身歷史中所發(fā)生過的毛主義的紅色革命和理論很像似并且能夠聯(lián)系得起來,老蔣在歷史和政治上不斷的復(fù)制歷史傳統(tǒng)的程序,多次圍剿毛澤東領(lǐng)導(dǎo)的紅色游擊隊和革命軍等等像是那個虛無的電腦人多次行動追殺尼奧這個救世主所拯救錫安圣地的革命,而毛公的守護大地上人類最后的詩意家園的大同共產(chǎn)理想主義紅色革命挺像那批黑客們拯救圣地錫安作為永恒家園象征的拯救行動,電影里面黑客們與電子無賊的很多戰(zhàn)役拍得竟和現(xiàn)實中毛紅色革命根據(jù)地反圍剿很相似......除了黑客帝國,法國毛主義者戈達爾《法外之徒》也是類似這樣的一部電影,也很值得一看。左翼無論在哲學(xué)還是歷史與政治的思想中都是很好也很強大的,這點大家毋庸置疑:) 鮑德里亞的理論我還不太了解,你可以多給說說哈,大家都是年輕人,不必太講究其他,多相互鼓勵,交流和學(xué)習(xí),每天努力精進!黑客帝國首部結(jié)尾電話想起尼奧所說的話那些確實是一種對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召喚和回歸: 我知道你們都在這里 我時刻都能感覺得到你們的存在 你們在一旁驚怖和戰(zhàn)栗著 顯得有些恐懼... 你們恐懼行動和改造世界 未來的歷史變得不可知 我不是來告訴你們 未來最終會變得怎樣,又如何結(jié)束 我來是要告訴你們這一切將如何開始... 電話就要掛了 我要把隱瞞著人民的真理大白于天下 我要讓他們看看這樣的一個世界: 她消滅了等級與鉗制,無疆無域 是人人自由平等的美好大同世界... 這個世界在瞬息又變得皆有了可能 實現(xiàn)了這樣的世界,最終我們會怎樣 未來就在于你們的決定與行動中... ps:法國極端左翼分子戈達爾的《阿爾法城》其實是和黑客帝國所表達的意思相當,制作也很好~ |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