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網絡資料,喬治·格什溫(GeorgeGershwin,1898-1937年)是美國著名作曲家,寫過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數十部歌舞表演、音樂劇,是百老匯舞臺和好萊塢的名作曲家。作品包括《藍色狂想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而描寫黑人生活的歌劇《波姬與貝絲》(筆者注:Porgy珀吉明明是男主角,此處漢譯誤導)達到其創作的頂點。格什溫的卓越貢獻是把德彪西和拉赫馬尼諾夫的風格與美國的爵士樂風格結合了起來,是個了不起的旋律天才。
新版Porgy and Bess“珀吉和貝絲”即將公演(今年1月12日),我們看的是預演preview場。小說原著作者名叫Heyward,屬于50個沒有列入美國文學史而應該列入的作家之一。講的是20年代南卡羅來納州黑人窮苦人生活的故事。原作在30年代公演時還引起巨大爭議,原因是某地劇場座位竟然是種族隔離,在劇組的抗議下,改為黑白觀眾分樓層坐,但劇組仍然罷演,最后徹底破除了種族隔離的規定,劇組才粉墨登場,大獲成功。
我們這次看的下午場,觀眾大都是年長白人。大家的情緒隨著劇情和演員的優美歌聲不斷調動著,鼓掌聲叫好聲不斷。到最后謝幕時,當壞人(白人警察)出現時,大家還一起喝倒彩booo,表示對他們在劇中表現的惡劣態度的痛恨,真有點像八路軍戰士看《白毛女》痛恨黃世仁一樣。呵呵!
先談談劇情。這是南卡羅來納州沿海純黑人區。大家以摘棉花和打漁為生,閑時男的賭博打架,女的做家務帶孩子。女主角貝絲貧窮但漂亮,但是個吸毒者,男友(Crown皇冠)對她兇狠,控制欲極強。因為賭博打架殺了人,溜掉了。男主角珀吉腿有殘疾,但為人善良,他在和貝絲接觸中,讓貝絲感到什么是尊嚴,什么是真正的愛情。白人警察來調查案件,對黑人極其兇狠,場面十分tense緊張,對殘疾人珀吉又打又罵,但黑人社區團結一致,應付了警察,并把死者草草埋葬(無論他們是賭博還是捐資埋尸,都是用鋼錛兒計算,最后一共才捐資15美元)。不料此時,颶風來臨,克拉拉的丈夫打漁未歸,克拉拉把孩子轉給貝絲抱,自己跑到海邊尋夫,結果也葬身大海,令人驚奇的是,貝絲的男友皇冠竟然也跟著救人去了(后來大家獻了3個花圈)。過了一陣,皇冠突然回來找貝絲尋歡(他居然還活著!),貝絲不從,被痛打得遍體鱗傷,姐妹們幫破衣爛衫顫抖不已的她,擦洗干凈安頓躺下休息,珀吉在她身旁陪伴,貝絲醒來二人互訴衷腸。不料,皇冠回來尋仇,和珀吉廝打,中刀身亡,白人警察不由分說把珀吉抓走。貝絲痛苦中遇到毒品販子,貝絲知道后者心懷不軌,但不愿意再給社區帶來災禍(她認為賭徒打架、幾番死人、自然災害等都是她惹來的)就一步一回頭離開南卡,前往紐約謀生。3天后,珀吉擺脫了警方的糾纏,返回尋找自己心愛的人時,發現已人去樓空。他背起行囊一瘸一拐地前往紐約尋找貝絲去了。
此劇最著名的歌曲就是“Summertime”,我們當年學外語的時候,就學過這首歌,聽上去真是親切極了。歌詞大意是,“夏日里,海闊任魚躍,棉田大豐收,孩子,你的爹地很富有,媽咪很漂亮,小寶貝,你可不要哭泣”。此曲在劇中演繹了數次,由不同的人翻唱,各有風韻。一開始是克拉拉抱著她的孩子柔聲柔氣地唱,本來就是一首催眠曲,讓她這么一唱,真是天籟之聲,美妙極了,感覺上是讓所有聽眾感受她心中的慈愛和痛苦。后來,小孩抱到了貝絲懷里,孩子媽已經逝去,此時唱得讓人心碎。劇中還有很多好聽的歌曲,基本上都是爵士曲調,所以應該說,30年代格什溫就是把古典音樂與黑人爵士旋律結合起來,創作了很多頗具特色的歌舞劇。
劇中的舞蹈也具有非洲文化土風,節奏明快,動作具有勞作性。在演唱帶有祈禱上帝的歌曲時,演員雙手向上,或拱手貼胸,十分典型的宗教動作。
如果說格什溫和作家Heyward以及此劇新版的編導有“準魯迅”情懷,格什溫是紅色格什溫,這一點也不為過。從劇中可明顯感到這是一個貧窮、不平等、吃人的、充滿對弱者欺辱的階級社會。劇中通過一位窮人的演唱,質問上帝為何不幫助窮人,為什么眼睜睜地看著人民受苦。作者顯然是想引起觀眾和讀者的思考。此劇還揭露了一個黑奸的邪惡,他看到珀吉和皇冠的廝殺,跑去告密。好在黑人社區團結,人間有冷暖。劇中通過碩壯皇冠的粗暴、愚昧以及對貝絲的欺凌和摧殘,揭示造成婦女地位不平等的,也有窮人自己,因為大家都是阿Q、華老栓、祥林嫂這樣的人。劇中還揭示了當年貧困黑人勞作之余賭錢為樂的狀態,當時是種族隔離,黑人被固定在一定范圍里生活;婦女們在無所希望中掙扎的場面。許許多多細節,就像魯迅批判國民具有冷漠看客心態、批評阿Q一樣的深刻。可以說,作者作曲者也都是些先覺者,他們在不動聲色中,關注生命,體現什么是絕望,也希望能有所改變。應該注意的是,他們都是白種人。不過,女主角奧德拉·麥克唐納參演前也提出過重要的修改意見,她曾4次獲得東尼獎(類似于電影奧斯卡獎)。在這里,我們作為觀眾要對所有非洲裔演員表示崇高敬意,他們的付出非比尋常,他們等于是揭開自己的傷疤讓世人看啊!而我們在觀看時自愧分明是在鑒賞別人的痛苦,但也深刻感到悲痛、同情和憤懣。難怪孔慶東老師曾經說過,在美國學界文藝界還是有不少進步思潮的呢!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讀美國知識界必讀的雜志《紐約客》的長篇評論,里面認為這部作品揭示的是一個男人和女人之間的人文關懷和溫馨愛情,超越了膚色,同時也是一部政治激進的作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