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到《十三釵》在報紙上,新聞上造勢了,想一想之前類似的電影給廣大群眾造成的惡劣影響,包括財產上的損失,時間上的浪費,心靈上的傷害,有些話是不得不說的。
我們不能再象以前一樣,口頭上罵一罵就算了,應該盡可能的通過一切渠道,勸阻張藝謀導演不要再繼續拍此類垃圾電影了,花個大價錢,制造個真垃圾,還欺騙一些不明真相的觀眾花錢買后悔。拍片子就是花錢的事情,拍出垃圾,讓觀眾再花冤枉錢和時間,就是重復浪費的事情了,于國于民都是不利的事情。
圍繞著《金陵十三釵》,有如下關鍵字:投資6個億、90%的情節重拍、要的是精品。這些關鍵字反映的是事實,也反映了拍攝方和投資方的意圖。
《金陵十三釵》劇情介紹:(注:引自百度搜索)
(1937年的南京,日軍殘暴,滿目瘡痍,但由國際友人主持的一個教堂暫時還是一方凈土。幾個神職人員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大學生、13個躲避戰火的秦淮河上的風塵女子,以及6個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國軍傷兵。共同面對有史以來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故事,結果竟然是那13個最“下賤”的女子成了保護眾人的英雄。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他們共同面對有史以來最可怕、最沒有人性的屠殺,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凈土,日軍終于沖進了這里。傷兵被殺,女大學生則眼看就要被日軍擄走凌辱。在這個時刻,這13個平日里被視為下賤的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激發了俠義血性: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圣誕慶祝會,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對于這么一個特定歷史背景下發生的變態故事,我們有必要澄清一下,此事歷史上確實發生過嗎?如果是借著南京大屠殺,加入“妓女”元素,憑空捏造著這么一件事情,我們真要懷疑作者的險惡動機和陰暗的心理了,想要寫書賺錢,不能這么亂搞的,這會把歷史搞亂的,這是褻瀆亡靈的,是要傷害中國人的感情的。此種意淫,絕非有良心的人能想出來的。
對于這部大導演拍攝的大電影,央視也極為重視,作為文化新聞,專門做了采訪,張導演說了,這部電影是表現人性的。不過呢,我要說一句,只要有人在電影中出現,電影都或多或少的表現人性的。只是有的人有人性,有的人有獸性;有的人人性多點,有的人人性少點。演員如此,導演也是如此。希望表現的是人性,而不主要是性。
在看了《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影片之后,有破口大罵者,有大呼上當者,有默認倒霉者,有茫然若失者,但絕少眉飛色舞者,侃侃而談者。一般來說,看過了也就隨看隨忘了。情節是簡單的,臺詞是蒼白的,表演是俗套的。但是觀眾的錢被賺走了,時間被浪費了,情感被欺騙了。
事實上這些嚴重脫離了人民生活的作品是不可能會好看到哪去的。也不會對人們的思想認識有什么提高。
張導的電影,在金錢的裹挾下,宣揚的是權力的威嚴,暴力的美學,情色的泛濫,場面的無度,缺少的是一般的智慧、公平和正義。或許他的電影的特點就是沒有思想吧。靠的是選美制造噱頭,情色勾引觀眾,場面吸引眼球。
一部咋呼著高成本、大制作電影,沒有幾句經典臺詞撐門面,實際上是說不過去的。張其實適合的去拍風光片。目前拍是有故事情節的風光電影,代表作之一就是《英雄》。張導的電影此類特點比較突出也比較突兀。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沒有比較是無法看出張的電影的垃圾化傾向的。
恰好,這一陣又看了老電影《地雷戰》,就更明白為什么如今的電影為什么這么下三濫和沒文化了。我希望大伙去看看這部真正的電影,仔細體會里面的人物,情節,臺詞。再現了中國人民打擊日本侵略者的雄心壯志,展示了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看完了以后,讓人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此類電影是百看不厭的,而且很多老電影都是如此,精品就是精品,不是用金錢衡量的、廣告吹噓的、評獎蒙人的。該電影優點不一一說了,總之缺點是不太好總結的。
張的電影中,有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特點一:場面大,無重點;特點二:人員多;個性少;特點三:臺詞濫,無經典;特點四:沒思想,沒靈魂。
說一千,道一萬,兩類電影的區別在于:
一個是:少數大腕在演電影,走的是精英路線,是精英創造歷史。
一個是:人民群眾在演電影,走的是群眾路線,是人民創造歷史。
這種區別決定了,在張的電影中,那幾個大小牌演員,包括無名演員,就象提線木偶,而其余的群眾演員則更象是行尸走肉了。老電影中,即使是一個小人物,都會有精彩的表現。
所以看《地雷戰》,百看不厭,但是看張的電影什么《英雄》,《十面埋伏》,都是非常煎熬的事情。但是還是有些不吸取教訓的觀眾,屢厭屢看,著實讓人費解。
但是《十三釵》,是不是張在錯誤的藝術道路上,開始拿中華民族的尊嚴開刀,開始貶低中華民族了呢?十三釵,也就是十三妓是代表了誰的靈魂和人性呢?
這種人性超越階級的觀點,在漢奸電影《色戒》中,發揮到了極致。同樣的靠色情吸引觀眾,宣揚超越敵我的一種價值觀。說句不客氣的,如果李安你的老母是王佳芝,會不會救一個殺死自己親人和孩子的漢奸呢?這與禽獸有何區別,連禽獸都不如,即使是豺狼的復仇本性,也會叫你汗顏的。大概也只有禽獸不如的人,才能拍這種禽獸不如的電影吧。豬和人的一個區別標準是:豬永遠是豬,人有的時候不是人。
從開拍前的種種選秀選美,造輿論造聲勢,到最后放到電影院里面,逐步的變成戲弄觀眾的一出出鬧劇和悲喜劇,或許這一切都是張在導演。電影院里,作為被愚弄的觀眾,都是他導演的一部分,而電影本身只是這出戲的極小的一部分而已,是不是還包括央視的采訪呢。
你以為你在看戲,實際上你也在演戲。
以前看張的電影就覺得很納悶,無論從劇情上,表現手法上,彌漫著一種詭異的氣氛,讓我覺得很難受,看的過程中,真不知道接下來還要有多么難堪的對白和情節。這種心情在中國的另一個導演,導演的《無極》中也時有出現,直至有位壯士路見不平,演繹出《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算是給了個較為公道的評判,解了許多人壓抑很久的憤恨。
對于此類大制作的電影,雖然看過以后不至于恨的咬牙切齒,但是在夜不能寐的時候想起這電影罵兩句娘的情形還是偶爾有的。因此,一部好的或者稍微普通的電影,應該以不讓觀眾看完有要揍導演兩下的沖動為底線標準。
作為中國的觀眾,對好電影,除了要有恒心和耐心,更要有觀看更爛電影的忍受能力和心理準備。但是,話說回來,某些知名的大導演,總不能老是這樣折磨人民群眾吧。希望導演不要在蹂躪完那幫演員后,通過電影再蹂躪觀眾。搞的觀眾空悲切了。
這些年來,精神世界上比較空虛的中國人民,在假消息中分辨真消息,在文化垃圾中揀點干貨的生活之余,上了此類導演們的當已經太多了。你醒悟的,我呼吁不要再上當了,你不醒悟的,也不要繼續沉淪下去了,就讓這些導演和演員們自娛自樂吧,自我陶醉吧。不喝彩,就是凈化電影界的文化;不鼓掌,就是對電影界墮落的救贖;不捧場,就是對那些淪落電影人的拯救。
對于這樣的電影,全國人民,該罷看就罷看,絕不手軟,絕不氣短,一定要有革命的大無畏精神和舍我其誰的英雄氣概。不看就不看了,也不會缺胳膊少腿。品味垃圾,回味垃圾的滋味不是那么好受的。
希望廣大的人民群眾,為中國電影的早日納入正常的發展軌道,盡一份微薄之力。
不禁要問一句,在金錢統治下的中國電影,要么繼續當金錢的奴隸,繼續庸俗下去,要么擺脫金錢的奴役,回歸到民間,除此以外,還有別的道路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