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500年:無人讀懂《蒙娜麗莎》
關于《蒙娜麗莎》,在“百度百科”搜索到的文字大體是這樣說的:
《蒙娜麗莎》是一幅最享有世界盛譽的肖像畫杰作。它代表作者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無界漸變著色法”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作者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蒙娜麗莎的一雙手,柔嫩、精巧、豐滿,展示了她的溫柔、身份和社會地位,并顯示出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觀察事物的敏銳。另外據考證,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興,9%的厭惡,6%的恐懼,2%的憤怒。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年)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名人,他不僅是天才的畫家、雕塑家、建筑師、詩人、哲學家和音樂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工程師等等。最近10多年來,人們一談起人類的文化進步,就會提及其中燦爛輝煌的一頁——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就要聯想到達·芬奇的那些豐功偉績。
關于《蒙娜麗莎》有著許多“謎”的探索,諸如微笑之謎,原型之謎、真偽之謎、價值之謎、背景之謎等等。但有學者批評,聲稱解開了“蒙娜麗莎”背后秘密的科學家,都只是為了吸引傳媒。
有文化探索者則指出:《蒙娜麗莎》表達的智慧在其后500年間,其實無人讀懂,已經嚴重荒漠化。
說不盡的《蒙娜麗莎》怪事和現況
在“百度百科”搜索到,還有這樣的一整段文字:
蒙娜麗莎,這是一個永遠探討不完的問題。自問世至今,將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過多少品評和揣測,留下越來越多的迷局。當今,世上有研究《蒙娜麗莎》的專著數百部,而有近百名學者將此畫作為終身課題。時間的推移不會使疑團得到解決,只會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更多的疑惑留給后人。
人們過分地喜愛她。無止境地探討她那難以覺察的、轉瞬即逝然而亙古不變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莊沉穩的姿態,高貴而樸素的裝束,以及無懈可擊的完美構圖。人們驚嘆:列奧納多,惟有列奧納多,上帝一樣的智慧,才能采集那么多美的元素,將眾多美好合為一個完美。于是,美、智慧、永恒,三位一體,極致的搭配,再無超越的可能。就這樣,蒙娜麗莎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遐想,也給人們無限沉重的壓力。人們既愿意棲身她的庇蔭,吸取滋潤的營養;又渴望走出她的陰影,呼吸自由的空氣。多少年了,無數醉心繪事的人,都為這一重矛盾所困擾。
這是一個神話,它與達·芬奇無關,完全是后人制造的。神話像雪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滾動,無限膨脹,最終連神話的制造者也被吞沒。如今,蒙娜麗莎坐在盧浮宮一處顯要的位置,隔著厚厚的防彈玻璃,每天以我們熟知的、神秘而永恒的微笑迎候數以萬計的來訪者。這些朝圣般的觀眾心中裝著各式疑問,他們渴望通過這一張溫柔嫻靜的臉龐讀出答案,然而離開時卻將更多的問題帶走。
問題是五花八門,許多與蒙娜麗莎并無關系。有人會問:蒙娜麗莎究竟是畫中人的名字,還是微笑的別稱?畫中人究竟是銀行家喬.貢多的妻子,還是伊薩貝爾王妃?此畫確有真人模特,還是憑想象畫成?畫中人物沒有眉毛,這是當年佛羅倫薩的審美時尚,還是像某人所說,其人正在懷孕,是妊娠反應?畫中人是否剛經歷流產的傷痛,所穿衣裳是喪服?蒙娜麗莎那令人迷惑的表情真的是微笑嗎?難道不是面部麻痹癥造成?蒙娜麗莎到底是男是女?其原型是否就是達.芬奇本人?問題越問越離奇,距離畫本身越來越遙遠,不僅無助于解讀該畫,反而將人不斷引向迷途。
其實,有些問題已經構成了對《蒙娜麗莎》的褻瀆,只是提問者尚未覺察。蒙娜麗莎是男是女,這還用得著問嗎?任何一個對性別有感知的人都不該對此產生疑問,可是有人偏要提出如此荒唐的問題。有人說蒙娜麗莎給人的感覺是中性的,至少她不會給人產生性的誘惑。試問,難道惟有性感才能構成女性美嗎?如此,一幅肖像畫與一幅色情照片又有多大區別?無疑,蒙娜麗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體現在人性美上,而不局限于女性特征;或者說,她的美已經超越了性別阻隔,但這并不等于連性別都分辯不出。對于顯而易見的事實還要發出荒唐的疑問,若不是別有用心也是無聊之極了。面對一幅分明令人愉悅的肖像卻偏要說甚么面部麻痹癥,這簡直令人憤慨。蒙娜麗莎表情是僵化的嗎?瞬間的表情被定格就說成僵化,那真是荒唐透頂。微笑是難以描述的,專注中不自覺的微笑,友善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是略帶嘲諷的微笑,那是每個人不同情緒下的感受,但笑意是毫無疑問的。至于有人感到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常人難以企及的,因而斷定此畫不是以真人為模特,而是完全憑想象畫成,這種論斷也純屬多余。人們驚嘆達.芬奇卓越的繪畫技巧:畫中人由面部五官到雙手,再到身體的其他部分,包括衣著穿戴,每一處都那么真實可感,幾乎伸手可及,這是憑空想象無法完成的。倘若沒有真實人物作參照,達.芬奇縱然有天大的才氣也不可能畫得如此生動細膩。有人要問,畫中人的眼神、她的笑意是那么遙遠和不辯深意,那是其人所獨有的嗎?為什么今人就摹仿不出?其實這樣的問題很好解答。每一個了解繪畫的人都懂得,肖像畫并不等同于人物原型。一幅好的肖像畫首先要體現作者與表現對象間的互動;畫家將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等都融鑄進了畫中人物,這樣觀眾從畫面上讀到的肯定比真實人物要豐富的多。我們了解了達.芬奇的生平,認識了他在諸多領域的非凡造詣之后,上述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既如此,那么畫中人究竟是誰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就不重要了,她是達·芬奇全部藝術才情的匯聚,也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一個超乎常規限定的完美人性。我們可以理解蒙娜麗莎為達.芬奇的精神肖像,但要說是以他本人為模特就顯得太庸俗化了。有人通過電腦技術將達.芬奇的自畫像與蒙娜麗莎作以對照,發現兩者的基本結構驚人地相似,于是斷定該畫是以他本人為模特。其實這是吹毛求疵。相似不等于吻合,當然完全吻合是不可能的,正如畫中人與真實人物也非完全相同;然而不同的人總有相似之處,并且相似性是主要的,差異卻是微小的;更何況每一個畫家描繪他人時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形象帶進畫面,因為畫家對自己最熟悉;這點想來達.芬奇也不會例外。說到這些,其余的問題也就無須解釋了。如果我們多讀一些畫,多接觸一些畫家,那么不著邊際的問題就不會提出來了。
作為世界美術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件作品,必然會有無盡的問題為后人探討。醉心于此畫的人,每看必有新得,個中奧妙怕是只可意會了。《蒙娜麗莎》不但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簡直是法國人的驕傲。當年《蒙娜麗莎》曾經失竊,千萬人為之痛不欲生,政府則把當日定為“國難日”;而當它失而復得時,則舉國歡騰,其盛況不啻于國家重獲新生。《蒙娜麗莎》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發燒友的一幅畫,不要說藝術界,單就政界要員對她的迷戀就令人詫異:大名鼎鼎的戴高樂總統每當心緒煩躁時,必驅車前往盧浮宮欣賞《蒙娜麗莎》,出來后便滿面春風,原先的煩惱蕩然無存;而蓬皮杜總統則公開承認無法克制對《蒙娜麗莎》的心馳神往之情。世紀偉人邱吉爾可謂是曾經滄海了,可他晚年有幸親撫《蒙娜麗莎》時,竟無法控制顫抖的手指;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亦對《蒙娜麗莎》情有獨鐘,無緣享有真跡,就收藏了4幅贗品。看到這些事實,我們會產生疑問:一幅不大的肖像畫為何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或是震懾力,難道不是有一種神秘的無形力量在驅動么?
有些問題是難以回答的,我們先從《蒙娜麗莎》自身來認識。舉世公認的真跡現藏盧浮宮,那是流傳有序的。當年達.芬奇遷居法國,身邊就帶著這幅畫;達.芬奇死后,《蒙娜麗莎》即為法國王室所擁有;盧浮宮建成后,此畫就被永久收藏。然而,人們不解,現今看到的《蒙娜麗莎》與當初描述的不盡相同。莫非已經過他人做手腳了?的確,我們今天看到的畫與當年達.芬奇初畫的已經有了不小的差距。據說,當年拿破侖得到《蒙娜麗莎》,為了將它裝進現成的鏡框,裁去了畫面左右各三厘米;原先的畫上兩側有石柱,現在看不到了,只能看見一點柱礎。按說拿破侖給此畫造成了極大破壞,可我們今天卻不會這么認為。在今人看來,《蒙娜麗莎》的構圖是完美無缺的,人物身后的風景拓展了畫面空間,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內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極為突出;相反,兩側增加了立柱反倒覺得構圖沉悶,視野欠開闊,人物形象也失去了單純。拿破侖戎馬一生,未曾對藝術有過特殊的關注,卻在美術史上留下了顯著的一筆,真是不可思議。看來神圣也不見得是不可動搖的。
總而言之,“百度”上面采集到的資料表明:《蒙娜麗莎》作品是極其偉大的,這當肯定。但是,后世人、西方人的鑒賞、評價與研究,卻極不到位,基本上沒能領悟到畫家在畫中表達的究竟是怎樣的大智慧,具有怎樣的文化價值。反映出來的都是些離奇古怪、無大意義、無聊與炒作的人文垃圾。有文化探索者指出:《蒙娜麗莎》表達的智慧在后世無人讀懂,已經嚴重荒漠化。
中國人按中國人的文化觀念看《蒙娜麗莎》
有當代文化明星在他的《文集-卷4》談美學準則時提到:“比如有個人說,藝術根本就沒什么標準。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我看就是狗屁!至少被杜尚畫了胡子以后就是狗屁了。杜尚這人大家知道吧?他是法國的藝術家,達達派的大師。1919年,杜尚在巴黎買了一張《蒙娜麗莎》的印刷品,用鉛筆在那個美人兒的臉上畫了兩撇翹胡子和一撮山羊須,再題上幾個縮寫字母,就成了他的一件作品,叫《帶胡子的蒙娜麗莎》”。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展館在解說《清明上河圖》的時候,有解說詞稱《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的《蒙娜麗莎》。
朱大可(當代著名文化評論家,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在他的“蒙娜麗莎微笑的文化解碼”文中則發問:百年來,“蒙娜麗莎”,這個編號為779的羅浮宮鎮山之寶,是人類藝術品中名頭最響亮的杰作,每年吸引了五百五十萬游客的造訪。它微妙地捉弄著人類的智性,令其成為一個難解的歷史懸謎:她到底是誰?向誰微笑?為何如此微笑?在她光芒四射的微笑里,究竟隱含著怎樣的人類學深意?
朱大可隨后說:“只有弗洛伊德發現了芬奇的秘密,并用“戀母情結”解碼了“微笑”的語義。弗洛伊德宣稱,這幅杰作表露出畫家對母愛的渴望。他畢生都在尋找母親的代用品,蒙娜麗莎之所以成為偉大女性,是因為她就是人類母親的最高形象”。
范曾(字:十翼,著名畫家,天津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主任)說:“美是什么?它就是造化,就是自在之物,就是亙古不變的、不假言說的自然,正確的審美又是什么,就是摒除偽善,謬說,荒誕、曲扭,矯情,故弄玄虛,故作高深,回歸宇宙本體的和諧、純樸和童貞”。大自然本來存在著高山流水,天外朱霞,云中白鶴,遠如云絲霧影,近處流水重重,你都可以看出,它是不加修飾的,而且山里泉水往外流,無往而不美。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個是不假言說的,它是自在之物。 “天地有好生之德”,這個“好生之德”包含著天地給了你一個能感應美的心靈,而且給了你一雙能夠觀察美的眼睛,而這個東西可以講,是與生俱來的,在從遙遠的古代,太古、玄古,無窮遠,生命的 DNA 的基因存在在你的體內。所以講,在一般的真實存在著美感上,美并不離譜,
有一個法國當代最大的著名的哲學家叫里奧達,他要把一些傳統的價值,重新扔掉以后,一切都重新再來,他否定了一切,就得到了一切,這是種沒有道德的道德,沒有藝術的藝術。
大家都知道《蒙娜麗莎》,這張畫不大,大概就這么高,可是成為盧浮宮的一個象征,還有《巖崖前圣母》,這也是達芬奇的,圣母旁邊是圣安娜,還有兩個天使。我們可以看出來,當時這些藝術家,心靈非常安靜,對藝術懷著虔敬之情,同樣對宇宙自然的和諧,他給予充分的表現,人和自然的和諧,也在畫面得到充分的體現。這可是飽含了他一生的辛酸,是催人淚下的肖像作品。
上述這4種說法分別表達了4個層次的評價:
第1層次對《蒙娜麗莎》持否定態度;
第2層次態度肯定,但表述不清;
第3層有了從文化層面上的思考,認同一個西方學者弗洛伊德的觀點-蒙娜麗莎的微笑含有畫家的“戀母情結”,含有畫家對母愛的渴望,所以她成為人類母親的最高形象;
第4層次則超越文化層面之上的美的感悟,指出:《蒙娜麗莎》是畫家飽含了他一生的辛酸,以非常安靜和虔敬之情所作的關于美的本質的表達,表達人和自然的和諧,表達亙古不變的造化之美。
《蒙娜麗莎》所以應當重新解讀
有文化探索者肯定:
弗洛伊德(奧地利的醫生、心理學、精神分析學家)的宣稱,體現了最高的人類文化價值:蒙娜麗莎表露的,是畫家畢生致力于表達的對母親、對母愛的渴望;她之所以成為偉大女性,是因為她就是人類母親的最高形象。
畫家創作的模特是誰?就是她背后的大自然、那山和水、那村莊(社會)、那路和橋。她之所以美,就因為她是自然和社會的化身。她之所以美,就因為她是你的母親。
蒙娜麗莎為什么微笑得這樣美?為什么讓你淘醉?因為她是母親。你愛母親嗎?你就趨近她吧,撲進她酥酥暖暖的胸懷里。看見了嗎?她那美麗豐腴的雙手正待伸開,要把你擁抱。你聞到母親的芳香、母親的阿爾蒙了嗎?醉了、睡著了嗎?畫家的藝術手法告訴你,母親和那背景沒有區分,那是大自然的懷抱,那是村間泥土的芳香。
母親沒有戴手飾、頭飾和項鏈,甚至沒長眉和睫,她并不高貴,只是平庸,你還愛她嗎?你依然愛她,特別愛她的素美,你愛得不分貴殘,不分生理完缺,你愛得不忍離開,是吧?。那么你也真美。畫家表達心跡,畫家也愛你。
母親的眼神為什么那樣端莊、賢惠、秀美,飽含溫情,卻又深邃莫測?畫家的天才藝術告訴你,那因為她是偉大的女性,她有無窮大的智慧。她的瞳泉是天成的花灑(水龍頭),灑向人間都是愛,都是愛的沐浴露。你沐浴了、享受了吧。她含有幾分兒的怨怒,那是因為你這孩子不乖。也含有一絲兒的輕篾,那是因為你這孩子總算長大成人了,母親開心了而略作驕傲的輕篾。
蒙娜麗莎只是平庸,為什么那么多的富人、達官、偉人都愛她,那是因為她的美貌和眼中的愛神能醫治他們心靈的憂傷和煩惱。為什么那些惡人、魔鬼也愛他,那是因為他的美貌和眼中的愛神能洗滌他們心靈的邪惡和晦氣。蒙娜麗莎能關照所有認為她美的人都會愉悅心情,增益生命。
但愿當今世代的“好事者”們,從今以后懂得:蒙娜麗莎是全人類的母親,以后你再不要褻瀆她。
列奧納多·達·芬奇總把他的最佳作品隨身攜帶,一年兩年,三年四年,直至他人生的終端,時時還在美化她、潤色她,在觀賞她、凝神于她,在融入他的作為畫家、哲學家、生物學家、一切專門家的全部智慧,凝聚為生命。她就是蒙娜麗莎。畫家逝世去了,法蘭西國王恭奉蒙娜麗莎進最尊貴的盧孚宮,置最尊貴的地位。
蒙娜麗莎在宮中永駐,列奧納多·達·芬奇在人間永生。
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譬如蒙娜麗莎。
老子還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自古及今,以閱眾甫”。譬如蒙娜麗莎。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譬如蒙娜麗莎。
孔子說:“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勃,質諸鬼神而不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譬如蒙娜麗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