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歷史經驗 推動社會主義文藝大發展大繁榮
紀念歌劇《白毛女》上演66周年
暨慶祝歌劇《白毛女》復排上演學術研討會在京隆重舉行
2011年9月3日,由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會、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中國延安文藝學會、中國大眾文藝學會、中國歌劇研究會舉辦的“紀念歌劇《白毛女》上演66周年暨慶祝歌劇《白毛女》復排上演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王忍之、賀敬之、張全景、翟泰豐、云照光、孔照年、有林、何建明、呂日周、林炎志等有關領導同志,《白毛女》中喜兒的不同時期扮演者王昆、孟于、李元華、譚晶等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者近百人出席會議。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冰發來賀信。
鐵凝、李冰在賀信中指出,歌劇《白毛女》是我國新歌劇發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動地表現出“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這一深刻主題,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和動員人民群眾反抗壓迫、走向革命的生動藝術史詩,是我國文藝史上不朽的藝術篇章。這次復排演出的《白毛女》是一部與時俱進的成功之作,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藝術創新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文聯副主席廖奔在賀信中祝愿:《白毛女》藝術魅力長存,精神永駐人民心底!
向會議發賀信的還有解放軍藝術學院原院長胡可、中國歌劇研究會主席王祖皆等。
張全景同志首先發言,他說,我們今天重溫革命文藝經典《白毛女》,有助于我們認識革命歷史;有助于我們認識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與意義。現在有一種不好的認識傾向,好像我們建國后的前30年充滿了苦難,而忘記了我們黨領導人民從"鬼"變成人的偉大奮斗歷程。
全國人大文教科衛副主任翟泰豐作了熱情洋溢的發言,他從尊重歷史尊重人
民;維護大局呵護經典的角度作了精辟的闡述。他說:“歷史的定論,是由歷史選擇的。 人民的公論,是由人民決定的。 任何人要改變歷史,都必須經由歷史批準,否則必然碰壁。 任何人要改變人民的公論,都必須經由人民批準,否則必然被人民唾棄。”
歌劇《白毛女》的主要執筆人賀敬之在簡短發言中表示:《白毛女》是在毛澤東文藝思想指引下由革命文藝工作者們集體創作的,這一創作集體中的大部成員已經去世,我代表這一創作團體的逝者和生者,向與會者表示感謝。
與會同志從創作經驗、藝術成就、歷史意義、當代價值等各個方面對歌劇《白毛女》進行了廣泛研討。會議認為,《白毛女》是《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孕育的第一部優秀作品,是中國歌劇史上乃至世界文藝史上的經典,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把握時代精神與進行藝術創新的統一,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融合,人民群眾與藝術家在價值取向和情感需求上的息息相通,對外來藝術形式進行民族化、群眾化的改造,所有這些寶貴的創作經驗對于今天以至將來的社會主義文藝創作始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與會同志還特別指出,歌劇《白毛女》既閃爍著集體智慧之光,又洋溢著主要執筆人賀敬之的藝術才情。像《北風吹》、《我不死,我要活》等等重要唱段,都與賀敬之早年的生活經歷、情感經歷直接相關,都是他的《鄉村的夜》、《并沒有冬天》這些組詩的生展和升華。發揮集體力量和尊重主要創作者的藝術個性結合起來,是延安魯藝在組織文藝創作方面的一個創造。與會專家學者對復排歌劇《白毛女》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次復排是一次新的藝術創造,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復排歌劇《白毛女》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以后,在80后、90后青年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就是有力的證明。
王昆和年已90歲高齡的喜兒扮演者孟于先后深情回憶了當年歌劇《白毛女》從創作到演出的種種細節。王昆講到:“本次《白毛女》的名劇再現,劇組全體主創及演職人員在力求再現當初的‘草根味’的同時,盡量再現當初‘感人至深’(周恩來1945年觀后評語)的水平。我要抓緊時間,在有生之年希望讓這部經典喚回人們的純真、善良。”兩位喜兒扮演者深情講述了《白毛女》在解放戰爭時期所起到的“文藝為人民服務,為提高我軍戰斗力服務”的感人細節。
2011版重排歌劇《白毛女》喜兒扮演者、青年歌唱家譚晶在發言中說:《白毛女》的故事和音樂都來自民間,“草根味”很濃。而民族唱法是我的藝術之根,這次出演“喜兒”對我來說是一次徹底在回歸,我慶幸沒有丟掉我的“根”!
大家認為,《白毛女》及其他同時期的革命文藝作品中的基本點其實就是反抗壓迫,反抗剝削,呼喚平等,要求人民當家作主,取得人民大眾的富裕與自由幸福,這是與世界文明發展的目標基本相同的,是東西方文明發展的共同趨勢。我們一定要以2011年版《白毛女》復排為契機,更加重視我們的民族文化,更加重視我們的民族歌劇,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努力解決好繼承、融合、創新這三大課題,讓以《白毛女》為代表的民族歌劇重新綻放出新時代的光芒,贏得觀眾、贏得市場、贏得未來!
會議由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會會長劉潤為主持。
; 出席會議的主辦單位領導還有陳飛龍、趙鐵信、金曼、陸華。
老延安、老藝術家與專家學者荊 蘭、田 川、賈 漫、楊 嘯、魯 煤、劉潤為、韓萬齋、張永健、荀春榮、黃奇石、蔣一民、包明德、涂武生、曾鎮南、鄭恩波、李正忠、祝東力、何火任、王道誠、忽培元、顏振奮、趙心憲、蘇 引、盛 昌、彭學明、肖驚鴻、盧燕娟、魯太光、胡 澄、江上月、馮文運、朱振東等出席會議。
賀敬之與兩代“喜兒”(孟于、譚晶)
又 見 導 師
忽培元
在茫茫人海中,總有一些人,是我們一生都會敬仰、永遠堪稱導師的。比如文藝界,雖然時下也不乏名不副實的人整天裝腔作勢、招搖過市,看著令人生厭,卻另有一些人物,貌似沉默寡語,卻是百品不厭的好書籍,即使百年之后,讀來也會鮮活,令你受益無窮。
前幾天在西山的一座軍營,應邀參加由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會、中國歌劇研究會等幾家學會主辦的“紀念歌劇《白毛女》上演66周年暨慶祝歌劇《白毛女》復排上演學術研討會”,在會場上又見到了文藝界前輩:賀敬之、王昆、孟于、荊蘭、魯煤等老人,即產生了上面的感慨。
賀敬之是忘年的朋友和導師。我們聽著《翻身道情》唱著《南泥灣》走過童年,《回延安》、《雷鋒之歌》和《西去列車的窗口》,是我們成長的摯友和“圣經”,許多的詩句都能夠背誦,至今影響著我們的人生。那年,我曾經有幸陪同老人家回訪延安。在橋兒溝、楊家嶺和寶塔山、清涼山傾聽他回憶過去的歲月,也在北京南沙溝他那未曾裝修過的陳設樸素的客廳中多次聆聽教誨……腦海里,常常浮現那墻上懸掛著的作家管樺所畫的一幅勁節向上的《墨竹》——他老人家人格風范的極佳象征。賀老今年已是87歲高齡,身體顯然不如前幾年硬朗,但他精神依舊矍鑠、頭腦依然清醒……早晨,他是第一個驅車來到會場,可見對于事業依舊是當年那樣的認真執著。據說夫人柯巖還躺在醫院,難怪老人的神情竟如此憂心忡忡……賀老在研討會上,端莊而謙虛認真的姿態,令人想象到當年在延安討論歌劇《白毛女》劇本時的情形。那時候的他,還是一個不足二十歲的青年,卻已經是名震邊區的著名詩人。他寫的歌曲和秧歌劇就像今天侯寶林的相聲和喬羽的歌,早已是家喻戶曉。顯然,賀敬之是那種有大才氣與大成就卻總是保持著本質上的低調與謙虛姿態的人。那幾十年一貫制的平易而淳樸的神情,總像是提醒我們:個人再偉大也只是大海上的一朵浪花,離開了集體瞬間就會干枯。這是一種人生的境界,更是一種哲學的姿態,是內心足夠強大的人,才會具有的思想和品格。請聽聽他在會上的發言:“有許多的感慨,在此一下子說不出來,寫了一個紙條,念一下吧。”老人家說著,果真展開手里的一張紙條輕聲念道:“歌劇《白毛女》是在毛主席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指引下,由魯藝集體創作的。當年的作者,僅我一人尚在,我代表死去的和健在的人,向大家表示感謝,并預祝研討會圓滿成功?!?/p>
接下來是掌聲和沉默。沉默中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客觀與謙虛的力量。意識到精彩的演說并非是滔滔不絕、慷慨陳詞,樸素而情真意切中的精準與得體,卻是最高境界。事實上,貌似言語木訥的詩人賀敬之,其實是高明的演講家。當年他創作的《回延安》,其實就是一片最為精彩的講演稿?!皫谆鼗貕衾锘匮影?,雙手摟定寶塔山……”多么樸素懇切的話語,成為億萬人心中的共鳴。眼下,詩人的不足百字的講演,多么深沉懇切,已經感人至深。
王昆老人,是坐著輪椅來到會場的。我還是多年前在延安賓館見過她一面。在這近十年的歲月里,時光無窮地奪走了多少人的生命,而86歲的老人卻頑強地活著,因為她有一個心愿,就是把歌劇《白毛女》重新搬上舞臺。臺上臺下所有的人都稱親切地稱她為“老師”,在場的吉林省委副書記林炎志就親切地稱她為“阿姨”。坐在輪椅上的“阿姨”是2011年復排《白毛女》藝術總監,她的記憶足以從頭至尾把《白毛女》的每一句臺詞和每一段音樂準確無誤地誦吟出來。她說這就是自己的一大優勢,幾十年間數以千計的演出,使得那些詩句和旋律已經銘刻在了她的心底,成為她生命中永不消失的一部分。像這樣的歌劇和演員,世界上還會有第二部與第二人嗎?她的對面,坐著風姿卓越和青春靚麗的著名歌唱家金曼和2011年版《白毛女》的主演譚晶。老中青三代歌唱家今天在這里聚會,似乎呈現著中國歌劇艱難前行的歷程,也預示著一個輝煌明天的來臨。從《白毛女》連續不斷的極大轟動到《洪湖赤衛隊》、《江姐》、《杜鵑山》等劇目的成功流行,還有即將上演的《宋慶齡》等等,人們的歡呼、掌聲與期盼,記錄和伴隨著中國歌劇誕生和走向世界的沉沉足音與微微曙色……老師與學生——王昆、金曼與小譚晶,這是中國歌劇“一脈相承”的三代領軍人,她們共同心儀紅色經典,標志著中國歌劇的未來必定是一片光輝燦爛。
“當年的張家口,那是我軍在華北打下的第一座大城市,周圍仍然是戰火紛飛,我有幸也成為了‘喜兒’的扮演者。……”90歲的孟于老人仍是一幅令人羨慕的童顏童聲。她每次登場,都像是一個令人驚異的童話亮相——耄耋之年的健康老人,依然充滿歡樂與天真,更像她幾十年間活躍在兒童劇舞臺上所塑造的眾多童話形象美麗動人?!坝^眾有我們的戰士,也有剛剛俘虜的傅作義的兵,許多人家里很苦,是被抓的壯丁。我們演著戲,他們就放聲痛哭,戲演完緊接著首長講話征求他們的意見,是領路費回家還是參加解放軍,他們揮臂高喊,‘要為喜兒報仇,調轉槍口打老蔣!’這就是《白毛女》的威力……”老人家說著,動情地唱了起來,“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雪花那個飄飄,年來到……”全場靜靜地傾聽,所有人為之動容,隨即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這位當年由四川成都走出的闊小姐,因為有喜兒的感情化入靈魂,她的童話般的講述與歌唱,把人們帶進了童話般的歷史。
同樣是86歲高齡的蒙古族政治家兼作家的戰士云照光像一匹來自草原的老驥,帶著搏擊風雨的疲敝印記。他同詩人賈漫和楊嘯組合成捍衛紅色經典的草原三套馬車。他捧著改了又改的講稿發出“長調”般的嘶鳴,每一聲都令人觸耳驚心——“《白毛女》是許多人走上革命的號角,新中國是在這號聲中誕生?!蔽夷感Q影泊髮W的這位忘年校友,他曾在延安鍛打過青春。《白毛女》曾使他如醉入迷,僅在當年就看過6遍。親切的形象、親切的旋律,心中深埋下階級的仇恨,啟發他意識到要解救苦難的同胞。他從此回到苦難的草原,決心為蒙古民族的興旺奉獻出終生。當年在延水河畔汲取的智慧和力量,使駿馬不知疲倦地在故鄉奔馳,卻一刻也沒有忘記在延安觀看歌劇《白毛女》的故事。因為《白毛女》,他同賀敬之成為了最要好的朋友,這也吸引他成為文學的知音。啊,大青山的勁松、大草原的狂風,造就了革命人心中的紅色詩意與不朽經典。
荊蘭女士發言是被“硬性動員”上臺的。她的滿頭銀發與修長的身材,仍然提醒人們不要忘記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員隊長的當年……陜北綏德無定河畔走出來的漂亮小姑娘,14歲就進入魯藝跟隨劉熾老師學習音樂創作、參加各種演出,她卻一概地稱之為“跑龍套”?!昂迷谖矣^看過《白毛女》最初的排練,也擔任過其中的群眾演員。每次排練和演出,所有的觀眾和演員,沒有不是淚流滿面?!币苍S正因為有這樣的經歷,從此后她迷上了歌劇,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這項事業。她的激情飽滿、夾敘夾議的發言,充滿了對歷史的珍重與眷戀,也不乏對時弊的針砭?!坝腥司谷徽f我們中國沒有真正的歌劇,把一部不土不洋的《圖蘭朵》捧上了天!我們就下決心編寫了一部《中國歌劇史》,讓大家都來看一看,中國歌劇的繁榮與璀璨?!?/p>
老詩人魯煤更像一名急行軍途中的戰士。88歲高齡的他會前原本已經告假但不知何故,他又獨自一人一大早從城里乘公交車再倒地鐵來到西山趕會,不,更像是參戰。那目光嚴肅背著挎包風塵仆仆的樣子,委實像準備沖鋒陷陣的戰士一樣令人感動。當年同時受到周揚和胡風一致稱贊和肯定的一代詩人,他是著名歌劇《紅旗歌》的作者。中國第一部反映工業題材的多幕歌劇《紅旗歌》,上世紀五十年代曾經同《白毛女》一樣唱徹大江南北,被人們親切地譽為新中國歌劇舞臺上“一白一紅”兩朵奇葩。顯然,二十五年的“右派”帽子,并沒有把魯煤壓垮,他如今仍然身鍵筆健,詩情不減當年、激情依然澎湃。同老人握手的一瞬間,你更加感到吃驚:那手的堅硬與有力,就像是他的意志。而目光的專注與執著,更像是一個熱血青年。大時代鍛造出的一代大詩人,永遠都不會吟誦出花前月下的靡靡之音。令人奇怪的是,同樣的一個魯煤發出同樣的聲音,但從前的“右派”,今天倒有人指責他成了“左派”。其實這一點也不是他自己的問題,而是我們的時代總是在不由自主、左右搖擺。魯煤匆匆走去,留下戰士堅毅的背影,那是多么耐人尋味的一首詩歌,啊燃燒的魯煤——永遠的《紅旗歌》。
2011年9月4日記于北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