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永遠的忠誠》賞析之六:小崗、華西、大寨與余本福的“面子”(11、12集)!
中國人很講究面子。那么,面子,究竟是什么呢?
不同的時代有著截然不同的面子觀。30年前,人們把理想、信念、奉獻、樸實當成面子,于是,時傳祥掏糞的手、王進喜身上的泥漿、陳永貴頭上的白圍巾、焦裕祿手上的鎬頭、雷鋒參加義務勞動的推車,構成了那個時代的特質,裝點了那個時代的風貌,成為那個時代大多數人追求和仰望的最高人生境界;30年后的今天,人們把金錢、珠寶、轎車、奢淫當成面子,于是,許宗衡的票子、韓峰的日記、許邁永的三多、羅蔭國的58條內褲、王亞麗的造假騙官、羅亞平的色相,組成了“特別是”年代異彩紛呈的畫面,把普世價值觀詮釋解讀的燦爛而耀眼。
鳳陽小崗,一面鮮艷的旗幟。“紅手印”故事的傳奇與浪漫、“帶頭人”紅帽子的榮耀與威嚴,把小崗人的面子涂抹的光彩奪目、金光四射。然而,在這光彩奪目、金光四射的面子掩蓋下,是他們難以面對的貧窮、落后、無奈和尷尬,還有“賈治國”、余本華、余本福、余本立內心世界的私欲、貪婪、無恥與齷齪。
沈浩到小崗兩年后,帶領部分“紅手印”開始了一次特殊的旅行,那飛馳的滾滾車輪,徹底碾碎了這些私分散伙的帶頭人自以為是的狂妄與叫囂;那火車頭發出的刺耳的鳴笛聲,給這些象征著浩蕩皇恩的牌坊保佑下的“紅帽子”們,帶來了永遠無法彌合的陣痛和傷感。華西、大寨的繁榮與富足,無情地撕掉了小崗人華彩的面具,吳仁寶、郭鳳蓮的樸實和進取,讓“十八勇士”們的自私與狹隘無地自容。
本劇導演或許為了某些人的面子,把沈浩組織的這次特殊旅行,用幾個匆匆而過的鏡頭輕輕帶過了。但是,歷史誰都無法涂改,沈浩對郭鳳蓮說過的一句精彩語錄至今回響在我們的耳畔:“你們大寨是‘干’出來的,我們小崗是‘按’出來的”。這一“干”一“按”,就把沈浩在小崗兩年來的實踐和感受刻畫的入木三分,就把對大包干和集體經濟的評價表達的栩栩如生。
沈浩到小崗任職是在2004年。此時,由“紅手印”們掀開的農村改革的大幕已經進行了20余年。然而,小崗依然是一處窮山苦水、破敗凋零的景象,人均收入不足兩千,村民生活水平基本處于原地踏步的狀態。而大寨呢?2004年,經濟總收入達11026萬元,人均收入4500元,經濟收入比1980年增長520倍,人均收入增長24倍。集體積累3000萬元,固定資產8000萬元,上繳利稅294萬元,人均利稅5700元。再看華西村:2004年,華西村人均工資收入12.26萬元。同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29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華西人的收入是全國農民的41.76倍、城鎮居民的13.01倍。
大寨,曾經在六七十年代是中國農業的先進典型,他們以愚公移山、改造山河的氣概,用與天斗、與地斗,與私斗的精神,把“七溝八梁一面坡”的荒山野嶺變成一片片綠油油的梯田麥浪,帶動了全國農業欣欣向榮的嶄新局面。改革開放之后,小崗的“紅手印”們一舉砍掉了大寨這面旗幟,把大寨幾乎投入了無底深淵之中。然而,大寨人不沉淪,不氣餒,在當年的鐵姑娘郭鳳蓮帶領下,在巨大壓力和夾縫中,堅持走集體經濟和共同致富之路,開辟了大寨的新天地。
華西村,在60年代叫華西大隊,年分配水平只有五六十元,社員“吃糧靠集體,用錢靠自己”,地薄、隊窮、人心散。學大寨之后,改變了一窮二白的面貌,成為聞名全國的先進典型,被毛主席稱之為“這是農村光明燦爛的希望”。70年代末,我國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華西村頂著壓力繼續實行大隊核算。在取消人民公社之后,華西大隊改為華西村。經過20余年的奮斗,吳仁寶帶領著華西村在集體經濟的康莊大道昂首闊步,成為舉世矚目的家家住別墅、家家有轎車的中國首富村。
余本福,是小崗“紅手印”的帶頭人之一,在任村主任期間,以權謀私,將村里的八間房用作假手段據為己有。他動用媒體的關系,以《小崗要重走集體經濟之路?》的文章給沈浩施加政治壓力,以抗衡沈浩以法律手段收回八間房的決心。在與沈浩對話時,余本福抑揚頓挫的講到了面子。他說:我想不明白的是,為什么你沈書記一來就跟他們一樣要收我的房子呢?那不是房子的問題,表面上是沖房子使勁,實際上就是想把我這個大包干帶頭人搞臭?不是這個問題么?我跟你說句不客氣的話,我這張老臉不是我余本福個人的臉,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代表小崗村的臉,代表著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臉。你往我臉上抹黑,你那容易犯歷史的錯誤。嘿嘿,你得給我面子。
余本福把自己的臉和小崗村的臉以及中國改革第一村的臉聯系在一起,看得出他很有大局觀念。那么,我不明白,余本福和其他“紅手印”們當初私分散伙時,大局觀念哪去了呢?那時,集體經濟全國一盤棋,他們嗅到了農村改革的氣味,躲在茅草屋里制造或編造了一個“紅手印”的故事,還自稱“坐牢殺頭也心甘”,一方面為自己涂脂抹粉,一方面也是為了迎合某些人大包干這個大局吧?既然余本福如此看重自己大包干帶頭人的臉面,如此看重農村改革第一村的臉面,那么,將集體財產據為己有,又是在抹黑誰的臉面呢?“紅手印”之后,小崗經濟停滯不前、原地踏步,讓鄉里鄉親苦守貧窮,而他們自己卻貪贓枉法、吃香喝辣,這究竟是帶的什么頭?大包干的小崗村被走集體經濟的大寨、華西拋落在后、望塵莫及,這究竟是丟人現眼,還是無限風光?究竟是誰犯了歷史性的錯誤?究竟是誰想把鳳陽小崗這個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搞臭?
面子、面子,何等荒唐的面子,何等無恥的面子。電視劇《永遠的忠誠》,已經把鳳陽小崗的面子撕扯的無比丑陋,把“賈治國”、余本福這些“紅手印”、帶頭人們的面子暴露的格外邪惡與猙獰。我還想問問:到底是誰,曾經把鳳陽小崗的面子涂抹的金光燦爛呢?有人不是一貫高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么?有人不是一貫高喊“實事求是”么?那么,面對小崗的大包干和大寨、華西的集體經濟,誰來給我們一個公正的評判?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