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雷:探索中國美學的新元素
李云雷
·
2011-06-27
·
來源:烏有之鄉
我想從一個大的問題來切入對付秀瑩作品的討論,那就是中國文學的現代化,和現代文學的中國化問題。我們知道,發源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中國新文學,是在借鑒西方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魯迅一直到1980年代的莫言、余華,都從西方文學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但是另一方面,這里也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借鑒西方文學發展起來的中國新文學,能否充分表達出現代中國人的經驗、情感與心靈?于是,在“新文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另一條脈絡,那就是以沈從文、張愛玲、蕭紅、孫犁、汪曾祺為代表的一些作家,他們所走的是另一條道路,那就是借鑒傳統中國文學的經驗并加以現代化,這些作家的藝術風格各異,但是他們的作品卻展示了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充分表現中國經驗與中國式的情感,并探索中國文學獨特的美學元素。我認為,付秀瑩的作品繼承了這一傳統,即她所表達的是中國人的獨特經驗與情感,而她在表達方式上也發揮了中國美學的特長,含蓄,優美,余味悠長。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強調,付秀瑩的作品也是充分現代化的,她所表達的是現代中國人的經驗與情感,這些經驗與情感不同于傳統中國人,也不同于現代西方人,而是在探索著現代中國人情感與心靈的幽深之處。我認為,付秀瑩寫作的意義就在于,她在民族性與現代性之間,表現出了現代中國人的經驗與情感,探索著中國美學的新元素,而這一點,在當前的中國文學界可以說具有典范意義。
我們知道,198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的一個目標就是“走向世界”,而具體的表現則是文藝新思潮的不斷涌起,我們翻譯介紹了大量的外國作家作品,我們的作家也模仿了不同文藝流派的外國作家,這一風氣至今不衰,很多作家都以嘴上掛幾個外國作家名字為榮,很多作家也都在追逐新翻譯過來的某個作家或者某本書,好像沒有讀過某個作家的某本書,就根本不具備寫作的可能性。——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我并不反對學習與借鑒國外作家的作品,但我認為僅僅滿足于學習與借鑒卻是沒有出息的,我也反對這種追逐外國新作家的風氣,我認為這是失去自信力的一種表現。我認為,學習與借鑒當然可以,但對于文學來說,最重要的卻是對生活的新發現,以及對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我們應該在學習與繼承的基礎上,創造出我們這個民族的新美學,而不能按照西方的標準去寫作。按照西方的標準去寫,一方面我們永遠也寫不過西方作家,另一方面我們也無法表達出我們獨特的經驗、情感與心靈世界,我們應該在尊重我們的經驗、情感與心靈的基礎上,去尋找或創造新的藝術表現形式,而不能反過來,以某種所謂新潮的藝術形式來規范或切割我們的經驗與情感。在這方面,付秀瑩的作品表現出了一種可貴的品質,我們可以看到,在她的作品中看不到生硬或夸張的經驗與情感,她的作品所表現的是自然而然的生活,自然而然的經驗,無論是描述鄉村生活,還是描述都市中不同階層的生活,她的作品都讓我們感到“不隔”,似乎是作者以自己的藝術視野從生活中剪裁出了一小塊,并加以升華,形成了一幅幅優美雋永的藝術品。
付秀瑩的寫作,繼承了我國優秀的文學傳統,她所表達的是現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與普通情感,這樣的寫作是一條開闊正大的道路,它不像“先鋒文學”那樣深刻、極端,在很多“先鋒文學”中,我們無法看到中國人的生活與情感;另一方面,付秀瑩的作品也不同于“尋根文學”那樣冷僻、刻意,很多“尋根文學”刻意尋找不同于西方的經驗與情感,從而自我“東方化”,走入了生硬怪癖的道路。付秀瑩的作品所表達的只是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細節,他們情感與心靈的隱蔽幽深之處,在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從《紅樓夢》到蕭紅、張愛玲的文脈傳承,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的生活理想,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方式,中國人人際關系的微妙之處,而這些,又都是以中國式美學所表現出來的,含蓄蘊藉,給人留下豐富的藝術想象空間,這不僅在《愛情到處流傳》、《舊院》等描述鄉村與童年的作品中體現了出來,在《花好月圓》、《藍色百合》等描述都市生活的作品也表現了出來。她的小說,可以說在探索著中國美學的新元素。
另一方面,付秀瑩的作品又是充分現代化的,她所表達的是現代中國人的經驗與情感,而不是傳統中國人的生活世界,她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在現代世界的生活與心靈狀態,以及其內在的變化、矛盾與沖突,她的表達方式也是現代化的,在她的小說中,我們看不到古典小說中的程式化因素,也看不到儒釋道思想的刻意說教,她所表現的是現代中國人的生活,在《六月半》中,我們既看到了一個母親的幽微心思,也看到了現實中打工生活所帶來的苦難,在《千億個夜晚》中,我們所看到的則是置身于都市情感糾葛中的青年女性的心路掙扎,正是在對現實生活的關注與描繪中,付秀瑩將傳統的美學元素重新組合,并探索著傳統中國文學現代化的道路。
再回到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話題。我認為,依靠追逐西方最新文藝思潮的“先鋒文學”,我們無法走向世界,因為我們只不過重復了他們的道路,而沒有發掘出我們經驗與情感的獨特性;同樣,依靠自我東方化的“尋根文學”,我們也無法真正地走向世界,因為這只不過是對西方文學的一種點綴與補充,可以讓人獵奇,但無法讓人真正地理解中國與中國文學。我認為正確的方向,是充分尊重我們的生命體驗與中國經驗,在此基礎上繼承傳統中國文學的優秀傳統,借鑒西方文學的長處,這才能夠創造出我們這個時代新的中國美學,才能寫出我們這個時代中國人的“心靈史”,才能真正地走向世界。在這方面,付秀瑩的努力與探索是值得尊重的,我也祝愿她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