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仰:《建黨偉業》的笑場聲
劉仰
·
2011-06-19
·
來源:烏有之鄉
昨天到電影院看了《建黨偉業》,總體感覺上,這部電影對于中國共產黨建黨的歷史做了白描式的展現。有個成語叫“來龍去脈”,《建黨偉業》較多地講了“來龍”,較少涉及“去脈”,某種程度上是一個遺憾。例如,在上海參加“一大”的代表中,有陳公博和周佛海。我不知道有多少年輕觀眾了解這兩個人后來叛黨,最終被國民黨審判處決的漢奸結局。因此,當陳公博帶著女人到上海出席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時候,觀眾席里發出怪怪的笑聲。我無法判斷,這個笑聲是對漢奸命運的理解,還是對“一大”代表整體狀態的嘲笑。
《建黨偉業》這部電影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性上,描述的不夠,尤其是對20世紀初期中國命運的國際背景介紹不足。就內憂外患來說,內憂的描述顯得簡單,外患的描述嚴重不足,劇情基本屬于流水賬,像是簡單化、結論性教科書的圖解,缺乏藝術作品所追求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國際背景的薄弱,讓人覺得那段歷史只是一些中國人與世界脫節的內部爭斗。陳道明再次出演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拒絕簽字,老臺詞又說一遍,很有力度。這本來是全面深刻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中國在世界上所處地位的重要節點,觀眾可以由此深入地感受中國救亡的重要性。可惜電影未能著力揭示這一中國歷史的命運,因而,五四運動爆發后,青年學生的一系列舉動,雖然也讓觀眾有所觸動,但同時也爆發出對于愛國學生行為不理解的奚落笑聲。
觀看影片《建黨偉業》的過程中,觀眾席時不時出現笑場,以至于我身邊的一位老同志忍不住地喊了一聲:笑什么笑!但是,他的這一聲譴責,并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觀眾的笑場依然接二連三地響起。我認為,出現這一狀況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北京影院里的觀眾,套用流行的說法,大都屬于“小資”。《建黨偉業》中的臺詞常常涉及到工人、農民、無產階級,這些詞匯所指向的現實群體,與小資的狀況差異較大,因而,他們無法真實地感受“無產階級”之類的含義,反而會出于自身的社會地位,對于“無產階級”之類的臺詞產生隔閡,或萌生滑稽感。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始人中,有不少也屬于“小資”,但是,當今觀眾能夠理解的,只是當年“小資”的生活狀態,而較難理解那些當年的“小資”為何會走到“無產階級” 的隊伍中。這一現象某種程度上也是電影創作者表達能力有所欠缺造成的。
第二,近幾十年中國的教育導致了主流價值觀向西方個人主義的傾斜,當今的年輕人關注自己多于關注社會和他人。即便他們關注他人,也常常是以自己作為評價標準。社會責任感的缺乏,使得當今不少年輕人難以理解當年舍棄自身利益、為了大多數利益而求索、獻身的熱血青年。如今的中國,受西方的影響,主流價值觀不斷嘲笑各種崇高,影片中革命者的豪言壯語,在當今受個人主義、真小人、偽君子等觀念熏陶的年輕人看來,常常只感到滑稽,無法有切身的體驗。
第三,影片《建黨偉業》像過去的《建國大業》一樣,大量采用明星飾演片中的角色。對于今天的觀眾來說,他們熟悉的大都是這些明星在各種娛樂題材中的表現。當娛樂明星們在《建黨偉業》一片中飾演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時,觀眾的印象與片中角色之間的反差,的確會產生或強或弱的間離效果。無數個當今青年熟悉的娛樂面孔,在一個嚴肅的歷史題材中頻繁地出現,等于在不斷提醒觀眾:假的,假的,假的!因此,《建黨偉業》大量采用娛樂明星的做法,我認為是一個敗筆。它也許是想吸引票房,但太多的娛樂明星,反而產生不好的效果,削弱了題材的嚴肅性。
媒體對《建黨偉業》宣傳,往往突出陣容龐大的娛樂明星。當娛樂明星以時髦的流行裝扮出現在宣傳專題中,明星們歌廳或晚會的打扮下,標注了在影片中飾演的歷史人物的名字,巨大的反差使得歷史的厚重感和嚴肅性受到極大的傷害,并使影片在宣傳中就給人留下膚淺娛樂的印象。雖然影片的鏡頭比較精致,但是,娛樂明星的頻繁出現,難以阻擋年輕觀眾產生“假正經”的感受。這種“假正經”的感受未必是針對歷史,更有可能只是針對某個娛樂明星,但它的確是對這一重大歷史題材的傷害。所有的嚴肅性,被娛樂明星一次次地瓦解。于是,我多次聽到戲謔的笑場。也許,影片創作者把這也當成了一種娛樂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