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仰:換個角度看《功夫熊貓》
劉仰
·
2011-06-02
·
來源:烏有之鄉
熊貓人趙半狄試圖抵制《功夫熊貓2》,幾次給我打電話,還約了見面,想聽我的意見。不管從支持者的隊伍還是從資金力量上,趙半狄與《功夫熊貓》及其制作方、發行方相比,都是勢單力薄的。用郭跳跳的話說,趙半狄此舉類似巴勒斯坦的小男孩向以色列坦克扔石頭,缺乏實際意義,只有象征意義。趙半狄的抵制好比是雞蛋砸石頭。套用常見的一句話——站在雞蛋一邊。所以,我站在趙半狄一邊,我們要站在好萊塢強大勢力的對立面。
《功夫熊貓2》特地選擇“六一節”前后在中國上映,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從中國的孩子及家長那里賺取票房。國內發行方也為此大開綠燈,據說票房不錯,有可能再創中國票房紀錄。所以,我想從票房、電影市場的角度說說《功夫熊貓》之類好萊塢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作為。
西歷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100億,似乎是個不錯的成績。但是,回首一下短暫的歷史,我們對這個100億人民幣的國內票房又有另一番感慨。中國的電影曾經有過輝煌的時代,當我們為西歷2010年電影總票房突破100億而鼓舞的時候,我想起了30年前。記憶中曾經看到一個數字,上個世紀80年前后,國內電影票房達到40億,不知是否記憶有誤。但是有一個數字可以佐證。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去年曾經說,西歷1979年,中國的電影觀眾達到297億人次!當時人均每年看28部電影。這是什么概念,按票價每張平均0.2元計算,全年總票房接近60億!扣除一些免費觀看的場次,西歷1979年,全面國內電影總票房達40億,我覺得大致是可信的。
此后,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伴隨著物價的節節高升,伴隨著總體經濟的不斷繁榮,中國電影卻大踏步的倒退了。到了西歷1993年,全年電影觀眾人次只有3億,國內總票房也跌倒10億以下,并多年維持這一狀況。中國國內電影市場在西歷1979年前后的高度興旺和此后的不斷萎縮,原因有很多,此處不詳細分析。這里特別要提到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個轉折點,那就是西歷1994年,中國決定引進好萊塢電影。這一決定從本質上看,一是,用好萊塢電影來挽救中國電影市場;二是,向美國好萊塢電影開放了中國電影市場。在國產電影萎縮與好萊塢電影進入的狀態下,最多的時候,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票房,超過中國國內電影票房的80%。雖然中國對于好萊塢電影的開放程度還是有限的,即每年“進口大片”的數量并不多,但是,到西歷2008年,中國電影的總票房才達到40億,相當于29年前西歷1979年的水平。然而,西歷2008年超過400部的國產電影,只占據總票房的60%。西歷2010年,也就是去年,中國國內電影總票房超過100億,超過500部的國產電影,面對數量不多的“進口大片”,也只占據60%的市場份額。
這樣一個數據說明什么?電影既是文化價值觀的載體,也是市場競爭的一個領域。中國電影市場是當今世界最后一塊肥沃的寶地。中國人口眾多,潛在電影觀眾數量巨大。當3億美國人每年的電影總票房達到100億美元時,中國電影票房的市場潛力未來達到2000億人民幣,理論上是說得通的。在電影觀眾數量上,與中國有可比性的,一是印度,二是聯合起來的歐盟。但是,印度和歐盟與中國相比,都有一個障礙,即:語言。他們的語言過多,影響了一部電影的傳播,或者說增加了一部電影傳播的成本。因此,只有中國,既有廣闊的市場,又沒有語言造成的傳播障礙。中國這塊最肥的電影市場蛋糕,毫無疑問使得很多人垂涎欲滴。當我們看清中國電影市場是全世界最肥沃的一塊寶地,再來看中國電影票房這幾十年的興衰,也許就能看到更多的東西。
中國電影衰落的原因不去說它,當初,我們面對衰落的解決方式就是引進。這一方式等于是拱手讓出了中國的電影市場。幸虧中國有盜版,換一個角度說,如果沒有盜版,國外引進的電影很可能打得中國電影抬不起頭來,中國的電影市場很可能被好萊塢更加徹底地占領。到那時,在全世界最肥沃的電影市場上收獲的,將都是好萊塢的制片商。但是,靠盜版對付引進電影的攻城略地,畢竟不是良策,中國的國產電影如果不能迅速發展,等到什么時候里應外合,讓中國電影市場的大門從門縫到半開、全開的時候,好萊塢電影蜂擁而入,中國的電影市場將是別人的天下。
我們甚至可以暫時拋開意識形態、文化價值觀的傳播、抗衡、優劣比較,如果把商場比作戰場,中國的電影市場必將是一個硝煙彌漫的商業戰場,而《功夫熊貓》瞄準的,又是中國的少年兒童,所以,即便不從文化價值觀來討論問題,我們也應該有所抵制。因為,從商業的角度說,早就有人提出針對兒童的長期營銷方案:如果兒童較多地看到一個品牌,將來長大后,成為這個品牌消費者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因此,《功夫熊貓》利用“六一兒童節”在中國大肆掃蕩票房,我們不僅要看到它從中國撈錢的現實手段,還應該看到它為今后開拓市場的長遠打算。
面對趙半狄抵制《功夫熊貓》,勢力強大的好萊塢在國內發行機構的配合下,并沒有把他當回事。我僅僅從國家商業利益的角度,也要站在趙半狄一邊。就算他是螳臂當車,這一舉動也應該讓人們有所反思。在這個問題上,我與趙半狄的不同在于,我對中國家長不帶孩子去看《功夫熊貓2》的期望并不很大,實現這個期望的意義也不很大。我更希望趙半狄的抵制行為能喚起國內電影工作者、電影產業政策制定者的反思:如何讓中國的國產電影迅速強大?有關人士已經聲稱,未來5年,中國電影票房將超過400億,我們不得不考慮:這400億中,中國電影能占有多大的份額?我們今天繁榮國內電影市場的努力,最終會不會是“為他人做嫁衣”?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